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报道|前五月超八成“固收+”收益告负 新产品布局明显遇冷_基金_金融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当前位置:金融频道首页 > 基金 >
 

金融报道|前五月超八成“固收+”收益告负 新产品布局明显遇冷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22-06-01 18:16:00
字号:

许楠楠/文

今年来权益市场跌宕起伏,不少基金净值回撤较大,被誉为稳健类产品的“固收+”也出现不少 “固收-”的情况。

中加基金对财经网金融表示,“固收+”的核心在于收益增强。长期来看可以创造不错的年化回报,但必须按绝对收益的思路来运作,收益水平不需要太高。权益部分同样要回归绝对收益的思路,更多的还是在固收产品的收益基础上,争取锦上添花。当权益市场出现大幅调整时,要主动调整应对。这样拉长时间来看,“固收+”产品的收益大概率能高于纯债类产品。

华南某百亿规模“固收+”基金经理则表示,近两年,市场中新涌现了一批“泛绝对收益投资者”,包括追求绝对收益的私募基金、量化策略基金、“固收+”产品,这类资金的特点是大多有回撤和波动的控制要求,当市场跌幅达到10%或者15%时,他们必须降低股票持仓,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大了市场波动。对于这一点,公募基金一开始没有充分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但减仓的动作不够坚决、彻底,由此也导致了回撤突破了原来预期的水平。

“固收+”布局力度下滑

今年以来赚钱效应减弱的情况下,公募基金新品发行持续遇冷。

前五月新成立基金571只,发行份额4,416.07亿份,相比上年同期发行646只下降11.6%、相较上年同期13,323.49亿份发行份额下降66.8%。

财经网金融另据wind数据梳理注意到,年内在基金发行遇冷的同时,“固收+”新品成立数量和份额逐月下滑。

截屏2022-06-01 18.13.34

此外,年内有两只固收+基金募集失败,而近一年内已有11只固收+产品募集失败。

北京某公募内部人士对财经网金融表示,含权类产品发行都比较困难,所以大家更倾向于发行一些低风险类的产品。

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则指出,市场整体不好,自然就会在权益类产品发行上遇冷。机构也会一定程度上的去降低产品新发的频率。而低风险的产品则会受到追捧,比如最近大火的同业存单基金。

实际上,目前各公司都在大力发展“固收+”产品,目前这类产品数量庞大,投资策略各有不同。在今年权益市场比较波动的情况下,固收+基金表现正在频频遭受质疑。

“固收+”业绩分化加剧

财经网金融了解到,“固收+”尴尬得变成“固收-”,除了增厚收益部分——股票和转债的大幅波动之外,还跟大环境的改变有关。

当前市场震荡加剧,“固收+”产品的回撤波动相对明显,不同策略的“固收+”产品业绩出现一定分化。

Wind数据显示,前五月,全市场2085只“固收+”基金(偏债混合和二级债基,份额分开计算)平均收益率-2.83%,其中1701只今年以来收益率告负,占比超过八成。其中,52只年内跌幅超10%,4只跌幅超20%。分别为,嘉合磐石A/C、民生加银信用双利A/C,堪比权益类基金。这与投资者对“固收+”低波稳健的期待大相径庭。

引人注意的是,债券收益率降到了3%上下时,组合的安全垫已经收窄。而今年股票和可转债都处于估值收缩阶段,阶段性跌幅比较大。也导致,不少“固收+”产品的净值回撤是超过原来预期的水平,例如,原来预期是回撤2%到3%,但实际回撤幅度达到4%-5%。

此外,固收+基金的表现和债券投资策略、打新策略、股票底仓策略都有关系。

“固收+”资产配置是关键

财经网金融通过多方了解,大类资产配置是决定“固收+”产品表现的差异点,纯粹的债加股、股加债还是会不稳定,只有策略层面有招数才能行稳致远。同时,风控机制要结合市场来做再平衡。

中加基金表示,“固收+”产品面对的客户风险偏好不高,因此对于其股票部分的持仓应当运用不同于股票型产品的投资策略,需要更加注重资产配置调整。

首先,固定收益的品种长期来看可以创造不错的年化回报,但必须按绝对收益的思路来运作,收益水平不需要太高。其次,权益部分同样要回归绝对收益的思路,更多的还是在固收产品的收益基础上,争取锦上添花。当权益市场出现大幅调整时,要主动调整应对。

对于投资者选择固收+基金,中加基金则指出,首先要有自己能接受的波动率的考量。其次,如果想获得打新收益的话,需要适当的基金规模水平,比如按照目前沪深两市担心底仓分别6000万计算,需要底仓1.2亿左右可以获得更好的打新收益增强。再次,选择打新基金还是要看基金经理的,基金经理是债券投资出身、还是股票投资出身,是偏向于低估值风格还是成长风格等,这都决定了固收+产品在不同市场情况下的表现。

“固收+以绝对收益为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产品净值只会稳步向上,当市场出现系统性波动的时候,难免也会净值的阶段性下挫。”百亿规模“固收+”基金经理如是表示。并建议投资者不能单单根据过往的产品业绩来选择产品,还是要更多去了解基金经理的所思所想,评估基金经理的理念框架是否与自己的投资设想一致,特别是是否与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预期收益水平一致,从而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决定。

(编辑:许楠楠)
关键字:
分享到: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编辑推荐

  • 宏观
  • 证券
  • 金融
  • 产经
  • 汽车
  • 科技
  • 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