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賴清德就職:兩岸難見關係緩衝期,延續蔡英文路線能抵禦北京壓力嗎?

Lai Ching-te at an election night rally outside the party headquarters during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Taipei
賴清德 [Getty Images]

「作為台灣人,能夠實際與處理台灣事務的大陸官員面對面交談的機會並不多。如果我們不能把握這樣的機會,好好交流兩岸對彼此的想法,那麼誰還願意去做這樣的交流呢?」今年20多歲的台灣大學政治學碩士在讀學生詹宇翔,向BBC記者回憶自己作為前國民黨籍台灣總統馬英九創辦的「大九學堂」成員訪問大陸的感受。

詹先生2023年參加了馬英九湖南「祭祖」之行,並在大陸拜訪了多個民間及涉台官方機構。今年馬英九再次率大九學堂成員訪問大陸,更進一步在北京與習近平見面。

詹先生認為,在訪問期間自己能和大陸官員就統獨問題、歷史沿革和兩岸民意想法「婉轉但不迴避地討論彼此心中最敏感的話題,希望能夠增進雙方的理解」。

但在又一個520(台灣新當選總統通常在5月20日舉行就職典禮)將至,民進黨的另一位總統即將走上台灣最高政治舞台之際,詹先生與馬英九冀盼的兩岸交流,與台灣當下的政治主流以及民選領袖的執政實踐似乎漸行漸遠。

過去八年,在美中對抗加劇的背景下,民進黨籍總統蔡英文率領台灣政治及經濟逐漸朝著與中國脫鉤的方向前進。即將接下總統大位的賴清德,亦多次表態新政府在外交及兩岸政策上會依循蔡英文路線,固守台灣主權,同時與美國等國際盟友加強關係。

他在兩岸和外交方面能抵禦來自北京的巨大壓力嗎?

新總統與對岸難有蜜月期

蔡英文路線是什麼?賴清德在掌握權力之後,又要如何依循這條戰略方向?北京對台北的挑戰及外交施壓會持續且加強嗎?這些問題都顯示,即將正式成為台灣總統的賴清德在兩岸關係上幾乎沒有蜜月期,台灣內外的挑戰似乎將接踵而至。

「蔡總統最重要的政治資產之一就是加強與世界各國的關係,並提升全球對台灣的認識。這些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蔡英文在對中國政策上的謹慎平衡:堅守台灣的合法利益,同時保持克制,避免挑釁。當然,中國對外的好戰態度亦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瀾作用。」

這是中國問題專家,位於華府的智庫「德國馬歇爾中心」(GMF)亞洲項目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總結蔡英文八年執政的看法。葛來儀的評析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西方特別是與白宮往來緊密的學者如何評價過去八年台北的外交戰略。但是,蔡英文畢竟即將離開總統府,接棒的賴清德,未來如何處理兩岸問題,開啟台北外交新頁都將成為焦點。

賴清德過去數次強調,他若勝選,在外交兩岸戰略上,會延續蔡英文路線——後者被認為在外交議題上「親美」,在兩岸議題上拒絕「九二共識」但願意在「民主對等」的情況下與北京對話,賴清德要如何做到?再者,北京過去八年對台戰略強勢,對外擠壓台北的外交空間,賴清德堅持的蔡英文路線還能持續抵禦北京的挑戰嗎?

據此,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資深研究員藍若思教授(Elizabeth Freund Larus)向BBC分析稱,中國日後會持續施壓台北,如同過去北京一直針對蔡英文的外交政策採取強硬手段,預計未來也會運用同等力度在賴政府的外交上。「可能再通過挖角台灣的一兩個外交盟友來向台灣人表明賴政府的外交對台灣不利,但同時,中南海將歡迎國民黨重量級人物和立法委員的訪問,以示中國共產黨是願意與台灣交流的,但對象不是民進黨。」

不過,台灣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黃奎博則表示,對於外交而言,目前看來歐美少數國家對於台北的善意仍然有其限度。他認為,未來中華民國的正式邦交和參與國際組織將繼續艱難,兩岸關係方面,他認為賴清德向北京釋出的「善意」仍不會獲得中共信任:「中共應也不會與台北坐下來協商,而且短期內硬的一手將不會停止。整體而言,失比得多。」

無論立場如何,各界都仍認同兩岸問題仍是賴清德執政下的重中之重,尤其台海緊張情勢升溫下,國際社會都在觀察台北與北京如何互動,從蔡八年前上任初期的經歷看,口口聲聲要延續其外交兩岸策略的賴在此議題上很難享有「蜜月期」。如何處理艱巨的兩岸問題?從賴清德剛成立不久的執政團隊人事或可提供線索。

2024年1月7日,執政民進黨的支持者在高雄舉行的競選集會上
[Getty Images]

兩岸及外交議題,賴清德=蔡英文?

