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氣奇蹟」風波下回顧傳奇公共藝術 耗時60年的「包裹凱旋門」

撰文:梁嘉欣
出版:更新:

【充氣奇蹟/ Joann】近來討論度最高公共藝術作品,莫屬「SummerFest@中環夏誌」五件巨型「充氣奇蹟」,英國巨石陣、埃及金字塔、意大利比薩斜塔、智利復活節摩艾石像以及法國凱旋門變成吹氣裝置豎立中環海濱,外觀引起不少爭議。說到重新演繹標誌性建築的藝術裝置,不得不讓人想起2021年Christo & Jeanne-Claude傳奇《包裹凱旋門》(L’Arc de Triomphe, Wrapped)項目,那麼究竟為什麼他們要包起凱旋門?

L’Arc de Triomphe, Wrapped(Christo & Jeanne-Claude官網)

從藝術家說起

Christo與Jeanne-Claude(官網圖片)

Christo Vladimirov Javacheff 和 Jeanne-Claude Denat de Guillebon,通常統稱為Christo & Jeanne-Claude,是一對極有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夫妻。Christo出生於保加利亞,後來移居布拉格、維也納和巴黎,並在1958年搬到紐約;而Jeanne-Claude出生於摩洛哥卡薩布蘭卡,兩人在巴黎相遇後,自此成為人生與藝術伴侶。

Christo 1988年拼貼作品(官網圖片)

1961年,即他們在巴黎相遇三年後,Christo和Jeanne-Claude開始在公共空間創作藝術作品。Christo在巴黎居住時,曾於凱旋門附近租了一個小房間,一直被這座建築吸引。後來他製作了一幅拼貼作品,幻想凱旋門被包裹起來之景象,這就是《包裹凱旋門》前身。

兩人作品特點是用布料包裹大型物體,這種做法完全改變了人們對於被包裹物體之視覺感受。雖然「包裹凱旋門」項目未有即時落地,但他們創作了多個類似大型裝置藝術,當中最著名的包括澳洲《包裹海岸》(Wrapped Coast,1969)、法國《包裹新橋》(Pont Neuf Wrapped,1985年)以及德國《包裹國會大廈》(Wrapped Reichstag,1995年)。

Christo 2019年準備《包裹凱旋門》所設計草圖(官網圖片)

兩人合作無間帶來大量傳奇作品,在2009年Jeanne-Claude 離世後,Christo仍繼續創作。後來在2018年,《包裹凱旋門》項目意外獲批,Christo終於有機會完成期望已久項目。不過受疫情阻礙,原訂2020年落成的項目只能延期到2021年,期間Christo亦與世長辭,項目由其團隊接力完成。

為什麼要包裹凱旋門?

我想要將它轉變,從一個建築物件、藝術家靈感的來源,變為一件藝術品本身。
Christo Vladimirov Javacheff

經歷數十年,項目終於在2021年落成,從9月18日至10月3日,展出共16天。當時凱旋門被25,000平方米銀藍色聚丙烯織物包裹,並用3000米的紅色繩索裝飾。作品引起全球關注,不僅有大量新聞報導、24小時網絡直播,亦引來超過6百萬人前來現場觀賞,是當之無愧的「藝術盛事」。

《包裹凱旋門》內觀(官網圖片)

作品通過暫時隱藏建築外觀,讓人集中於其形狀和美學本身。Christo生前曾經在採訪中解釋作品意義,他表示:「這件作品應該被看作是完全非理性自由表達,不需要任何理由。我決定做一些完全不必要的事情,有點像畫家在他工作室裡面對一塊空白畫布。沒人問他為什麼要在畫布上放藍色、黑色或紅色。他憑本能這麼做。」也正正對應了Christo & Jeanne-Claude著名口號:「我們的藝術作品是自由的呐喊」。

它(凱旋門)將變得像一個活物,在風中移動並反射光線。而隨著褶皺移動,這座建築表面會帶來感官刺激,讓人們想觸摸凱旋門。
Christo Vladimirov Javacheff
根據官方資料,《包裹凱旋門》展期16天吸引超過六百萬人前來欣賞(官網圖片)

《包裹凱旋門》實現過程非常複雜,涉及大量物料準備、安全考量以及與法國政府的協調,但完全沒有「浪費公帑」之嫌,因為項目完全由Christo遺產資助,資金來自於項目預備研究、繪圖、拼貼畫以及他其他作品銷售,不受外來資金影響。而作品中所使用布料以及繩索也被回收利用,將在今年巴黎奧運會和殘奧會製成臨時帳篷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