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子不语: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未显示12个用户的35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他用
{{他用
|subject=清代小说
| subject=清代小说
|other=夏达同名漫画
| other=夏达同名漫画
|子不语 (漫画)
| 子不语 (漫画)
}}
}}


《'''子不語'''》,又名《新齊諧》,[[文言]][[筆記]][[志怪]],[[清代]][[袁枚]]著,共24卷,又有续10卷。書成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以前,[[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一書齊名,兩人也曾在各自的著作中提起對方,有「南袁北紀」之說,而《'''子不語'''》與《閱微草堂筆記》也紀錄了許多相同的故事,如《關神下乩》、《鬼怕冷淡》等
《'''子不語'''》,又名《'''新齊諧'''》,[[文言]][[筆記]][[志怪小說]],[[清代]][[袁枚]]著,共24卷,又有《'''新齊諧'''》10卷。書成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以前,内容引用极多,大多来自于他人口述,但也有一些来自于书面记录,它和不少前人以及同时代作家的志怪小说存在雷同情节,如[[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

== 命名 ==


== 釋題 ==
「子不语」一語取自《[[論語]]·述而》記載:「子不語:怪、力、亂、神。」意思是[[孔子]]絕口不談關於「怪異、[[暴力]]、悖亂、靈異」等事。《子不语》书成後,袁枚发现[[元朝]]人[[小說]]部中已有此书名,又改为《新齊諧》<ref>《[[s:子不語#自序|子不语·自序]]》</ref>,取自[[莊子]]《[[南華經|莊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
「子不语」一語取自《[[論語]]·述而》記載:「子不語:怪、力、亂、神。」意思是[[孔子]]絕口不談關於「怪異、[[暴力]]、悖亂、靈異」等事。《子不语》书成後,袁枚发现[[元朝]]人[[小說]]部中已有此书名,又改为《新齊諧》<ref>《[[s:子不語#自序|子不语·自序]]》</ref>,取自[[莊子]]《[[南華經|莊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


从《子不语》的袁枚自刻本开始,直到其清末刊本标题均为《新齐谐》,民国才开始正式用《子不语》之名出版。袁枚序所说的元人同名书已无从考证。据袁枚,他也曾打算以《续[[夷坚志]]》命名此书,但刊行时发现[[元好问]]已有《[[续夷坚志]]》而改为《新齐谐》。<ref>李小龙.《子不语》的作者命名与时代选择[J].北京社会科学,2017(06):31-39.DOI:10.13262/j.bjsshkxy.bjshkx.170604.</ref>
== 簡介 ==
《子不语》一書大多是記述[[鬼故事]],大多來自袁枚亲朋好友的口述;一小部份來自官方的[[邸报]]或公文,對此袁枚都會注明出處,如卷一《常格述冤》开头即標注“[[乾隆]]十六年八月初三日,阅邸抄”。《子不语》叙事简洁婉曲,[[鲁迅]]谓:“屏去雕饰,反近自然。”,又說“然过于率意,亦多芜秽。”<ref>鲁迅:《[[中国小说史略]]》</ref>《子不语》記述之故事約有一千則,名篇有《[[兔兒神]]》、《蔡書生》、《李通判》、《關神下乩》、《成神不必賢人》、《窮鬼祟人富鬼不崇人》等。


== 版本 ==
蔡書生不信鬼神之說,購買凶宅,卻遭到吊死鬼纏身,吊死鬼想騙蔡書生上吊,蔡書生卻把腳伸入繩結,消遣了吊死鬼一番,蔡書生最後告知吊死鬼,自殺是一件大錯特錯的事,吊死鬼覺悟後離去。


