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斯大林: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五春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Edit via Wikiplus
标签Wikiplus 移除或更換文件
 
(未显示7个用户的17个中间版本)
第1行:
{{noteTA
| G1 = PP
| G2 = 地名
| 1 = zh-tw:史達林;zh-hans:斯大林;zh-hk:史太林;
| 2 = zh-hans:丘吉尔;zh-hk:邱吉爾;zh-tw:邱吉爾;zh-hant:丘吉爾;
|}}
}}{{Infobox Officeholder
| name = 约瑟夫·斯大林
|native_name = {{nobold|Иосиф Сталин}}
|native_name_lang = ru
| party = [[File:Red flag.svg|22px]]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br/>{{small|(1898年–1917年)}}<br/>[[File:КПСС.svg|22px]]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布尔什维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br/>{{small|(1917年–1918年)}}<br/>[[File:{{flagicon image|КПСС.svg|size=22px]]}} [[苏联共产党|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br/>{{small|(1918年–1924年)}}<br/>[[File:КПСС.svg|22px]] [[苏联共产党|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br/>{{small|(1925年–1952年)}}<br/>{{CPSU}}<br/>{{small|(1952年–1953年)}}
| term_start6 = 1920年4月5日
| term_end6 = 1952年10月27日
| office7 = [[File:{{flagicon image|КПСС.svg|size=22px]]|alt=苏联共产党|link=}}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
| term_start7 = 1912年1月17日
| term_end7 = 1953年3月5日
| birth_name = {{lang|ka|იოსებ ბესარიონის ძე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br/>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尼斯泽·朱加什维利
| birth_date = {{Birth date|1878|12|18|df=y}}
| birth_place = {{Flag|Russian Empire|1858}}[[第比利斯省]][[哥里]]<br/>{{small|(今屬 {{GEO}})}}
|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953|3|5|1878|12|18|}}
| death_place = {{flag|Soviet Union|1936}}[[莫斯科]][[昆次伏区|昆次伏]][[昆次伏别墅]]
第34行 ⟶ 第36行:
| awards = [[File:Hero of Socialist Labor medal.png|20px|link=苏联英雄]] [[File:Badge of the Supreme Soviet of the Soviet Union.svg|50px]]<br/>[[File:OrderVictoryRibbon.svg|30px]] [[File:OrderVictoryRibbon.svg|30px]]<br/>[[File:Order of Red Banner ribbon bar.png|25px]] [[File:Order of Red Banner ribbon bar.png|25px]] [[File:20 years saf rib.png|25px]] [[File:Order of Lenin ribbon bar.png|25px|link=列宁勋章]]<br/>[[File:Order of Lenin ribbon bar.png|25px|link=列宁勋章]] [[File:Order suvorov1 rib.png|25px]] [[File:Ribbon bar for the medal for the Defense of Moscow.png|25px]] [[File:Order of Glory Ribbon Bar.png|25px]]<br/>[[File:OrdenSuheBator.png|25px]] [[File:OrdenSuheBator.png|25px]] [[File:Victoryjapan rib.png|25px]] [[File:Victoryjapan rib.png|25px]]<br/>[[File:800thMoscowRibbon.png|25px]] [[File:Order redstar rib.png|25px]] [[File:Order redstar rib.png|25px]] [[File:Order redstar rib.png|25px]]<br/>[[File:Czechoslovak War Cross 1939-1945 Bar.png|25px]] [[File:Czechoslovak War Cross 1939-1945 Bar.png|25px]] [[File:CZE Rad Bileho Lva 5 tridy BAR.svg|25px]] [[File:TCH Rad Bileho Lva 1 tridy (pre1990) BAR.svg|25px]] [[File:Czechoslovak War Cross 1939-1945 Bar.png|25px]]<br>([[約瑟夫·斯大林所獲獎項和榮譽列表|全部奖项]])
| signature = Stalin Signature.svg
| office6 = [[File:{{flagicon image|КПСС.svg|size=22px]]}}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组织局|苏联共产党中央组织局]]成员
