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八月失業報告的四個警訊 別再看失業率創24年新低了

觀察歷年1~8月青年失業率與平均失業率的比值,發現民國70年代青年失業率為平均失業率的2.6倍,80年代2.8倍,90年代2.4倍,近十年已達3.3倍,今年更升至3.4倍的歷年最高。圖/本報資料照片
觀察歷年1~8月青年失業率與平均失業率的比值,發現民國70年代青年失業率為平均失業率的2.6倍,80年代2.8倍,90年代2.4倍,近十年已達3.3倍,今年更升至3.4倍的歷年最高。圖/本報資料照片

主計總處甫公布8月失業報告,表面上失業率3.48%創近24年同期最低,情勢好像不錯。然而,長期觀察資料者一定有印象,這些年失業率好像都是這個調性,一直創幾年幾年的新低,這究竟是代表勞動市場好轉或者另有原因,是府院必須了解的一課。

沒錯,近十年除了疫情期間,失業率每年都在創新低,民國103年創近14年同月新低,106年創近17年同月新低,去年創23年同月最低,今年月月都是近24年同月最低。失業率降低自然是好事,然而究其根本,這是少子化使然,不必太高興。

少子化何以會讓失業率降低?舉個例子就可以明白,民國70年代(70~80年),那是生育率仍高的年代,十年之間台灣總人口成長14%,勞動力十年之間也成長27%,勞動力是指有勞動意願的人,找到工作是就業者,而找不到便是失業者,那雖然是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找工作不是難事,不過,由於人口實在成長得太快,十年之間找不到工作的人竟也增加41%。

民國80年代,台灣總人口十年成長9%,勞動力成長15%,就業人口雖成長11%,但失業人口在十年更劇增2.4倍,由此可知,人口快速成長的優點是可以提供充裕的勞動力,但缺點是勞動市場會出現「僧多粥少」的情況,許多人搶一份工作,搶不到就成為失業者。

受少子化的影響,晚近十年(102~112年)台灣人口負成長,勞動力十年小增4%,勞動市場於是變成了「僧少粥多」,雖然就業成長不及昔日一半,但失業人數卻大減13%,失業率因而年年創新低。根據主計總處的資料,失業率從民國90年的4.6%,降至100年的4.4%,今年8月更降至3.48%,創下近24年同月最低。沒有意外的話,明年會續創25年最低,後年也會創26年最低,然而這個失業率的降低,不是什麼好事,反倒是警訊。綜觀今年8月的失業報告,雖然官方的解讀都比較樂觀,但是其中隱藏了至少四個警訊,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就業人數年增率創近17個月最低:8月就業人數年增0.58%,創了疫情解封之後,近17個月最低,然而如果排除疫情期間的非常態時期,就業成長率可謂每況愈下。就業人數成長如此之緩,而失業率還能降低,為少子化使然,不是什麼好事,不值得大書特書,更不適合把失業率創24年最低作為政績宣揚。

第二、業務緊縮的失業重返10萬人:失業有自願性及非自願性兩種,非自願失業就是遭資遣、解僱,8月「非自願性」失業升至10萬人,比上月增2千人,莫以為2千不多,這可能代表兩千個家庭失去經濟來源。隨著產業兩極發展,出口連十紅的幸運只降臨電子資通業,而創造8成就業機會的中小企業依舊辛苦,只要總體結構繼續失衡,就會出現更多非自願性失業,如今重返10萬可能只是拉開序幕而已。

第三、周工時未達35小時者逼近20萬人:8月因為經濟因素以致周工時達不到35小時者將近20萬人,創近九個月最高,比前一個月多了2萬多人,這意思是說,有近20萬人所從事的工作,工時偏低,之所以偏低可能是所任職的公司業務不振,也可能是一直找不到全職的工作,以致工時偏低。在統計上他們是就業者,但由於工時不多,收入拮据,生活的壓力可想而知。想想,如此一個月又增加了2萬多人,豈可等閒視之。

第四、青年失業率(20~24歲)為平均失業率3.4倍創新高:今年8月青年失業率連續第二個月超過12%,排除畢業季的干擾,我們觀察歷年1~8月青年失業率與平均失業率的比值,發現民國70年代青年失業率為平均失業率的2.6倍,80年代2.8倍,90年代2.4倍,近十年已達3.3倍,今年更升至3.4倍的歷年最高,說明青年失業問題相對更嚴重,這同樣是個警訊。

數字有其表象與本質之分,看表象永遠看不出問題的所在,倒會生出許多誤解,例如把稅收超徵當成經濟紅利,把貿易逆差視為不公平貿易,把外商直接投資(FDI)理解成固定資本形成等等,這都是看到表象而未見其本質。同樣的,在人口負成長的社會裡,失業率創新低這個表象也容易引人誤解。其實,若看其本質,多年來台灣勞動市場早已是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了。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PCB業拚數位轉型 揪團打造資訊模型公版
看好經濟復甦不受疫情影響 澳洲央行最快明年2月 QE退場
純網路保險公司正式開放 金管會明年8月開始受理申請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