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游戏维基规则: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标签2017版源代码编辑
修飾語句
第7行:
{{Nutshell|游戏维基规则以期绕过共识,或阻碍方针所反映的本质和精神的贯彻,是严格禁止的。}}
 
'''游戏维基规则'''({{lang|en|Gaming the system}})是指恶意使用[[Wikipedia:方针和指引|维基百科方针和指引]],阻碍[[Wikipedia:目的|维基百科目标]]实现的行为。游戏维基规则可能表现为滥用程序、[[Wikipedia:扰乱性编辑|扰乱性编辑]]或其他违反社群[[WP:共识|共识]]精神的行为。一般而言,编辑者游戏维基规则是为了[[Wikipedia:不要為闡釋觀點而擾亂維基百科|阐释观点]]、持续进行[[WP:EW|编辑战]]或强化某一特定的[[WP:NPOV|非中立观点]]。
 
如果有编辑者发现规则中存在漏洞,使得他们可以侵犯社群标准或不当使用管理工具,那这种行为就不应该视作是善意的失误。但是,[[WP:封禁方针|封禁是预防性措施而非惩罚性措施]]。一般而言,管理员的警告是阻止游戏维基规则的最佳方式,因为清晰的警告往往能协助纠正善意的失误和恶意的游戏行为。如果编辑者无视警告,重复其行为,或者他们发现新的方法来达成相同的扰乱目的,那么他们更有可能是在恶意游戏维基规则。
第13行:
== “游戏维基规则”的定义==
 
游戏维基规则的编者试图恶意使用方针,通过在字里行间为自己明显的扰乱行为寻找理据,而方针原意并不支持这种行为。方针和共识原本为记录社群共识之用,但却被游戏规则者为实现个人目的有选择性地使用,偏离了其本意。如果一名编辑者通过断章取义方式引用方针,用来支持自己明显和方针抵触的观点,或是有意歪曲方针来攻击一个完全合乎方针的观点,或是扰乱维基程序正常行时,都可视为是扰乱行为。
 
游戏维基规则行为包括但不限于:
第20行:
* 尝试歪曲维基百科的程序,骚扰其他编辑者。
* 為了得到[[維基百科:自動確認用戶|自動確認用戶]]權限而做50次無貢獻性或破壞性編輯。
* 以多條方針作理據,對某用戶吹毛求疵,進行騷擾某用戶
 
在这些情形中,明知故犯是要件。如果是误用方针、指引或程序,只要这真的是失误所致,就不是游戏维基规则。但有可能在有意为之的情况下,编辑者很明显无法合理地声称自己不知情却仍然继续游戏维基规则。
第52行:
# {{anchor|REMOVELARGE}}因为某一微小错误,就移除新增的大篇幅内容。如果错误很细微,那么请修复它(或者至少挂上维护性模板)。[[WP:IMPERFECT|十全十美不是必须的]],维基百科是在不断渐进的改善中构建而成的。
#:<small>例如:编者A增加了一段[[WP:VERIFIABLE|可查证的内容]],但是就因为几处很容易修复的笔误,整段内容都被移除了。</small>
#:<small>例如:编者A对于整个页面进行了并无争议的编辑了页面並清理其代码清理,但编者B认为某些表面上细微的修改让其中两句话的意义明显改变了,因此将编者A几小时的工作悉数回退,而其实编者B要针对回退两处有争议的两处更改进行回退。</small>
 
=== 游戏对扰乱行为的制裁 ===
第63行:
#: <small>例如:编者A从不违反[[WP:3RR|回退不过三规则]],但是在多名编者反对的情况下,仍然持续数月不停坚持同一编辑操作。</small>
# 报复行为:故意回退某一编者在甲条目内的编辑,以报复同其在乙条目中的争议。
#: <small>例如:编者A因为非中立观点及无可靠来源回退了编者B的一次编辑操作。编辑B开始在讨论页进行發起讨论,编者A参与了讨论但最终并无共识。其后,编者B回退了编者A一次来源充分、观点中立的编辑,声称该次编辑操作不符格式手册要求。</small>
# {{anchor|PLAYINGVICTIM|PLAYVICTIM}}扮演受害者:自己违反某一规则,但同时声称其他人违反同一规则或某一联系紧密的规则。又被称作是伪君子。
#: <small>例如:编者A发表了不文明言论,但同时指控编者B有不文明行为,并要求对于B进行制裁B,但A明显违反了其所引述的方针。</small>
 
== 不同的意图 ==
应当谨慎使用“游戏维基规则”术语,因为这可能被解读为是在指控他人进行恶意编辑。用户可能进行了上述行为,但这并不能当作是他们有恶意的证据。实际意图应当分开考虑,以决定行为是蓄谋已久,或是一时兴起,或仅仅是在重复过去其他编者看起来有效的战术。“游戏维基规则”这一术语不是用于丑化涉事者。我们的目标是将重点聚集在改善条目质量相关的维基百科活动上,而不是把这里当成游戏竞技场,任由人们同其对手争执不休并以此为乐。判断他人的意图可以通过与他人讨论达成,而不需要将其直接激化为正面冲突。
 
== 滥用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