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奪牌選手各縣市加發獎金!但體改的錢有花在刀口上嗎?

奧運奪牌選手各縣市加發獎金!但體改的錢有花在刀口上嗎? 取自教育部FB。
作者:郭逸
日期:2021-08-03

台灣人在本屆東京奧運期間,雙眼直盯螢幕,喝采郭婞淳搶下舉重金牌、麟洋配和戴資穎各創下台灣羽球史上最佳成績、楊勇緯勇奪柔道銀牌,還有射箭、桌球、體操等賽事,時而搭配欣喜的歡呼,時而出現惋惜的拍掌,即便是不熟悉的運動,同樣因為運動員的奮鬥精神而熱血沸騰。台灣選手的亮眼表現,也讓各縣市紛紛加碼發獎金,然而這些錢,真的有花在刀口上嗎?

許多運動員在成長與訓練期間,流淌汗水與淚水,目標都是在國際舞台取得戰績,但若沒有自身的毅力以及國家資源的輔助,就可能像一顆顆消了氣的皮球,離開賽場,就算功業彪炳,仍可能因為退休後缺乏適妥的生涯規劃,被迫走上與運動八竿子打不著的求職路。

究竟台灣的體育發展環境發生什麼問題?《城市學》審視中央與地方政府培養運動員的預算以及體育改革的可能性,而主責體育事務的政府機關,如何取得更大的公權力?同時思考運動競技如何從純粹的體育跳脫,開拓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花錢不手軟,蘇貞昌上任後已編列80餘億元

「錢」是運動員最苦惱的一件事。在東奧出發之際,世界羽球球后戴資穎一個社群媒體動態,感嘆無法搭乘商務艙,網友翻出總統蔡英文「體育國手出國比賽都要搭商務艙」的言論,如今遭到重重打臉,更掀起國家未妥善照顧運動員的罵聲。

更有網友發現蔡英文4年前在《國體法》修正案三讀通過後同步喊話,未來4年的前瞻計畫,將編列1百億元預算,用在體育改革;只是,這筆錢用在哪裡無從而知,網友諷刺的留言不斷,「官員口袋裡」、「進哪不好說,但是水很深」、「八成都是人事費用吧,呵呵」。

國家真的沒有好好照顧選手嗎?爬梳台灣政府歷年補助體育相關活動的預算,補助民間團體的預算逐年增長,2019年至2021年度編列預算數分別為34.58億餘元、35.15億餘元及35.46億餘元,再由民間團體分配至各個單項,而針對特定團體、奧運、亞運單項運動協會的補助分別為11.4億餘元、15.71億餘元及16.75億餘元,比例由32.9%提高至47.2%。

整理自教育部所屬單位110年度預算評估報告。圖/整理自教育部所屬單位110年度預算評估報告。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行政院在7月22日也表示,自蘇貞昌就任行政院長以來,至今累積編列78.22億元,用於基層及備戰奧運,還有每年3億元的黃金選手計畫、國家運動園區與人才培育計畫,至少已投入81.22億的經費,飲食、訓練、治療以及硬體設施都比過去還要好。

直轄市績優運動員補助都破萬,其他縣市好困難

地方政府補助績優運動員同樣不遺餘力,以國際賽事與國內賽事以及選手成績區分補助級別。台北市財政最寬裕,北市體育局長李再立直言,設籍北市的選手若以全國運動會來說,金牌得主有30萬元獎金,之後的2年,每個月都有2.2萬元訓練費用,就他所知是全國最好的標準。

其他直轄市如設籍桃園市、高雄市的選手每月有2萬元訓練費用,設籍新北市每月1.8萬元,設籍台中市則是1.2萬元,選手只要取得成績,同樣可以領取獎金。

相較之下,其他經費較緊縮的縣市,對於績優運動員的補助差距甚大,例如後山的花蓮縣,雖然設有《花蓮縣在地潛力運動員獎學金申請辦法》,但達到標準後,每人每月僅6千元,和直轄市相比可謂小巫見大巫。

灑錢有灑在刀口上嗎?運動發展需要自由市場競爭

政府灑大錢培訓績優運動員,硬體設施也改得美輪美奐,選手真能完全享受?近年來鬧得沸沸揚揚、遭戲稱為「邪會」的單項運動協會,各方勢力把持,即便中央推出體育改革,積習依舊難改。

根據奧林匹克憲章,單項協會是國家報名國際賽事、選拔國家代表隊的唯一窗口,接受政府高額補助,實權難以撼動。

即便體育署在蔡英文就任總統不久後的2017年推出《國民體育法》,試圖訂定體育團體章程,協助各單項運動協會改選人事,期盼根除「體育團體家族化」,卻爆發人頭會員亂象,理監事改選不公,還遭到監察院調查、檢調偵辦,體改陷入曇花一現的窘境。

其實,比起大筆的政府補助預算編列,台灣運動發展更需要自由競爭市場,讓真正有心發展的單項運動協會、企業或公司,透過投資硬體、選手、舉辦賽會,獲利後回饋基層環境,產生良性循環,不適任或經營不善的協會自然遭到淘汰。

取自教育部FB。圖/取自教育部FB。

制度修正了,選手的生涯也不該忽略。運動員從小接受嚴格的訓練,但身體機能下降後,多數運動的運動員生涯被迫中斷。雖然台灣沒有義務照顧選手的一生,教育部也有《績優運動選手就業輔導辦法》,為運動員退休後找到經濟來源,但運動員自行規劃人生的消息時有所聞,就像砍掉重練,從運動場上揮灑汗水的菁英,變為重新學習社會脈動的平凡人。

眾人頻喊體育署應升格,但體改不是只有「體育」改革

許多人頻喊現在是體育署升格為體育部的最佳時機,擺脫層級低、員額少、人力不足的狀況,在獲得更多資源後,將運動相關的衛生、健康、經濟、行銷等領域相互結合。

國外就有許多案例做為參考。例如澳洲的AIS(Australian Institute of Sport)將本部設於首都坎培拉,另有分支機構分布各省分,連歐洲都有基地,大力推動體育發展。

英國則把運動與其他部門整合為「數位文化傳媒和體育部」,不僅主責全國廣播與網路政策以及英格蘭的文化體育政策,並規劃旅遊休閒和創意產業及建設數位經濟,更是2012年倫敦奧運會和帕奧會的主辦單位,事務多樣性高,讓體育不只是運動競技,而有多元發展的可能。

相信台灣有很多郭婞淳們和楊勇緯們,但更多的是無法取得資源補助而無法發揮長才的運動員,在結束運動員生涯後黯然離開自己最愛的賽場。

有效利用國家預算,發掘更多績優選手、建設軟硬體資源、妥善安排運動員的未來以及推動運動競技的多元發展,體育改革的課題繁冗,若只是紙上談兵,體改只會繼續淪為口水戰,直接受害的就是台灣本土運動菁英。

👉加入城市學FB官方帳號,即時追蹤最更多城市議題!

關鍵字:觀點競爭力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來自宜蘭的桌球天才林昀儒惜敗!搭檔暖發聲:他絕不只靠天分
出身新北跆拳世家!羅嘉翎曾怨沒去過畢業旅行,初登場就奪牌
東奧選手村永續巧思!每日提供4萬份餐點,如何減少食物浪費?
郭逸

郭逸

《遠見》資深記者。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