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客观要件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Liangent-bot留言 | 贡献2014年10月14日 (二) 03:22 撤销郁小萍于2014年10月14日 (二) 03:21的版本32966168中的繁简改动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犯罪客观条件,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客观活动方面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法律术语,是刑法规定的,它说明某种犯罪是通过什么行为、在什么情况下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什么后果。[1]

犯罪客观条件分为两类:

  • 必要条件: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 选择条件: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等等

危害社会的行为

任何一种犯罪都必须有人的行为,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所谓“我只是由于表现自己,只是由于踏入现实的领域,我才进入收立法者支配的范围。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來源請求] 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以破壞社會為目的的行為。

危害社会的行为的特征

  • 必须是对社会有危害性,为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 必须是表现人的犯罪心理态度的行为。无意识行为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无意识行为

  1. 无意识的动作或言论。例如人在睡梦中或者精神病患者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发生的举动。
  2. 人在身体受到外力强制下形成的动作。例如,客车司机再遭歹徒袭击时被击昏,致使汽车失控撞死行人,不负刑事责任。
  3. 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行为人无法履行其义务。例如,银行职员被抢劫犯捆绑,而无法报警,不负刑事责任。

以上三种情况由于缺少人的心理因素,都不能认为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危害社会的行为的表现形式

「作为」是犯罪汇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如抢劫罪强奸罪等。在认定不作为时,关键是要判明行为人有无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如果仅仅是违反一般的道德义务,例如不救落水者,那么,他只能受到道德谴责或者纪律处分,而不能构成犯罪。

以不作为形式构成犯罪,在司法实践中比较少见,在司法理论中被称为纯正的不作为。[來源請求]

区分纯正的不作为和不纯正的不作为的意义在于:在不纯正的不作为犯罪中,不作为形式实施的危害行为,一般可以作为从轻处罚的情节考虑,因为不作为所体现的主观恶性一般比作为行为要轻一些。但是,在纯正的不作为犯罪中,不作为形式实施的危害行为就不能作为从轻情节来考虑了。[來源請求]

  1. ^ 百度百科:犯罪客观要件. [20140829]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