| term_start5 = 1922年4月3日
| 1namedata2 =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沃兹涅先斯基|尼古拉·沃兹涅先斯基]]<br>[[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br>[[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尼古拉·布尔加宁]]
第40行 ⟶ 第42行:
| image = Joseph_Stalin,_1950_(cropped).jpg
| imagesize =
| office = [[File:{{flagicon image|КПСС.svg|size=22px]]}}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总书记]]
| term_start = 1922年4月3日
| term_end = 1952年10月16日{{ref label|reference_name_A|注释1|}}
第48行 ⟶ 第50行:
| 1blankname2 = 第一副主席
| term_start2 = 1941年5月6日
| office5 = [[File:{{flagicon image|КПСС.svg|size=22px]]|alt=苏联共产党|link=}}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苏联共产党中央书记处]]书记
| term_end2 = 1953年3月5日
| predecessor2 =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
第58行 ⟶ 第60行:
| predecessor3 =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谢苗·铁木辛哥]]
| successor3 =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尼古拉·布尔加宁]]
| office4 = [[File:{{flagicon image|КПСС.svg|size=22px]]|alt=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 term_start4 = 1917年10月10日
| term_end4 = 1953年3月5日
第72行 ⟶ 第74行:
{{unbulleted list|style=font-size:90%; line-height 1.3|{{note label|reference_name_A|注释1|}}尽管在1952年,废除了总书记一职,但斯大林作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处]]的最高层,仍可继续行使其权力。}}
}}
{{各地中文名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lang-ru|link=no|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translit=Iosif Vissarionovich Stalin}},{{IPA-ru|ɪˈosʲɪf vʲɪsərʲɪˈonəvʲɪt͡ɕ ˈstalʲɪn|pron|Ru-Stalin.ogg}};{{bd|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Ста́лин}}),本名'''约瑟夫·贝萨里奥尼斯·泽·朱加什维利•潘佑銓'''({{lang-ka|იოსებ ბესარიონის ძე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translit=Ioseb Besarionis dze Jughashvili}}),[[蘇聯]]政治家、[[革命家]]、[[马列主义]]思想家,為苏联[[蘇聯最高領導人列表|最高领导人]],从1924年執政直到1953年去世。曾任[[联共(布)]][[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称[[苏联部长会议]])[[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主席]](政府首脑)、[[苏联国防委员会|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对20世纪的苏联、世界影响深远。
| t = 1
| name = Сталин
| cn = 斯大林
| tw = 史達林
| hk = 史太林
}}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lang-ru|link=no|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translit=Iosif Vissarionovich Stalin}},{{IPA-ru|ɪˈosʲɪf vʲɪsərʲɪˈonəvʲɪt͡ɕ ˈstalʲɪn|pron|Ru-Stalin.ogg}};{{bd|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Ста́лин}}),本名'''约瑟夫·贝萨里奥尼斯·泽·朱加什维利•潘佑銓'''({{lang-ka|იოსებ ბესარიონის ძე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translit=Ioseb Besarionis dze Jughashvili}}),[[蘇聯]]政治人物、[[革命家]]、[[马列主义]]思想家,為苏联[[蘇聯最高領導人列表|最高领导人]],从1924年執政直到1953年去世。曾任[[联共(布)]][[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称[[苏联部长会议]])[[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主席]](政府首脑)、[[苏联国防委员会|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对20世纪的苏联、世界影响深远。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生于[[俄罗斯帝国]][[哥里]],毕业于梯弗里斯神学院。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他支持[[列宁]][[布尔什维克]]派别,并组织[[1907年梯弗里斯银行抢劫案]]以筹集革命资金。