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台灣藝術創作「獨立文化主體意識」有多少?


2024年05月22日中共「央視新聞」微博發布貼文,嗆「台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也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國家」。隨後台灣藝人侯佩岑、歐陽娜娜、楊宗緯、王以綸等台灣藝人挺進轉發附和中共;中國網友更列出台灣藝人名單,盤點在中國發展的台灣藝人是否跟進轉發,時隔一日台灣知名女歌手張韶涵也跟進轉發;甚至被認為很台的五月天阿信也高喊「我們是中國人」的時候,台灣藝人集體投降了!?
若以一般對藝術所稱的「八大藝術」為分類:文學、電影、繪畫、雕刻、建築、音樂、戲劇、舞蹈,以此加以檢視「藝術創作」中,最具有台灣主體意識認知的類別,「文學創作」是藝術最早體現主體性的「覺醒」族群。
因為「語言文字」傳播著人文化成的作用,是主體反省、覺醒的開始,也是被洗腦的開始;一體兩面在不同的個體產生微妙的形塑、變化、分歧。只是,以藝術創作所需的「自由含氧量」而言,其主體的「覺醒」是異於一般行業的需求;換言之藝術的創作需要自由充分的土壤才有可能產生。

解嚴後台灣文學獲得重視

文學創作從日治時代,致力於台灣新文學運動的賴和以降,後進者如楊逵、王詩琅、呂赫若、吳濁流、葉石濤等,在台灣主體意識覺醒具有啟蒙先知的地位。這些描寫台灣鄉土人物、再現台灣典型環境,運用台灣語言的作品,表現台灣人的生活與思想的文學作品,在文化而言,藝術創作者思考台灣文化的問題,嘗試創立屬於台灣文化的開始,企圖凝聚台灣文化功不可沒。
其次,以台灣主體意識覺醒的藝術創作是「電影」。80年代台灣社會終於開始鬆動,邁向較過去更為懷柔的權威時代,台灣電影也在這樣的氣氛下,出現侯孝賢將歷史透視與人世觀點,以當時台灣最禁忌的二二八事件為題材,完成《悲情城市》。該片貼近台灣民眾生活,提供有別於中國文化的記憶,喚醒台灣人「追求自主」的意識,將「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這樣的觀念傳達給觀眾。甚至近年姚文智白色恐怖電影《流麻溝十五號》;近日開映顏蘭權的新作《種土》,都是凝聚起台灣民眾整體向心力,傳達對於台灣生活環境的自省與自我認同。
因此,將前進中國的台灣藝人作為音樂藝術創作類別,那麼顯然是最不具有台灣主體意識的創作族群。這些「錢」進中國的歌手而言,當蕭敬騰表態喊「我是堂堂正正中國人」的時候,並不僅是語言表象的意義,而是作為文化自由思想的自由存在,甘願接受中國極權主義的文化霸凌,成為中國共產黨以金錢利誘的宰制對象,為統戰台灣立下樣板的典範。或許,這是台灣文化發展累進的一部歷史悲愴史。

陳慶坤作品:環山抱水

以筆者所從事的繪畫創作而言,過去黨國所主宰的文化意識形態,哪裡容得下台灣主體藝術創作的存在。尤其中國文人水墨畫美學籠罩在台灣美術教育的牢籠,歌頌著中國文化崇高偉大。專攻水墨畫的畫家比台灣藝人捷足先登,早已迫不及待從事兩岸文化交流,乞求中共賞賜一點水墨創作的文化紅利,台師大的學者教授可說絡繹於途,畢竟水墨畫的故鄉在中國。
因此,「藝術創作」在台灣主體意識下的覺醒、具有獨立的文化主體意識有多少?在民進黨對台灣文化的漠視,甚至沒有台灣文化政策下,藝術文化資源、發言權旁落在大中國文化手裡,並非前總統蔡英文名言「沒有人需要為他的認同而道歉」可以抵銷,也透顯出台灣文化的淺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