现存最早的《子不语》版本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随园]]刻本(乾隆戊戌本<ref name=王>王正兵.从“小说之禁”看袁枚《子不语》的版本流变[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04):122-125.</ref>),此外还有嘉庆间《随园三十种》本、嘉庆三十年(1815)美德堂刊本、光绪十八年(1892)《随园三十八种》本等。<ref name=陈>陈静静. 《子不语》材料来源考论[D].四川师范大学,2013.</ref>{{rp|1}}
李通判家中富裕,有七個美貌妻妾,年僅二十七歲就死了。一名道士向李家老僕人稱自己能做法,讓李通判死而復生,但要有人作為李通判的替死鬼。七個美貌妻妾都希望李通判[[復活]],但沒人願意當替死鬼,老僕毅然決然同意了,卻在[[關帝廟]]中遇到一個[[和尚]],稱老僕有妖魔纏身,給了他一個紙包。就在做法當天,老僕人發現,有兩個惡鬼撫摸李通判的屍首,李通判逐漸復活,但聲音卻像是道士的。老僕想起了和尚說的話,打開了紙包,復活的李通判大喊:「做法失敗了!」連同兩個惡鬼一起去抓老僕,突然一陣雷打過,道士死了,屍體上留下了硫磺寫的大字:「妖道煉法易形,圖財貪色,天條決斬如律令!」。


据乾隆戊戌本,本书共24卷,740则故事,但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乾隆戊戌本有二十余章缺失。嘉庆间《随园三十种》本收录较全,只缺《乡试弥封》一篇。<ref name=王/>
《關神下乩》寫[[關帝君]][[降乩|下乩]]告訴明末一位讀書人,能夠官至[[都御史|都堂]],活到六十,後來這個人果然當了都堂,[[清兵入關]]後,此人[[歸順]],還活到八十幾歲。有一次關帝君又降乩,此人向乩童自豪自己都已經活到八十歲,認為自己廣積陰德,得以延壽,超越了神明所知,乩童卻消遣他,我以為二十幾年前[[崇禎皇帝]][[甲申之變|自盡的時候]],你會殉國而死的,怎麼知道你會苟且偷生?


=== 查禁 ===
《成神不必賢人》寫一位[[盜墓]]被抓的[[死囚]]王某,花了五百兩白銀[[行賄]]官員,依然被[[斬殺]]。他顯靈委託鄰居秀才李海仲去向貪官要回五百兩給自己的遺孀,最後居然在[[宿遷]]某村的關帝廟成為關帝[[分靈]]。並告訴李秀才說,上一個關帝分靈德行比他還糟,所以他驅逐了上一個分靈,佔據了關帝廟。


自道光开始,它被清政府视为“淫词小说”。道光十八年(1838)江苏([[裕谦]]主持),道光二十四年(1844)浙江、同治七年(1868)江苏([[丁日昌]])屡次将《子不语》列入查禁名单。前两次标注为“抽禁”,即查禁部分章节,主要是《蔡京后身》《暹罗妻驴》《控鹤监秘记二则》《急淫自缢》这四章,而丁日昌则直接封禁全书。<ref name=王/>
《窮鬼祟人富鬼不崇人》寫[[西湖]][[德生庵]]後有[[義莊]],停棺千餘口卻從不鬧鬼,和尚告訴袁枚,只要多做法會,多燒[[紙錢]],讓鬼魂[[冥福]]飽滿,就不會為害人間。就像人類一樣,抢劫诈骗之事,皆起于饥寒。


目前并未发现道光和同治年间刊本,可能就是受查禁影响。光绪之后,虽然政府仍在查禁小说,但《子不语》已不在查禁之列。<ref name=王/>
同样写鬼怪事,《子不语》的許多篇章比起《聊斋志异》更露骨。除了鬼故事外,也記有奇異的故事,比如一篇[[詐騙集團]]的故事《偷靴》,被選入許多出版社選入國民中學國文教材。


== 容 ==
一個穿著新靴的男子走在路上,遇到一個喝醉酒的人自稱好友,前來搭訕。新靴男說不認識這個醉漢,醉漢就生氣地把新靴客頭上的帽子摘下,拋上屋頂,轉身離去,新靴男只想,大概是這個人喝醉,認錯人了。又來了另外一個人,說要幫新靴男撿帽子,叫新靴男爬上自己的肩膀,又要叫新靴男把靴子脫下,才不會弄髒自己的衣服。新靴男爬上屋頂後,這個人拿著靴子就跑,新靴男在屋頂上,無法下來。


