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湘州: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Juansheng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16个用户的26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Infobox Former Subdivision
'''湘州'''是古代[[湖南]]地区的称呼。[[西晋]]后期,由于北方势力侵扰,西晋统治重心南移,荆湘地区更为重要。[[307年]](永嘉元年),晋怀帝司马炽从[[荆州]]分出长沙、建昌、湘东、衡阳、邵陵、营阳、[[桂阳]]、零陵等8郡另立湘州,以[[临湘]](今[[长沙]])为治所。
|native_name =
|conventional_long_name = 湘州
|common_name = 湘州
|subdivision = [[州]]
|nation = [[西晉]]至[[南朝陳]]
|year_start = 307年
|event_start =
|date_start =
|event1 = 併入[[荊州 (古代)|荊州]]
|year_event1 = 329年-412年
|event2 = 併入[[荊州 (古代)|荊州]]
|year_event2 = 416年-422年
|event3 = 併入[[荊州 (古代)|荊州]]
|year_event3 = 431年-439年
|event4 = 併入[[荊州 (古代)|荊州]]
|year_event4 = 452年-453年
|year_end = 589年
|event_end =
|date_end =
|life_span = 307年-329年<br /><br />412年-416年<br /><br />422年-431年<br /><br />439年-452年<br /><br />453年-589年
|p1 =
|s1 =
|image_flag =
|image_coat =
|image_map =
|image_map_caption =
|capital =
|common_languages =
|stat_year1 = 464年
|stat_area1 =
|stat_pop1 = 45089戶,357572口<ref>《[[宋书]]》州郡志</ref>
|today = {{CHN}}[[湖南省]]、[[湖北省]]、[[廣東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
{{Otheruses|subject=西晋时设立的湘州|other=南梁时设置的湘州|湘州 (南梁)}}
'''湘州''',[[中國]][[西晉]]至[[南朝陳]]時的[[州]],為东晋南朝时的重镇,[[東晉]]至[[南朝宋]]時屢廢屢置。早期幅员广袤,包括今天[[湖南省]]大部與[[湖北省]]小部,[[東晉]]末辖境南擴,[[南朝梁]]時南部分置[[衡州 (廣東)|衡]]、[[桂州|桂]]等州。


==沿革==
参见
===晉朝===
[[西晉]][[永嘉 (西晉)|永嘉]]元年(307年),分[[荊州 (古代)|荊州]]六郡([[長沙郡|長沙國]]、[[衡陽郡]]、[[湘東郡]]、[[邵陵郡]]、[[零陵郡]]、[[建昌郡]])與[[江州 (西晉)|江州]][[桂陽郡]]合七郡置'''湘州''',治長沙國[[臨湘縣]](今[[湖南省]][[長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湘水|湘]]、[[资水|资]]两水流域和[[湖北省]][[陆水]]流域。


[[東晉]][[咸和 (東晉)|咸和]]三年(328年),湘州七郡併入荊州。[[義熙 (東晉)|義熙]]八年(412年),分荊州長沙、衡陽、桂陽、零陵、[[營陽郡|營陽]]、湘東、邵陵、[[始興郡|始興]]、[[臨賀郡|臨賀]]、[[始安郡|始安]]十郡復置'''湘州'''。湘州增辖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江上游、[[漓江]]和[[贺江]]流域以及[[广东省]]北部[[北江]]流域大部。義熙十二年(416年),湘州十郡併入荊州。<ref name=sglj>《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ref>
*''[[湖南]]''
*''[[长沙]]''
*''[[长沙历史]]''


