吳典蓉專欄:不知為何而戰的國民黨立委

台中市選出的國民黨立委羅廷瑋前日跑票,未支持藍白聯手的退回總預算案,但他在不到24小時內公開道歉,坦承自己做出錯誤決定;羅廷瑋有需要為跑票道歉?此一事件表面上只是立法院中裡的茶壺風波,卻引發了一場不小的風暴,因為此事凸顯了台灣政治衝突的核心問題。

民選國會議員遵循民意理所當然,但何為「民意」?或何為真實的民意,其實有非常大的解釋空間;再進一步而言,國會議員一定要服從黨意嗎?就有更大的爭議空間,例如,台灣立委選制中的不分區立委,由政黨提名,很難有不聽從黨意的空間,更重要的例子如內閣制國家,執政黨國會議員不聽從黨意的那一天,就離倒閣、政黨下台日不遠了,內閣制國家的國會議員對抗黨意時,就要有重新面臨大選的心理準備。

總統制要能運作 需要不符從黨意的空間

換句話說,內閣制國家的國會議員必須遵守鋼鐵般的紀律,相對的,總統制下的國會議員是否要遵從黨紀,其實並無定論,但總統制的本質是行政立法權力分立,總統和國會各有民意基礎,執政黨國會議員未必要護航,在野黨國會議員也未必要杯葛行政部門,亦即,國會議員不用遵從黨紀,柔性政黨是美國總統制到20世紀末能運作良好的祕密,否則少數總統的人事政策不但不可能過關,而且會呈現總統立法對撞的僵局;在這種總統制下,總統善於與在野黨領袖溝通,在野黨的國會領袖經常成為溝通協商要角,跨黨派的合作成為理想境界,跨黨派合作的指標為何?就是想像的民意,不論是當下或未來的民意(由歷史來做裁判),最極致的表現就是由甘迺迪請人操刀出版的《勇者的畫像》,書中的國會領袖們不惜喪失政治生命也要對抗狹隘的黨派立場,追求和對手合作的價值。這樣的價值是讓美式總統制可以正常運作的關鍵因素。

台灣和美國一樣 政治對立下已無民意大於黨意空間

當然,美國早已翻過這一頁的歷史,根據政治學者研究,美國國會議員投票行為已經多數是同黨一致,可說是趨近內閣制國家的鋼鐵紀律,美國政治早就進入福山所說的「否決」政治的年代;一心效法美國政治的台灣,甚至更早就進入極端對立的政黨政治年代,2000年陳水扁少數總統當選,當時的國民黨就要求團進團出,2008年馬英九當選,當時掉到只有27席的民進黨團變本加厲,在和今日同樣的總召柯建銘帶領下,揚言國會和街頭都要焦土抗爭,民進黨對馬政府的全面杯葛也許不利台灣政局,但民進黨獲利甚鉅,2016終於贏得多數政府,至此更沒有政黨合作必要,連向來長於合縱連橫的前立法院長王金平都在告別國會演說中批評,民進黨用過半優勢輾壓一切。

可以說,對抗已成民進黨的基因,在野黨時如此,執政時更是如此,這一次的雙少數總統是典型的僵局,正常國家的正常政黨必然要尋求合作之道,這不只是政治理論上的見解,深諳政治運作原理的親綠人士游盈隆等也持這樣的看法,不過民進黨面對雙少數困局,卻是反其道而行,採取更激烈的對抗,羅廷瑋個人的左支右絀,呈現的正是這樣的困局。

林淑芬當年為反萊豬民意跑票 羅廷瑋因怕罷免跑票

羅廷瑋當然可以違背黨意投棄權票,事實上,即使在政治極端對立的這幾年也仍有前例,剛好拿來和羅廷瑋事件對比;2021年民進黨立委林淑芬、劉建國反對蔡政府開放萊豬進口,在立院表決時投下棄權票,民進黨反應異常強烈,甚至有開除黨籍之議,最後是停止黨權1年,但民進黨團決議停權3年,2人因此都到這一屆才有資格重新加入衛環委員會,為跑票付出相當的代價。綠營立委為良心投票的行為從此成為絕響。

同樣是跑票,林淑芬等和羅廷瑋的狀況迥然不同,第一、雖然同樣違背黨意,但是林淑芬站在監督執政者的角色,因為民進黨政府背離了在野時反對萊豬進口的立場,相反的,羅廷瑋跑票則是放棄了立委監督政府的天職,也說不出違反黨意的正當理由;第二、林淑芬反萊豬有堅強的民意後盾,新北反萊豬公投是贊成多於反對票,更重要的是,萊豬進口違反她長期以來的健康理念,所以既是為民意也是為良心跑票;相反的,羅廷瑋卻是在綠營揚言罷免壓力下跑票,他在道歉聲明中自承,「這幾個月來,我和我的團隊遭到了來自綠營排山倒海的霸凌,我也感到心力交瘁」,真是其情可憫,但做為一位國會議員首要之務,至少要能分辨真正和恐嚇扭曲後的下的「民意」,基本的判斷能力都沒有,如何成為稱職的國會議員。

民進黨推動大罷免的仇恨政治 在野黨示弱絕非良方

持平而言,這一屆在激烈競爭下當選的國民黨立委無不戰戰兢兢、力求表現,從問政到選民服務都不敢稍有鬆懈,但綠營早就盛傳多份罷免名單,羅廷瑋也名列其中,他和其他被列名的藍委犯了什麼大錯、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說穿了就是懷璧其罪,他們成為民進黨執政黨多數的絆腳石;民進黨未能在國會贏得多數,正規作法應是找在野黨合作,但民進黨正路不走走歪路,該黨立委早就揚言,只要過就職滿1年的門檻,明年打算罷免10位立委,不管民進黨是否有此能力,但恐嚇顯然已經發生效果,羅廷緯就是第一張骨牌。

羅廷瑋輕率的跑票行為這幾天成為眾矢之的,然而比被霸凌者更可惡的是霸凌者,罷免理應是最後手段、絕非民主常態,因為罷免和投票不同,經常是少數人的仇恨動員,當事人即使未被罷免成功,過程中難免聲名受損;當執政黨揚言明年要發動大罷免,其實就形同在推動仇恨政治、恐嚇政治,面對這樣的執政黨,示弱絕非良策,國民黨對該黨立委的精神武裝教育顯然有待加強,否則,羅廷瑋恐非最後一位身陷兩難的立委!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