《子不语》内容来源很多,其中大多<ref name=陈/>{{rp|6}}为袁枚收录的他人叙述,如《山西王二》中直接标注“熊翰林涤斋先生为余言”<ref name=陈/>{{rp|4}},一些没有明说的也可以从内文看出是源自他人叙述,如《妖道乞鱼》“余姐夫王贡南,居杭州之横河桥”<ref name=陈/>。《子不语》中,直接指出源自他人叙述的有134则,间接指出的有45则,合179则<ref name=陈/>{{rp|6}}。此外,也有袁枚自述,如《大胞人》<ref name=陈/>{{rp|5}}。
== 注釋 ==

《子不语》的书面来源情况比较复杂,一些是当时的邸抄、公文,如《常格訴冤》“乾隆十六年八月初三日,阅邸抄”<ref name=陈/>{{rp|7}};一些是来自于碑石、牌坊,如《田烈妇》<ref name=陈/>{{rp|7}};一些来自于史书,其中《[[明史]]》最多<ref name=陈/>{{rp|7}};一些来自于文人文集和其它典籍,如《[[本草纲目拾遗]]·蜜虎》同名章节<ref name=陈/>{{rp|14}}。

此外,《子不语》中袁枚虽然对一些来源进行了标注,但也存在错误情况,如《奉行初次盘古成案》说引自《[[北史]]》,但其实是《[[南史]]》。<ref name=陈/>{{rp|20}}
===相似故事===
《子不语》的一些故事在前人的笔记小说中就已出现,如其《雀报恩》来源于《[[搜神记]]·黄衣童子》<ref name=陈/>{{rp|8}}。时间最近的是《[[阅微草堂笔记]]》(特别是其《滦阳消夏录》)和《[[夜谭随录]]》。其中,与《阅微草堂笔记》情节相似的有九篇,可能是袁枚直接录自原书<ref name=陈/>{{rp|7}}。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表示是《夜谭随录》抄《子不语》,但现在学界普遍认为是《子不语》抄《夜谭随录》,因为《夜谭随录》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就已有刊本,比最早的《子不语》乾隆戊戌本还早。<ref name=陈/>{{rp|12-13}}

== 评价 ==

和清代大部分笔记小说不同,《子不语》对于所叙述的鬼故事和各种奇闻表现出怀疑的态度<ref>谭德贵,吴迪.对于神明、天道与国家的怀疑——《子不语》中的信仰观分析[J].世界宗教研究,2023(04):66-74.</ref>,体现了他对[[经学]]的批判<ref>孙全敏.论《子不语》中袁枚的经学观念[J].牡丹,2020(10):144-145.</ref>和反传统思想<ref>邓婉君.《子不语》中女性观的认识与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03):60-62.DOI:10.16322/j.cnki.23-1534/z.2019.03.022.</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reflist}}


== 外部連結 ==
== 外部連結 ==
{{wikisource}}
{{wikisource}}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1127223818/http://open-lit.com/bookindex.php?gbid=65 子不語 - 開放文學]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1127223818/http://open-lit.com/bookindex.php?gbid=65 子不語 - 開放文學]

{{中国神话}}
{{中国神话}}
{{丁日昌禁书单}}
{{丁日昌禁书单}}


[[Category:筆記小說]]
[[Category:袁枚]]
[[Category:神魔]]
[[Category:清朝笔记]]
[[Category:文言小說]]
[[Category:六朝志怪]]
[[Category:清朝小说]]
[[Category:1788年作品]]

2023年10月9日 (一) 13:59的最新版本

子不語》,又名《新齊諧》,文言筆記志怪小說清代袁枚著,共24卷,又有《续新齊諧》10卷。書成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以前,内容引用极多,大多来自于他人口述,但也有一些来自于书面记录,它和不少前人以及同时代作家的志怪小说存在雷同情节,如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

命名

[编辑]

「子不语」一語取自《論語·述而》記載:「子不語:怪、力、亂、神。」意思是孔子絕口不談關於「怪異、暴力、悖亂、靈異」等事。《子不语》书成後,袁枚发现元朝小說部中已有此书名,又改为《新齊諧》[1],取自莊子莊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