===南朝===
[[Category:中国古代行政区划]]
[[南朝宋]][[永初 (劉宋)|永初]]三年(422年),分荊州十郡復置'''湘州'''。[[元嘉 (劉宋)|元嘉]]八年(431年),湘州併入荊州。元嘉十六年(439年),分荊州十郡復置'''湘州''',分[[長沙郡]]置[[巴陵郡]]。元嘉二十九年(452年),湘州十一郡併入荊州。元嘉三十年(453年),分荊州十一郡復置'''湘州'''。[[孝建]]元年(454年),割巴陵郡([[陆水]]流域)屬[[郢州]]。[[大明 (劉宋)|大明]]元年(457年),[[廣州 (古代)|廣州]][[宋建郡]]併入湘州臨賀郡。[[泰始 (劉宋)|泰始]]中,改[[始安郡]]為始建郡。泰始六年(470年),改[[臨賀郡]]為臨慶郡,分[[始興郡]]置[[宋安郡]]。[[泰豫]]元年(472年),併宋安郡入始興郡,改始興郡為廣興郡。至此,湘州仍領十郡。
[[Category:湖南]]

[[category:湖南历史]]
[[南朝齊]]初,恢復始安、臨賀、始興三郡之名。後改[[營陽郡]]為[[永陽郡]]。

[[南朝梁]]時,析置[[岳陽郡]]、[[藥山郡]]、[[樂梁郡]]。[[天監]]六年(507年),割臨賀、始興、桂陽三郡屬[[衡州 (廣東)|衡州]](治今[[廣東省]][[英德市]]西北),[[大同 (南梁)|大同]]六年(540年),割始安郡屬[[桂州]](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後割岳陽、藥山二郡屬[[罗州 (大通)|羅州]],永陽郡屬[[營州 (南梁)|營州]]。[[承聖]]二年(553年),永陽郡還屬湘州。至此,湘州領七郡:[[長沙郡]]、[[衡陽郡]]、[[湘東郡]]、[[邵陵郡]]、[[零陵郡]]、[[永陽郡]]、[[樂梁郡]]。梁末,[[王琳]]據湘州等地擁立永嘉王[[蕭莊]]為帝。[[天啟 (蕭莊)|天啟]]元年(558年),長沙郡陷於[[後梁 (南朝)|後梁]]。

[[南朝陳]][[天嘉]]元年(560年),佔領湘州(長沙郡除外)。天嘉二年(561年),佔領長沙郡。後析置[[綏越郡]];廢[[罗州 (大通)|羅州]],岳陽郡還屬湘州。至陳末,湘州領九郡:[[長沙郡]]、[[衡陽郡]]、[[湘東郡]]、[[邵陵郡]]、[[零陵郡]]、[[永陽郡]]、[[岳陽郡]]、[[樂梁郡]]、[[綏越郡]]。<ref name=sglj/>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滅陳後廢除湘州及其領郡,湘州故地分屬五州:[[潭州 (隋朝)|潭州]](故長沙、衡陽、邵陵三郡)、[[衡州]](故湘東郡)、[[永州 (隋朝)|永州]](故零陵、永陽二郡)、[[巴州 (古代)|巴州]](故岳陽郡)、[[桂州]](故樂梁、綏越二郡)。<ref>《中國行政區劃通史·隋代卷》</ref>

==長官==
;晉朝湘州刺史(307年-329年)
*[[温畿]](307年-309年)
*[[苟眺]](一作「荀眺」,307年-311年)<ref>《南齊書·卷十五·志第七》</ref><ref>《晉書·卷五·帝紀第五》</ref>
*[[胡毋輔之]](320年)<ref>《晉書·卷四十九·列傳第十九》</ref>
*[[甘卓]](312年-320年)
*[[司馬承 (譙王)|司馬承]](320年-322年)
*[[陶侃]](322年)<ref>《晉書·卷六十六·列傳第三十六》</ref>
*[[劉顗]](322年-325年)
*[[杨羡]](322年-323年)
*[[王舒]](325年)<ref>《晉書·卷六·帝紀第六》</ref>
*[[卞敦]](326年-329年)<ref>《晉書·卷七十·列傳第四十》</ref>

;劉宋湘州刺史(422年-431年)
*[[張邵]](422年-428年)<ref>《宋書·卷三·本紀第三》</ref>
*[[蕭摹之]](428年-431年)
*[[江夷]](未就任,431年)
*[[阮萬齡]](431年)<ref name=ss5>《宋書·卷五·本紀第五》</ref>

