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性黃斑病變|醫生解構病症新療法 能改善視力、減少打針密度

撰文:浩賢
出版:更新:

「黃斑區」是眼底視網膜最中央,及感光細胞最密集的區域。眼科專科醫生陳偉能表示,不時有病人問「我有沒有黃斑」,其實意思是想知道自己有沒有「黃斑病變」。「隨著年齡愈來愈大,黃斑點便會開始退化,而老年性黃斑退化正是黃斑病變最常見的原因。但要留意,即使是長者,也可以有其他不同的黃斑病變。」

陳醫生指,早期的老年性黃斑退化通常沒有明顯病徵,稱為「乾性黃斑病變」,主要成因是視網膜經過長年累月的使用,開始有代謝廢物積聚在底部,漸漸影響視力,但一般仍會有正常七、八成的視力,對生活的影響並不太大。乾性黃斑病變暫時還沒有有效的療法,病人可在飲食中增加維他命和抗氧化劑等營養素,有機會減慢視力轉壞,但最終仍有部份會變成「濕性黃斑病變」。

「乾性黃斑病變不一定會變濕性,但濕性黃斑病變則大部份是由乾性演變而成,」陳醫生解釋說,「由於積聚在視網膜底部的代謝廢物愈來愈多,做成視網膜的破壞和刺激血管增生。這些新生的血管較為脆弱,容易引致滲漏而發生出血及水腫,最終影響視力,所引致的視力下降會比乾性急速,最嚴重可以忽然失明,或看東西時中央區域有黑影,或看出來的影像扭曲,直線也會看成曲線。而它引起的出血很多時會在黃斑區結成疤痕,令視力無法復原。」濕性黃斑病變是本港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

新療法能改善視力、減少打針密度

慶幸的是,一旦發展至濕性黃斑病變,近年反而有不少新療法。「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及光動力治療兩大類。接受光動力治療的病人需先接受光敏劑注射,待光敏劑經血管到達黃斑區,便可以進行激光照射,令已變壞的血管收縮。但這方法只可減慢視力退化,不會為視力帶來明顯改進。」陳醫生表示。

至於藥物方面,近年主要是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藥物,使壞的血管收縮或不再生長,減少滲漏,以控制病情。陳醫生指出,「現時可在本港使用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有幾種,首個療程一般為三針或四針,每月一針,有機會為視力帶來改善,但亦有機會復發,根據病人實際情況及醫生判斷,可能需要長期每一至三個月注射一針,若必須每月注射便會對病人帶來很大壓力。」

因此,近年的醫學研究,都是針對改善anti-VEGF的性能和注射的有效期,或抑制其他新生血管生長的路徑,如「抑制血管生成素-2 (Ang-2)」,亦可以雙抗合併模式注射。「長遠的目標是提升療效,希望病人有更好的視力改善,以及減少長期注射的密度。」陳醫生說。

定期檢查才能及早發現!

由於早期的黃斑病變往往在50-65歲便出現,陳醫生建議 50歲以上人士可定期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自行驗眼,看看有否出現視力模糊或影像扭曲的現象,一旦發現便要及早求醫。另外亦建議每年至少做一次詳細眼睛檢查。

眼科專科醫生陳偉能(照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