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本位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14.32.140.115留言2012年8月14日 (二) 03:41 →‎中国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银本位是一种金融货币制度,它是以某一固定重量的银币或银块作为经济单位标准的。歐洲拜占庭帝國滅亡(15世紀中葉)開始直至19世纪,都是使用銀本位制度。16世紀南美洲西班牙殖民地(今玻利維亞)發現波托西銀礦西班牙大量鑄造銀幣,稱為比索(Peso),因為一比索等於八個皇冠幣的價值,又稱八片幣(Pieces of eight)。自此銀幣成為這四百年間國際貿易通用的貨幣。

中國自漢代開始製造不少銀器銀錠,但作為流通貨幣是由宋朝開始,在元朝時流行元寶,明朝時因為和西班牙葡萄牙貿易,銀幣大量流通,亦使中國成為使用銀本位的國家。

1704年開始,英國殖民地西印度群島及同時期的西班牙殖民地亦開始鑄造及使用金幣。1717年,當時任職英國皇家鑄幣局總監的艾薩克·牛頓制定了金、銀和當時英國錢幣(mint)的兌換比率,令英國實際上以黃金作為貨幣標準。拿破崙戰爭以後,英國開始鑄造金幣並於1821年並正式確定使用金本位。同時期中美洲南美洲各西班牙殖民地發生革命,令銀的供應大減,於是英國的金本位制度逐漸取代銀本位,先傳至澳洲及其大洋州殖民地、南非,1853年加拿大紐芬蘭自治領引入金本位,1873年德國開始鑄造馬克金幣,同年美國仍實質上採用了金本位,之後的35年各國逐漸轉用金本位,除了中國英屬香港及英屬威海衞繼續使用銀本位直至1935年才放棄使用。

中国

銀錠的使用可以远溯到漢代(公元前206-220),亦日常交易更通用銅錢。直至宋代(公元960-1280)之前,銀兩主要是一種累积财富的貴金屬,並不具有貨幣職能。唐代一兩銀大約等於一貫錢,即一千文錢的價值。自宋代開始,銅錢是日常最流通的貨幣,但銀錠亦用於大額交易,北宋初年,一兩銀等於一貫錢,即約七百七十文錢的價值,到了南宋末年,一兩銀等於三貫錢的價值。1024年開始,宋朝開始發行銀票,可以在錢莊兌換銀兩,是全世界第一個國家使用紙幣。1004年,宋和簽訂澶淵之盟,宋每年向遼進貢100,000兩銀及200,000匹絹,這是歷史首次出現大量銀的輸送。宋朝的錢莊亦稱為銀行,而售賣銀器珠寶的商鋪則稱為銀樓,可見白銀的重要性。

元代,银锭被制成像的形状,称为“元宝”,字面意思为“元朝的宝物”。这种银锭的造型就成了日后几个世纪的固定形状。明代(公元1368-1644年)初期通行紙幣,禁用白銀,但因為通貨膨漲急劇,在明英宗元年的1436年,国家颁布官方命令,税收一律以银缴纳,雖然紙幣一直流通直至1573年。萬曆九年(1581年)首輔張居正推廣一條鞭法,將以前的田賦丁役統一,並且可以用白銀代替徭役納稅,大大簡化了稅制並增加了稅收。而稅制改革能成功推行,是因為當時沿海對外貿易,中國主要輸出陶瓷茶葉絲綢,而大量白銀流入中國,主要是西班牙在墨西哥開發的白銀,經由統治的呂宋(今菲律賓)、以及葡萄牙經由統治的澳門輸入。但稅收回來的銀幣和碎銀,要經過熔解再鑄造成統一規格的銀錠作為庫存,過程之中會有所消耗,而官員亦藉此貪污。到了清朝初年,火耗更實際上變成主要的附加稅,雍正帝將火耗列入監管,由公家統一支配給官吏,成為俸祿之外特許的補助金,是為養廉銀

從明代晚期至清代(公元1644一1911年),白銀在對外貿易中一直被大量使用。由清中葉始,華南沿海經常和西方貿易,因洋幣有固定規格,成色穩定,易於點算,故此比銀兩更流通。清代墨西哥鷹洋在中國沿海最為通行,又稱銀圓或大洋。但當時大多數和外國簽署的條約,皆以銀兩結算,除了南京條約是以銀幣結算。而清代因白銀供應大增而大幅貶值,同時國人以白銀大量購買英國輸入的鴉片,加上割地賠款,清朝的白銀以輸出為多。香港自英國統治以來除了通行英國貨幣,亦流行墨西哥鷹洋,在1862年則開始鑄造港元,以銀本位作為基礎。光緒十五年(1889年),廣東亦開始自行鑄造现代銀幣,每枚銀幣和西班牙比索等價。宣統元年清政府依然發行舊式銅錢宣統元寶,宣統二年(1910年)才宣告《幣制則例》,規定以銀幣「圓」(簡寫作「元」)作為基本貨幣單位,每圓等於十角,或一百分,而每枚銀幣相當於 0.72 兩(或者七錢二分) 90% 純度的白銀。輔幣有銀、鎳、銅幣,面值為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於宣統二年試製一套。宣統三年(1911年)天津造幣總廠鑄的大清銀幣才正式流通,同年清朝滅亡。

1914年,中華民國袁世凱北洋政府重新發行銀幣,每枚銀幣的價值相等於大清銀幣。1928年國民黨北伐後大致上統一全國,新鑄造的銀幣除了採用孫中山頭像,重量成色規格一樣。1933年,國民政府再次宣佈「圓」為法定單位,但放棄了以銀兩為兌換標準,使用公制以一圓相當於26.6971克88%純度的白銀。同時期西方各國都實行金本位,法定貨幣可以兌換黃金的固定價值。因為金本位的固定匯率,當美國發生大蕭條時,很快就蔓延到西方各國,最終逼使各國接二連三地放棄固定匯率的金本位制度。而當時中國未受波及,有學者認為是因為中國採用銀本位。1934年,美國通過購買白銀的法案,令銀幣的需求激增,銀價急升。1935年中國四大國有银行頒布法律通告,正式放棄銀本位,香港亦立即跟隨中國。中國和香港是最後放棄銀本位的地區。香港的銀行開始保留黃金儲備,同時和英鎊掛鈎,訂下每16港幣等於1英鎊的匯率(1港幣等於1先令3便士)。1972年港幣和英鎊脫鈎,1982年制定聯繫匯率,和美元掛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一年,中國銀行開始發行人民幣,而人民幣在初期並未在國際上流通,間接透過港幣巿場和外國貿易。人民幣的價值曾以單一匯率制度和雙重匯率制度與美元掛鈎,2005年開始人民幣匯率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

参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