;劉宋湘州刺史(439年-479年)
*[[劉濬]](439年)
*[[劉駿]](439年-440年)<ref name=ss5/>
*[[劉鑠]](不之鎮,440年-445年)<ref>《宋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二》</ref>
*[[王僧朗]](445年-449年)
*[[劉朗 (南朝)|劉朗]](449年-452年)<ref name=ss5/>
*[[劉恢 (劉宋)|劉恢]](453年)
*[[劉義宣]](453年-454年)
*[[劉義綦]](454年-455年)
*[[劉遵考]](455年)
*[[顧覬之]](455年-457年)
*[[劉休祐]](457年-460年)
*[[劉休仁]](460年-464年)
*[[劉伯禽]](464年-465年)<ref>《宋書·卷六·本紀第六》</ref>
*[[劉子元]](465年-466年)<ref>《宋書·卷七·本紀第七》</ref>
*[[劉子仁]](466年)
*[[顧覬之]](466年-467年)
*[[劉韞]](467年-468年)
*[[劉休若]](行,468年-469年)
*[[劉休若]](469年)
*[[劉景素]](469年-471年)
*[[王僧虔]](471年-474年)<ref>《宋書·卷八·本紀第八》</ref>
*[[王蘊 (劉宋)|王蘊]](474年-477年)<ref>《宋書·卷九·本紀第九》</ref>
*[[劉翽]](未就任,477年)
*[[呂安國]](477年-479年)<ref>《宋書·卷十·本紀第十》</ref>

;南齊湘州刺史(479年-502年)
*[[呂安國]](479年)
*[[蕭嶷]](479年-480年)<ref>《南齊書·卷二·本紀第二》</ref>
*[[王僧虔]](480年-482年)<ref>《南齊書·卷三十三·列傳第十四》</ref>
*[[王奐]](482年-484年)
*[[呂安國]](484年-486年)
*[[柳世隆]](486年-488年)
*[[蕭子懋]](488年-490年)
*[[陈显达 (南朝)|陈显达]](490年-492年)
*[[蕭銳]](492年-494年)<ref>《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ref><ref>《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ref>
*[[蕭寶晊]](494年-500年)<ref>《南齊書·卷六·本紀第六》</ref>
*[[蕭寶覽]](500年-501年)<ref>《南齊書·卷七·本紀第七》</ref>
*[[楊公則]](501年-502年)<ref>《南齊書·卷八·本紀第八》</ref>

;南梁湘州刺史(502年-560年)
*[[楊公則]](502年-504年)
*[[夏侯詳]](504年-507年)
*[[柳惔]](507年)<ref name=ls2/>
*[[柳忱]](507年-509年)<ref>《梁書·卷十二·列傳第六》</ref>
*[[昌義之]](509年-510年)<ref name=ls18>《梁書·卷十八·列傳第十二》</ref>
*[[王珍國]](510年-513年)<ref>《梁書·卷十七·列傳第十一》</ref>
*[[昌義之]](516年)<ref name=ls18/>
*[[蕭淵業]](516年-520年)<ref name=ls2>《梁書·卷二·本紀第二》</ref><ref name=ls23>《梁書·卷二十三·列傳第十七》</ref><ref name=ls3/>
*[[蕭象]](520年-522年)<ref name=ls23/>
*[[蕭機]](522年-528年)<ref name=ls22>《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ref>
*[[元願達]](528年-530年)<ref>《梁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三十三》</ref>
*[[蕭會理]](533年-?)<ref>《梁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三》</ref>
*[[蕭恭]]<ref name=ls22/>
*[[張纘]](543年-548年)<ref>《梁書·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八》</ref>
*[[蕭綸]](未就任,548年)
*[[蕭譽]](548年-550年)<ref name=ls3>《梁書·卷三·本紀第三》</ref>
*[[蕭方矩]](550年-551年)
*[[蕭恪]](551年-552年)
*[[王琳 (会稽)|王琳]](552年)
*[[蕭方略]](552年)
*[[蕭循]](552年-555年)<ref>《梁書·卷五·本紀第五》</ref><ref>《梁書·卷六·本紀第六》</ref>
*[[王琳 (会稽)|王琳]](554年-560年)<ref>《北齊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四》</ref>