近兩個月以來,賴清德陸續宣佈內閣人事任命,分析稱,儘管成員中出現了許多新面孔,但在外交防衛與兩岸事務相關的重要職務上,多半都仍是蔡英文政府中的熟面孔。譬如,現任外交部長吳釗燮將轉任國安會秘書長,現任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將轉任國防部長,現任國安局長蔡明彥將留任,外交部長將由現任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擔任。此外,賴清德的搭檔、副總統蕭美琴是之前負責對美事務的台灣駐美代表。

台灣輿論評析,賴清德新政的外交兩岸人事布局,幾乎全數沿用蔡英文任內的國安外交團隊,這應該是向美國及對北京釋放信號,表明台灣的美國及兩岸政策仍不會有太大變動。

Taiwan President-elect Lai Ching-te and Incoming Defence Minister Wellington Koo, shake hands during a press conference, in Taipei
賴清德(右一)內閣在外交防衛與兩岸事務相關的重要職務上,多半都仍是蔡英文政府中的熟面孔。圖中從左到右依次是林佳龍、吳釗燮、潘孟安和顧立雄。 [Reuters]

藍若思教授向BBC解析,賴清德的內閣人選向北京和華盛頓傳達了他計劃緊密跟隨蔡總統的中國政策之信號。她認為,賴先生保留了顧立雄和吳釗燮在外交國安角色上的職位,這是奠基在他們多年的外交經驗,這既展示了賴清德對他們過往工作的信心,也表明這幾年台灣外交政策上的連續性:「可以用一個詞來總結賴清德的外交政策:三角外交。兩岸關係冷淡,但台灣與美國的關係相當友好。」

前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楊甦棣(Stephen M. Young)也向BBC解釋,考慮到賴清德與蔡英文總統的緊密合作關係,並作為副手四年,他預計賴政府的外交兩岸政策將與蔡政府有很大程度的延續性。楊博士告訴記者,雖然泛藍陣營將會聚焦於他(賴清德)過去對台灣獨立問題的發言暗示,但賴清德已數次表示將延續蔡英文路線:「就像蔡總統在首個任期擔任總統時向中間靠攏一樣。在我們的體制中,新當選的政治領袖在承擔實際執政的巨大責任時,會悄悄地轉向更負責任和傳統的政策路線。」

「回顧八年前的蔡總統,她悄悄地放棄了一些早期的政策立場,轉向一個對大批支持者有吸引力的中間偏左的立場。」楊甦棣補充說。有分析便認為,賴清德選擇較為平和的知中派邱垂正擔任陸委會主委,由鄭文燦擔任海基會董事長,是繼續對北京表示不願升高衝突、也希望在旅遊等方面可以重啟等意圖。

不過,黃奎博教授表示,從外交部長到國安會秘書長等,都是蔡政府的要員,加上長期負責對美業務的副總統蕭美琴,對於華盛頓和北京而言,由蔡英文政府延續而來的「新瓶裝舊酒」團隊,「可預測性應該很高」。「賴蔡二人都曾公開主張台灣獨立,因此施政上「一定都會影響到下屬官員的決策方向」。

藍若思則告訴記者,賴清德選擇林佳龍擔任外交部長「有些奇特」。她告訴BBC,林佳龍並未如吳釗燮等人長期從事外交工作。不過,林先生過往協助蔡政府推動台灣新南向政策,因此預測台北外交上會優先考慮加速新南向政策。

北京的信號

過去,北京對台灣政治的強烈反應通常都與台獨有關。中國堅稱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而蔡英文過去八年拒絕習近平2019年提出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以及以國民黨執政時期提出的「九二共識」為兩岸談判前提,一直受到北京抨擊,並以不斷施壓台灣外交為報復。

同時,台灣在野黨及一些親北京的輿論亦批評蔡英文路線是兩岸關係冰凍的主因,他們認為蔡英文需要為台海緊張以及八年來10個邦交國與台灣斷交負責。

不過,許多分析指出,華盛頓及北京對台灣的實際反應將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台灣新政府採取的具體政策和行動,以及兩岸關係的整體動態。

