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格

神社的等級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P-bot留言 | 贡献2008年12月18日 (四) 21:03 (机器人: 将Image名字空间修改为File)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社格即為日本神社的等級與地位。

約在10世紀,藉以展現神道教儀式地點的神社,就有所謂「天社」、「國社」、「式外社」、「式內社」等等的複雜區別。不過,延續至今的社格制度真正成形是1871年(明治4年)5月14日的「官社定額」「神官職制」等規則的公佈。這些規則,不但確立神道教為日本國教的地位,也明確劃分了各類型神社的等級,並詳細規範國家、地方、民間所應該扮演的角色。

簡言之,社格制度下約略分為官社及諸社兩大類,其大類下又依等級地位劃分以下等級:

銅馬,置於台灣唯一留存的桃園神社拜殿前(桃園神社當年為縣社)
  • 官社(國家監督管理;官幣社由皇室支付費用,國幣社花費則由政府負責因應。)
    • 官幣大社
      • 官幣中社
        • 官幣小社
    • 國幣大社
      • 國幣中社
        • 國幣小社
      • 別格官幣社(1873年增列)
  • 諸社(民間人士或地方政府經營)
    • 府社
      • 藩社(少見)
        • 縣社
          • 鄉社
            • 村社
              • 無格社

通常較大、較為重要的城市或其行政中心所建立的神社的社格地位都比較高。另外,也會考慮建立地點的歷史背景與淵源。

以台灣曾有的神社為例,日治時代第一間,為拉攏台灣人所建的開山神社與現今唯一留存的桃園神社都是為縣社;另外,軍國主義色彩極為強烈,舊址位於現在台北南海學園的建功神社及台中、高雄等神社為國幣小社。日治時期台灣最高等級的二個神社,則為台南市台南神社(官幣中社)及台灣神社(官幣大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