从《子不语》的袁枚自刻本开始,直到其清末刊本标题均为《新齐谐》,民国才开始正式用《子不语》之名出版。袁枚序所说的元人同名书已无从考证。据袁枚,他也曾打算以《续夷坚志》命名此书,但刊行时发现元好问已有《续夷坚志》而改为《新齐谐》。[2]

版本

[编辑]

现存最早的《子不语》版本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随园刻本(乾隆戊戌本[3]),此外还有嘉庆间《随园三十种》本、嘉庆三十年(1815)美德堂刊本、光绪十八年(1892)《随园三十八种》本等。[4]:1

据乾隆戊戌本,本书共24卷,740则故事,但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乾隆戊戌本有二十余章缺失。嘉庆间《随园三十种》本收录较全,只缺《乡试弥封》一篇。[3]

查禁

[编辑]

自道光开始,它被清政府视为“淫词小说”。道光十八年(1838)江苏(裕谦主持),道光二十四年(1844)浙江、同治七年(1868)江苏(丁日昌)屡次将《子不语》列入查禁名单。前两次标注为“抽禁”,即查禁部分章节,主要是《蔡京后身》《暹罗妻驴》《控鹤监秘记二则》《急淫自缢》这四章,而丁日昌则直接封禁全书。[3]

目前并未发现道光和同治年间刊本,可能就是受查禁影响。光绪之后,虽然政府仍在查禁小说,但《子不语》已不在查禁之列。[3]

内容

[编辑]

《子不语》内容来源很多,其中大多[4]:6为袁枚收录的他人叙述,如《山西王二》中直接标注“熊翰林涤斋先生为余言”[4]:4,一些没有明说的也可以从内文看出是源自他人叙述,如《妖道乞鱼》“余姐夫王贡南,居杭州之横河桥”[4]。《子不语》中,直接指出源自他人叙述的有134则,间接指出的有45则,合179则[4]:6。此外,也有袁枚自述,如《大胞人》[4]:5

《子不语》的书面来源情况比较复杂,一些是当时的邸抄、公文,如《常格訴冤》“乾隆十六年八月初三日,阅邸抄”[4]:7;一些是来自于碑石、牌坊,如《田烈妇》[4]:7;一些来自于史书,其中《明史》最多[4]:7;一些来自于文人文集和其它典籍,如《本草纲目拾遗·蜜虎》同名章节[4]:14

此外,《子不语》中袁枚虽然对一些来源进行了标注,但也存在错误情况,如《奉行初次盘古成案》说引自《北史》,但其实是《南史》。[4]:20

相似故事

[编辑]

《子不语》的一些故事在前人的笔记小说中就已出现,如其《雀报恩》来源于《搜神记·黄衣童子》[4]:8。时间最近的是《阅微草堂笔记》(特别是其《滦阳消夏录》)和《夜谭随录》。其中,与《阅微草堂笔记》情节相似的有九篇,可能是袁枚直接录自原书[4]:7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表示是《夜谭随录》抄《子不语》,但现在学界普遍认为是《子不语》抄《夜谭随录》,因为《夜谭随录》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就已有刊本,比最早的《子不语》乾隆戊戌本还早。[4]:12-13

评价

[编辑]

和清代大部分笔记小说不同,《子不语》对于所叙述的鬼故事和各种奇闻表现出怀疑的态度[5],体现了他对经学的批判[6]和反传统思想[7]

参考来源

[编辑]
  1. ^ 子不语·自序
  2. ^ 李小龙.《子不语》的作者命名与时代选择[J].北京社会科学,2017(06):31-39.DOI:10.13262/j.bjsshkxy.bjshkx.170604.
  3. ^ 3.0 3.1 3.2 3.3 王正兵.从“小说之禁”看袁枚《子不语》的版本流变[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04):122-125.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陈静静. 《子不语》材料来源考论[D].四川师范大学,2013.
  5. ^ 谭德贵,吴迪.对于神明、天道与国家的怀疑——《子不语》中的信仰观分析[J].世界宗教研究,2023(04):66-74.
  6. ^ 孙全敏.论《子不语》中袁枚的经学观念[J].牡丹,2020(10):144-145.
  7. ^ 邓婉君.《子不语》中女性观的认识与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03):60-62.DOI:10.16322/j.cnki.23-1534/z.2019.03.022.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