;陳朝湘州牧(560年)
*[[陳昌 (南北朝)|陳昌]](未就任,560年)

;陳朝湘州刺史(560年-589年)
*[[孫瑒]](560年)<ref>《陳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九》</ref>
*[[侯瑱]](560年-561年)<ref>《陳書·卷九·列傳第三》</ref>
*[[徐度 (南朝)|徐度]](561年-563年)
*[[華皎]](563年-567年)<ref>《陳書·卷三·本紀第三》</ref>
*[[吳明徹]](567年-572年)<ref>《陳書·卷四·本紀第四》</ref>
*[[陳叔陵]](572年-577年)
*[[陳叔卿]](577年-584年)<ref>《陳書·卷五·本紀第五》</ref>
*[[陳伯恭]](未就任,582年)
*[[陳叔文]](584年-587年)
*[[陳叔慎]](587年-589年)<ref name=cs28>《陳書·卷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二》</ref>
*[[施文慶]](未就任,588年-589年)<ref>《陳書·卷六·本紀第六》</ref>

;隋朝湘州刺史(589年)
*[[薛冑]](589年)<ref name=cs28/>

==參考文獻==
{{reflist|3}}

{{晉朝行政区划|nocat}}
{{南朝行政区划|nocat}}
{{DEFAULTSORT:X}}
[[Category:晉朝的州]]
[[Category:南朝的州]]
[[Category:湖北的州]]
[[Category:湖南的州]]
[[Category:湖北的州]]
[[Category:广西的州]]
[[Category:广东的州]]
[[Category:長沙行政区划史]]
[[Category:300年代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589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2023年7月11日 (二) 09:15的最新版本

湘州
西晉南朝陳
307年-329年

412年-416年

422年-431年

439年-452年

453年-589年
人口 
• 464年
45089戶,357572口[1]
歷史
歷史 
• 成立
307年
• 废除
589年
今属于 中国湖南省湖北省廣東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湘州中國西晉南朝陳時的,為东晋南朝时的重镇,東晉南朝宋時屢廢屢置。早期幅员广袤,包括今天湖南省大部與湖北省小部,東晉末辖境南擴,南朝梁時南部分置等州。

沿革

[编辑]

晉朝

[编辑]

西晉永嘉元年(307年),分荊州六郡(長沙國衡陽郡湘東郡邵陵郡零陵郡建昌郡)與江州桂陽郡合七郡置湘州,治長沙國臨湘縣(今湖南省長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省两水流域和湖北省陆水流域。

東晉咸和三年(328年),湘州七郡併入荊州。義熙八年(412年),分荊州長沙、衡陽、桂陽、零陵、營陽、湘東、邵陵、始興臨賀始安十郡復置湘州。湘州增辖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江上游、漓江贺江流域以及广东省北部北江流域大部。義熙十二年(416年),湘州十郡併入荊州。[2]

南朝

[编辑]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分荊州十郡復置湘州元嘉八年(431年),湘州併入荊州。元嘉十六年(439年),分荊州十郡復置湘州,分長沙郡巴陵郡。元嘉二十九年(452年),湘州十一郡併入荊州。元嘉三十年(453年),分荊州十一郡復置湘州孝建元年(454年),割巴陵郡(陆水流域)屬郢州大明元年(457年),廣州宋建郡併入湘州臨賀郡。泰始中,改始安郡為始建郡。泰始六年(470年),改臨賀郡為臨慶郡,分始興郡宋安郡泰豫元年(472年),併宋安郡入始興郡,改始興郡為廣興郡。至此,湘州仍領十郡。

