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史: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第77行:
[[File:Yuan dynasty banknote with its printing plate 1287.jpg|thumb|300px|left|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元朝]]发行过“中统钞”、“至元钞”和“至正钞”,这些都是以皇帝的年号(元初的[[中統 (年號)|中统]]、[[至元 (元世祖)|至元]]以及元末的[[至正]])来命名,其中主要流通时间最长的是至元钞。圖中為至元钞。]]
 
[[蒙金戰爭|蒙古灭金國]]后,当时[[蒙古帝国|蒙古]]也仿效[[金朝|金國]]的[[交鈔]]发行過纸币,但只是暂时性的,流通领域有局限,发行量也很少,反而是地方割据势力多发行纸币。直到[[忽必烈]]即位后,力求填补财政空缺,统一货币。他认为[[华北地区]]應繼續沿用历代[[铜钱]]貨幣體系,但當時华北的铜礦供应量其实是不足以铸钱的。有鑑於當時纸币已流通金國且成本低廉,于是忽必烈决定发行纸币,稱之為'''中统钞''',並以[[金]]、[[银]]、[[绢]]为[[銀行準備|储备金]],是世界上第一种[[法定货币]]。忽必烈的原意是先在华北地区发行纸币,待日后銅量充足之後就要仿效历朝铸造[[铜钱]],与纸币并用。但後來由於這種纸币體系並沒有出現重大的信貸危机,信誉很好,因此忽必烈時期一直没有铸造铜钱。直到但在[[元朝|元代]]中葉[[至大]](1308-1311)及元末[[至正]],纸币因为纸币被過量印製而大幅贬值,才铸造铜钱作为辅助性货币。
 
[[宋元战争|蒙古灭南宋]]時,[[南宋]]的[[会子]]是[[中国东南地区|东南]]、[[四川]],和[[湖南]]地區的主要货币,用于财政收支和交易。南宋滅亡後,[[元朝]]以中统钞取代[[会子]]。在宋代会子流行的地区成立了[[平准库]],汇集金银以备兑换,又设立[[行用库]],加强回收金银。和华北不同,宋末時南中国部分地区惯用铜钱,因此蒙古灭南宋后,仍然容許這些地區以铜钱作為流通貨幣。纸币在元朝末年、[[至正]]后期以前,一直信誉良好。元代的纸币发行量和发行地域均大大超过前代。元朝先后在首都[[元大都|大都]]和各行省设置了负责管理纸币印造、发行、兑换、检验伪钞、回收昏钞等之机构;其中,中央的印钞机构称[[印造局]],负责印造交钞库和定钞库等。元朝民間私有的金银均要上交朝廷。
 
由於[[1270年代]]起发生的[[通货膨胀]],使元初在[[1287年]]啟用了新的纸币(至元鈔)以代替舊有纸币(中統鈔)。但之后因无节制的纸币印刷,仍有导致[[通货膨胀]]之情況,直到元朝末期發行「[[至正寶鈔|至正鈔]]」時依然存在。
 
== 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