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升高中如何選校?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是否太冒險?15歲前,要知道的5個生涯規劃觀念

徐巧玲強調,「生涯,可以是規劃、也可以是選擇,這當中有無引導是有差別的!」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看到天賦,引導他做擅長、有興趣的事,適性發展、放對位子。

「我不知道要選高中還是高職?」、「會考成績中等,我該念哪間學校好?」、「我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或天賦)在哪裡,要怎麼填志願?」國中升高中,許多青少年和家長都有類似的疑問和焦慮,擔心若做錯選擇,會影響升大學,甚至是更長遠的生涯發展。

崇林國中校長徐巧玲曾任國中輔導主任、新北市生涯適性輔導員。她說:「所有的選擇都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不是選高中一定對、選高職就不好,適不適合才是最重要的。」

15歲,人生才剛起步,面臨人生第一個生涯進路抉擇,該怎麼選學校、找方向?《未來Family》採訪4位資深國中老師及校長,幫家長和青少年釐清5個生涯規劃的重要觀念:

 

觀念1

不愛念書就去念高職(

選技職須有興趣、喜實作(○)

不愛念書的小孩就去念高職,是一種錯誤的刻板印象。比起用會考成績、小孩會不會念書,來決定念高中或高職,讓孩子「適性」、依照興趣和天賦做選擇,長遠來看風險較低。

孩子國8所做的性向測驗、興趣測驗,是十分具體的參考依據。大致來說,「學術傾向」的孩子適合念高中,高中的學習內容和國中相同,至少不能討厭學習學科知識。而高職則適合「操作傾向」、喜歡動手做的孩子。

福和國中輔導老師黃凱鈴指出,國9時她會讓學生「猜課表」,貼出高中、高職和五專的課表,讓學生猜猜看是哪一種學制的課表、三者之間的差異。

她問學生「你知道你接下來要面對什麼樣的生活嗎?」高中課表和國9的課表類似,時間排好、排滿,差別在於多了多元選修、彈性課程。

而高職的課表,除了國英數等學科之外,還有專業科目以及實習科目。換句話說,「不是不想讀書,就去念高職。」黃凱鈴強調,考「統測」一樣要考國英數,以及專業科目;考專業證照時,除了術科,也要考筆試,「還是要念書。」

和國中相比,比較大的差別在於,若是學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孩子學習的動機會比較強,學習變得比較有趣。

福和國中輔導處資料組長鍾綾觀察,國中生最常見的迷思包括:我不喜歡坐在教室上課,或是成績不好,就去念高職。

「如果只是單純不喜歡上課或成績不好,念高職、學專業科目時也會有點辛苦。」鍾綾舉電機科為例,所學專業包括:基礎配電實習、室內配線及工業配線實習等,其實也不如孩子想像中的輕鬆簡單。

徐巧玲強調,「重點不在於學什麼,而是用什麼態度學,才是最重要的。」不管是念高中或高職,都需要良好的學習態度;尤其是技藝的養成,必須花很多時間、反覆地練習和實作。

 

觀念2 

念高中才有前途,念高職矮人一截(

學歷不保證成功,孩子有自信更重要(○)

過去對於成功的定義十分單一,「百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推崇念高中、考大學,有好學歷才有好工作。但這樣的價值觀已逐漸轉變。

徐巧玲指出,現在讀到博士也不一定找得到工作,也沒有所謂一條完美的生涯道路。

比起「戰」高中或高職好,徐巧玲認為,應該回歸到最根本的,「幫助孩子找到他的天賦。」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很不一樣。

學校很重要的一個功能是,幫孩子創造多元的舞台,像是社團、校隊、各式體育和才藝競賽。徐巧玲強調,即使是課業學習,也能幫助孩子找到優勢能力,「就算成績不好,在所有的科目中,總是會有表現相對好的,這就是相對的優勢。」

崇林國中輔導老師蔡玲玲為國9「技藝教育課程」的帶隊老師,每周帶學生到高職去上課,體驗該職群所學的技術、試探自己是否有興趣。

她觀察,很多孩子對性向測驗結果所呈現的天賦半信半疑,「我真的有這個天賦嗎?」透過技藝教育課程的實作,驚喜發現「原來我真的可以」,變得有自信,一掃過去對課業的挫折。這些孩子後來參加技藝教育競賽、並得到獎項,之後升學走特色招生、技優甄審管道,學習表現都很不錯。