因此,有分析就認為,即便北京對賴清德並沒有信任及好感,但賴清德多次表態將延續蔡英文路線,反而讓北京對賴清德的兩岸政策有預先評估的基礎,減少誤判。東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小笠原欣幸本周接受台媒《報導者》專訪時預測,北京將繼續對賴清德保持強硬態度,會有所行動,但不太可能使用武力或立即有過激的威脅行動。中南海可能在今年5月到11月期間每天、每個月都會針對台灣有一些動作,但基本上仍會等待美國選舉結果。

曾任美國駐香港前總領事的楊甦棣則告訴BBC稱,他預計北京會在賴清德上任後,便對台北開啟挑釁和威嚇行動,「但不至於真正發動敵對行動,因為拜登總統公開表達了對台灣在中國再次挑釁時的堅定支持。」

不過,黃奎博則告訴記者稱,賴清德應不會在有關台獨的立場中讓步,中共因此不會再「聽其言觀其行」,也就是沒有緩衝期,所以兩岸關係將持續緊張。但黃教授也指出,兩岸關係的變化有一部分系於美國總統是誰。因此,年底美國總統大選後,兩岸關係的發展才將進入另一個關鍵時刻。

淡江大學陸研所榮譽教授趙春山也指出,「九二共識」應是「心照不宣的理解」(tacit understanding)。他曾經撰文分析稱,這個理解該是建立在雙方對「一中」的共同認知基礎上,「各表」是各取所需,雙方對此「互不否認而非相互承認」,因此爭論有無共識毫無意義。趙教授曾擔任李登輝和馬英九總統兩岸重要智囊,他向BBC說:「九二共識是一張通往連接兩岸橋樑的通行證,不接受通行證就不能過橋。這意味著,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就不會有對話,也容易產生誤判,增加擦槍走火的可能性。」

台灣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介民則表示北京從來沒有承認「九二共識」可以「一中各表」,「因為對北京而言一中各表就是兩個中國——難道台灣要用主權來交換虛幻的一中各表嗎?」

吳介民認為,就國際現實而言,美中只要持續對抗關係必然不好,而台灣作為西方盟友自然會跟著盟友的腳步,兩岸關係也就不可能呈現北京渴望的方向。吳教授向BBC強調,當前多數西方國家對中國已開始轉向採取「脫鉤」或「去風險」政策,台灣也力圖擺脫馬英九執政時期對中國的依賴,因此,他說台北若不趁此契機去改善和西方盟友的關係,反而去增加和北京的聯繫,將來台灣要面對的情況恐會更窘迫。

賴清德面臨的挑戰

回顧蔡英文執政八年下的兩岸關係變遷,台灣選舉專家小笠原教授向台媒指出,在台灣政壇之外,北京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力其實越來越大。他解釋,在台灣年初剛結束的總統選舉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指標性事件,例如台灣村里長接受中國款待、媒體發佈假民調、候選人涉嫌收受中國資金等。他預計中南海該會在台灣持續社會進行網路認知戰等,並認為台北或可特別關注目前尚未有投票權的年輕「抖音世代」,檢視他們是否受到平台內容的影響,並展現出與其他群體不同的對中態度。

網路之外,台灣還有年輕大學生,如同詹宇翔等人,也很積極的參與兩岸交流,對於兩岸交流持正面看法。詹先生說自己身處藍營圈,都認同「大中華主義」。「我們認為中華民國按照憲法規定,其固有疆域包含大陸地區和台灣自由地區,也就是說,台灣和大陸都是中國的一部分,而這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因此我自己的身分認同中也理應包含中國人。」詹宇翔向BBC強調。

詹宇翔的藍營認同與賴清德及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有不小的差異,這也反映出賴清德要如何面對國民黨作為台灣立法院多數黨的困境,後者已經與民眾黨合作挑戰民進黨的政策。賴清德如何面對執政毫無蜜月期的局面?楊甦棣告訴BBC,要把事情做好,賴清德需要體認並一肩扛起執政的巨大責任,在立法機關中與泛藍合作是可以的, 「泛藍」也需要盡可能的與民進黨尋求共同點,如此一來才是負責任的參與政治,而非在選民面前呈現出頑固、製造政治僵局的反對派。

馬英九到訪湖南
馬英九2023在湖南大學說,在中華民國憲法上兩岸都是屬於一個中國。「我們是台灣地區,你們是大陸地區。」 [Getty Images]

(周慧儀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