南朝齊初,恢復始安、臨賀、始興三郡之名。後改營陽郡永陽郡

南朝梁時,析置岳陽郡藥山郡樂梁郡天監六年(507年),割臨賀、始興、桂陽三郡屬衡州(治今廣東省英德市西北),大同六年(540年),割始安郡屬桂州(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後割岳陽、藥山二郡屬羅州,永陽郡屬營州承聖二年(553年),永陽郡還屬湘州。至此,湘州領七郡:長沙郡衡陽郡湘東郡邵陵郡零陵郡永陽郡樂梁郡。梁末,王琳據湘州等地擁立永嘉王蕭莊為帝。天啟元年(558年),長沙郡陷於後梁

南朝陳天嘉元年(560年),佔領湘州(長沙郡除外)。天嘉二年(561年),佔領長沙郡。後析置綏越郡;廢羅州,岳陽郡還屬湘州。至陳末,湘州領九郡:長沙郡衡陽郡湘東郡邵陵郡零陵郡永陽郡岳陽郡樂梁郡綏越郡[2]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滅陳後廢除湘州及其領郡,湘州故地分屬五州:潭州(故長沙、衡陽、邵陵三郡)、衡州(故湘東郡)、永州(故零陵、永陽二郡)、巴州(故岳陽郡)、桂州(故樂梁、綏越二郡)。[3]

長官

[编辑]
晉朝湘州刺史(307年-329年)
劉宋湘州刺史(422年-431年)
劉宋湘州刺史(439年-479年)
南齊湘州刺史(479年-502年)
南梁湘州刺史(502年-560年)
陳朝湘州牧(560年)
  • 陳昌(未就任,560年)
陳朝湘州刺史(560年-589年)
隋朝湘州刺史(589年)

參考文獻

[编辑]
  1. ^ 宋书》州郡志
  2. ^ 2.0 2.1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
  3.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隋代卷》
  4. ^ 《南齊書·卷十五·志第七》
  5. ^ 《晉書·卷五·帝紀第五》
  6. ^ 《晉書·卷四十九·列傳第十九》
  7. ^ 《晉書·卷六十六·列傳第三十六》
  8. ^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
  9. ^ 《晉書·卷七十·列傳第四十》
  10. ^ 《宋書·卷三·本紀第三》
  11. ^ 11.0 11.1 11.2 《宋書·卷五·本紀第五》
  12. ^ 《宋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二》
  13. ^ 《宋書·卷六·本紀第六》
  14. ^ 《宋書·卷七·本紀第七》
  15. ^ 《宋書·卷八·本紀第八》
  16. ^ 《宋書·卷九·本紀第九》
  17. ^ 《宋書·卷十·本紀第十》
  18. ^ 《南齊書·卷二·本紀第二》
  19. ^ 《南齊書·卷三十三·列傳第十四》
  20. ^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
  21. ^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
  22. ^ 《南齊書·卷六·本紀第六》
  23. ^ 《南齊書·卷七·本紀第七》
  24. ^ 《南齊書·卷八·本紀第八》
  25. ^ 25.0 25.1 《梁書·卷二·本紀第二》
  26. ^ 《梁書·卷十二·列傳第六》
  27. ^ 27.0 27.1 《梁書·卷十八·列傳第十二》
  28. ^ 《梁書·卷十七·列傳第十一》
  29. ^ 29.0 29.1 《梁書·卷二十三·列傳第十七》
  30. ^ 30.0 30.1 《梁書·卷三·本紀第三》
  31. ^ 31.0 31.1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
  32. ^ 《梁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三十三》
  33. ^ 《梁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三》
  34. ^ 《梁書·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八》
  35. ^ 《梁書·卷五·本紀第五》
  36. ^ 《梁書·卷六·本紀第六》
  37. ^ 《北齊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四》
  38. ^ 《陳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九》
  39. ^ 《陳書·卷九·列傳第三》
  40. ^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
  41. ^ 《陳書·卷四·本紀第四》
  42. ^ 《陳書·卷五·本紀第五》
  43. ^ 43.0 43.1 《陳書·卷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二》
  44. ^ 《陳書·卷六·本紀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