 

觀念3

除了念書,其他事都是浪費時間(

愈晚開始探索方向,付出的代價愈高(○)

有時候生涯發展可能出現「美麗的」誤會。孩子「以為」自己對高職某科有興趣,結果讀了以後才發現不是自己所想像的。「像餐飲科的技藝課程,有學生發現廚房高溫悶熱、還要久站,太辛苦了。」徐巧玲說。

生涯探索愈早開始愈好。徐巧玲指出,其實大部份的孩子都不是很清楚自己的方向,尋覓的過程中難免失誤、沒辦法一次就「中」,但重點是,你願意去嘗試!

「如果孩子一直沒有機會探索,將生涯選擇的時間不斷往後延,日後可能會付出更高的代價。」像有些人念大學時,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花了4年去「試」一個不適合的科系,十分痛苦;畢業後不知道要找工作或是念研究所、要念什麼研究所,都快30歲了還在校園裡。

黃凱鈴談到,輔導老師最害怕遇到「無欲無求」的孩子,「什麼都不要,也沒有任何興趣。」你問他「念高中?」他回「我不會讀書、成績很爛」;「念高職?」「沒有一個我喜歡的科系,看起來都很無聊。」

她深入了解,什麼原因造就這些孩子?發現他們的生活經驗實在太缺乏,寒暑假不是去補習,就是在家手機「吃到飽」,打電動、聊天、滑短影音,幾乎沒有什麼探索和嘗試的經驗,「完全沒有體驗過,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對這件事喜不喜歡,不認識自己,也不了解這個世界。」

鍾綾也觀察,有時孩子以為自己沒興趣,其實是因為從未接觸過。有孩子原本想報名餐飲科的技藝課程,在老師鼓勵下、改參加機械科。「實際接觸之後,他發現自己很擅長,愈做愈有興趣,獲得成就感。」

 

觀念4

讓孩子全權決定,才是尊重(

父母宜從旁陪伴、引導孩子思考(○)

黃凱鈴注意到一個情況,現在有不少父母讓孩子自己決定要念什麼學校。細究的話會發現,因升學管道十分多元,加上新課綱上路的變革,很多家長搞不太清楚細節,不知如何給建議,於是讓孩子自己決定。另外一種情況則是,爸媽相對開明,不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

如果完全沒有方向,茫茫大海上可能更容易迷失!畢竟孩子也才15歲,心智並未完全成熟,關於生涯的選擇,還是需要爸媽適時地引導和陪伴。

「有時候,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也不知道如何找答案,爸媽和老師可以提供孩子一些思考的方向和訊息,幫助他們找資料、做決定。」黃凱鈴說。

徐巧玲強調,「生涯,可以是規劃、也可以是選擇,這當中有無引導是有差別的!」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看到天賦,引導他做擅長、有興趣的事,適性發展、放對位子。

「做任何的決定,本來就有風險。做父母、老師的人就是分析利弊得失,告訴孩子風險在哪裡。」徐巧玲說,過程中孩子可能試錯、遇到挫折,爸媽能做的是,陪他走過挫折,不要過度批判、責備他,「我就叫你不要念這間(或讀這科),你現在後悔有什麼用。」父母要把眼光放遠,經歷試錯,孩子會選擇更適合他的路。

 

觀念5

15歲志向還未定,太慢了(✗)

生涯發展其實是長期累積的過程(○)

黃凱鈴指出,要孩子在15歲就確定未來人生方向,的確是不容易。以她自己的經驗,念了高中以後,透過不斷摸索、研究大學科系及就業方向,才慢慢清楚自己想朝諮商輔導發展。

很多孩子擔心會考考爛、人生就毁了,「不會,你永遠還有選擇。」黃凱鈴說,人生就是長期累積、持續的過程,每一次的選擇、會開展接下來的路,重點是你接下來3年如何度過。

生涯發展是長期、動態發展的過程,大部分人的生涯發展都經過轉換,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己、知道自己要往何處去,以及如何到達。

徐巧玲提醒父母,世界變化如此快速,我們很難想像以後的工作世界,無需設限孩子要學什麼或走哪條路,只要孩子具備基本的核心能力、好的態度、和人相處的能力,不管他走到哪、都不需要擔心。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