1913年开始使用笔名「斯大林」({{lang|ru|Ста́ли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布尔什维克派执政后,斯大林为7名[[政治局]]成员之一。斯大林在[[苏联]]成立后,成为苏共的总书记。尽管列宁反对斯大林继续担任总书记,斯大林在党内辞去总书记遭党内反对未能辞去,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功掌权并清洗了反对派。他继承了[[一国社会主义]],列宁[[新经济政策]]逐渐被[[计划经济]]、[[集体主义]]政策代替。斯大林成功实现大规模[[工业化]],使苏联迅速转型成为[[重工業|重工业]]、[[军事]]大国,工业产值仅次于美国。然而[[农业集体化]]则扰乱食品生产,引發了[[1932年苏联大饥荒]]。1930年代,他在树立[[个人崇拜]]同时,对党、政、军领导人,[[少数民族]]以至群众進行大规模逮捕,[[古拉格|流放或劳改]]等,造成极多人死亡,这时期因而被称为苏联[[大清洗]]时期。1939年8月,斯大林[[希特勒]]領導的[[納粹德國]]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互不侵犯条约]]以[[波蘭戰役|瓜分波兰]],占领[[寇松線]]以西的[[烏克蘭西部|西乌克兰]]、[[西白俄羅斯]],此後苏联並依据进军[[苏联占领波罗的海国家 (1940年)|占領波罗的海国家]]。然而雙方關係随后1941惡化,1941德国撕毀協議[[巴巴羅薩行動|德国入侵苏联]]尽管初期有所损失,但斯大林仍率[[苏联红军]]最终击败纳粹,于1945年5月[[柏林战役|攻克柏林]],取得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在欧洲结束並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亦授权制造“[[卡廷第二次世界屠殺战欧洲战场|歐洲戰場]]”<ref>{{Cite web|date=2010-11-28|title=Russian parliament admits Stalin ordered Katyn massacre {{!}} RFI|url=http://www.english.rfi.fr/europe/20101126-russia-admits-stalin-ordered-katyn-massacre|access-date=2023-03-08|website=web.archive.org|archive-date=2010-11-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1128113107/http://www.english.rfi.fr/europe/20101126-russia-admits-stalin-ordered-katyn-massacre|dead-url=unfit}}</ref>結束二战后,苏联依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美国]]进军波罗的海成为2个[[超级大]]斯大林战后的东欧扶植[[社会主义阵营]],在亞洲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国、朝鲜及北越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苏联、[[美国]]为2个[[超级大国]],立。雙方分别支持的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在战后展開对峙形成[[冷战]]。與此同時,斯大林带领苏联完成战后重建,并使苏联成为第2个拥核国。面臨[[1946年-1947—1947年苏联饥荒|战后大饥荒]],斯大林发起[[自然改造大计划|自然大改造]]和共产主义建设。1953年斯大林去世,此後[[尼基塔·赫鲁晓夫]]继任[[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并在[[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对其展开批判]]、进行[[去斯大林化]]。

斯大林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的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斯大林主义]]影响世界上众多的马列主义组织及政府,而斯大林则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工人阶级]]的象征。在[[苏联解体]]后,因曾领导抗击[[巴巴罗萨行动|纳粹德国入侵苏联]]的胜利、建设苏联并使苏联成为世界[[超级大国]],斯大林被大多数俄罗斯人民普遍赞扬。对其的批评则多强调他任内使得百万计人死亡,并发起大量的政治清洗(见[[大清洗]])、宗教、民族镇压等。2008年,[[俄羅斯國家電視台|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举行了1次“最伟大的俄罗斯人”的评选活动,斯大林高居第3(儘管他是格鲁吉亚人)。
 
== 早年生活 ==
瑟夫·维萨維薩奥诺维奇·泽奧尼斯澤·朱加什利的祖先来自第比利斯附近的济济-利洛村;家谱可以追溯到其曾祖父扎扎,之前世世代代是阿萨季阿尼公爵的农奴。扎扎多次参加暴动,逃亡,遭受酷刑和反复监禁,最后终于逃出公爵领地,娶妻生子。约瑟夫的祖父叫瓦诺,得以平安度过一生。瓦诺有两个儿子:格奥尔基和维萨里昂(别索)。格奥尔基没有后代;[[维萨里奥·朱加什维利|别索]]是约瑟夫的父亲。
{{stack|{{multiple image|caption_align=center|header_align=center
| border = infobox
| total_width = 330
第88行 ⟶ 第99行:
| alt2 =
| footer = 斯大林父親[[维萨里奥·朱加什维利]]、母親[[叶卡捷琳娜·格拉泽]]
}}|
{{multiple image|caption_align=center|header_align=center
| border = infobox
第99行 ⟶ 第110行:
| alt2 =
| footer = 年輕時代的斯大林(1894年)、(1902年)
}}}}
别索生于1850年,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解放了所有世代农奴,可向以前的领主赎买一块小份地。格奥尔基和维萨里昂(别索)兄弟于1870年代放弃了农民的生活,到[[哥里]]谋生。1874年别索在朋友家里做客时结识了加姆巴尔苏雷村16岁的凯凯(叶卡捷琳娜·格奥尔吉耶夫娜·格拉泽)。凯凯父亲早逝。1874年年底他们在哥里教堂举办了婚礼。别索按工厂主的订货坐在家门口缝鞋子;凯凯靠给人缝补洗晒衣服帮补家用。头两个儿子叫做米哈伊和格奥尔基,但都很快又夭折。约瑟夫生於[[俄罗斯帝国]][[第比利斯省]]西部[[哥里]]城(今[[格鲁吉亚]][[内卡尔特利]]大区区府),在家中排行第三<ref name="Young Stalin">Simon Sebag Montefiore. Young Stalin. 2007. ISBN 978-0-297-85068-7</ref>。早期他父亲頗為富裕,拥有自己[[工厂]]<ref name="Young Stalin" />,但[[酗酒]]无度還经常[[家暴]]、毒打妻儿<ref>Ludwig, Arnold M., ''King of the Mountain: The Nature of Political Leadership'',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02, ISBN 978-0-8131-9068-6 p.152</ref>。及後家庭财政转差,他随父母多次搬家。1888-1894年第比利斯正教小学读书。1894年15岁时,他通過入學考試进入[[第比利斯]]一所[[东正教]]中学{{le|第比利斯聖靈神學校|Tbilisi Spiritual Seminary}}读书;[[母语]]是[[格鲁吉亚语]],在那里他精熟[[俄语]],但讲俄语时仍带有格鲁吉亚[[口音 (社會語言學)|口音]]。接受了[[七藝]]類學科,如[[文法]]、[[修辞]]、[[几何]]、[[代数]]、[[逻辑]]、观星([[天文]])、[[希腊语]](正教必修)、[[美术]]、[[音乐]]、[[击剑]]、[[射击]]、[[游泳]]等课程教育,成绩不是滿分5分,就是4分,还自学了[[亚美尼亚语]]和[[马术]]。1895年他開始接触到一些革命书籍,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1898年8月,他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9年,因无法支付突涨的学费,最终放弃考试,被学校开除<ref name="Young Stalin" />。随后他供職於第比利斯气象观测台,积极参与革命。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他选择加入以[[弗拉基米尔·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一边。1905年12月,斯大林参加在芬兰[[坦佩雷]]举行的[[1905年坦佩雷会议|坦佩雷会议]],与列宁首次见面。1906年4月参加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与终生相识[[伏罗希洛夫]]、[[捷尔任斯基]]、[[格里戈里·季诺维也夫|季诺维也夫]]结识。此后,他回到[[高加索]]地区,成为主要革命活动者,组织[[罢工]]、发放传单,为布尔什维克活动募集资金,為之而[[抢劫]][[银行]]、[[绑架]]、[[敲诈]]。1906年[[夏天]],他和[[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结婚,不久首个儿子[[雅可夫·朱加什维利]]诞生。
[[File:Stalin's Mug Shot.jpg|thumb|圣彼得堡沙皇秘密警察关于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利(斯大林)的档案,1911年<ref name="Young Stalin" />]]
第163行 ⟶ 第174行:
 
[[戈尔巴乔夫]]时期,对整个斯大林模式或说斯大林主义加以全盘否定,以建立“民主、人道的社会主义”。<ref>[http://www.xjass.com/zy/content/2012-08/14/content_241834.htm 试析俄罗斯对斯大林主义的重新评价]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825031743/http://www.xjass.com/zy/content/2012-08/14/content_241834.htm |date=2012-08-25 }}</ref>1988年12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雅鲁泽尔斯基]]承诺坚决地摒弃一切过时的东西,铲除斯大林主义的残余,“不让永远结束的历史重演”。<ref>1988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波党召开十届十中全会 雅鲁泽尔斯基呼吁达成民族谅解》</ref>1989年3月7日[[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政治局]]讨论有关彻底消除斯大林主义的决议的执行情况,强调一定要把为斯大林主义受害者平反的工作进行到底。<ref>1989年3月11日人民日报《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强调 全面评价贝鲁特》</ref>1979年中国托派理论家[[郑超麟]]出狱后提出“斯大林主义的社会阶级基础是官僚干部”。
{| border="0" cellpadding="1" cellspacing="2" style="float:right; margin: 0 0 10px 20px; width:200px; border: solid 1px #bbb; clear: right;"
|[[File:Stalin_and_Molotov_along_the_Volga–Don_Canal,_Nikolai_Yezhov_removed.jpg|thumb|right]]
 
{{Multiple image
|
| direction = vertical
|-
| image1 = Nikolai Yezhov with Stalin and Molotov along the Volga–Don Canal, orignal.jpg
|
| caption1 = 叶若夫(右一)陪同斯大林的照片
|-
| image2 = Stalin and Molotov along the Volga–Don Canal, Nikolai Yezhov removed.jpg
|<small>叶若夫(上图右一)陪同斯大林的照片,叶若夫被枪决后,很快从照片上被抹去</small>
| caption2 = 叶若夫被枪决后,将其从照片上抹去
|}
}}
 
=== 大清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