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傩戏: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Koyn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氏子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33个用户的47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傩戏]]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戴柳木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戏曲舞蹈风格。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
| 图片 = [[File:還儺願儀式八郎面具.jpg|250px]]<br>還[[儺]]願儀式八郎[[面具]]([[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乾州街道]]西門口村坪雲)
{{msg:stub}}
|名称 = 傩戏
|序号 = 233
|编号项目 =Ⅳ—89
|分类 =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 [[河北省]][[武安市]],[[安徽省]][[池州市]],[[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沅陵县]],[[贵州省]][[德江县]]<br>[[江西省]][[万载县]],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湖北省]][[鹤峰县]]、[[恩施市]]<br>[[山西省]][[曲沃县]],江西省[[德安县]],湖南省[[冷水江市]],贵州省[[荔波县]]<br>湖南省[[临武县]],贵州省[[金沙县]]
|登录时间 = 2006年<br>2008年<br>2011年<br>2014年
| 省区市1 = 河北
| 省区市2 = 安徽
| 省区市3 = 湖南
| 省区市4 = 贵州
| 省区市5 = 江西
| 省区市6 = 湖北
| 省区市7 = 山西
}}

'''傩戏'''是由[[傩舞]]发展而来的[[戏曲]]剧种。演员多佩戴代表神灵的[[面具]],部分地区则涂面化妆。表演动作较为原始,音乐多用[[锣]][[鼓]][[伴奏]]、[[人声]]帮和。演出时间多在特定[[节日]],平时一般不表演。主要流传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中国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包括[[汉族|汉]]、[[侗族|侗]]、[[苗族|苗]]、[[壮族|壮]]、[[瑶族|瑶]]、[[彝族|彝]]、[[土家族|土家]]、[[布依族|布依]]、[[仡佬族|仡佬]]、[[藏族|藏]]、[[门巴族|门巴]]、[[蒙古族|蒙古]]等民族。<ref name=Ency>{{cite encyclopedia |year=2009|title =傩、傩戏|encyclopedia=[[中国大百科全书]]|publisher=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location=北京|edition=第二版|ISBN=978-7-5000-7958-3}}</ref>

电影《[[千里走单骑 (电影)|千里走单骑]]》中有关于傩戏的情节。

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非遗]]名录的傩戏包括:<ref>{{cite web|ur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8-03/28/content_5917.htm|title=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publisher=[[中国国务院]]|accessdate=2015-10-11|archive-date=2015-05-1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51809140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8-03/28/content_5917.htm|dead-url=no}}</ref><ref>{{cite web|ur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8-06/16/content_5835.htm|title=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publisher=中国国务院|accessdate=2015-10-11|archive-date=2015-05-1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5180912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8-06/16/content_5835.htm|dead-url=no}}</ref><ref>{{cite web|ur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1-06/09/content_5804.htm|title=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publisher=中国国务院|accessdate=2015-10-11|archive-date=2015-09-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406584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1-06/09/content_5804.htm|dead-url=no}}</ref><ref>{{cite web|ur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2/03/content_9286.htm|title=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publisher=中国国务院|accessdate=2015-10-11|archive-date=2015-01-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11108000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2/03/content_9286.htm|dead-url=no}}</ref>[[河北]][[武安]]的武安傩戏,[[安徽]][[池州]]的池州傩戏,[[湖南]][[新晃]]的侗族傩戏、[[沅陵]]的沅陵[[辰州 (隋朝)|辰州]]傩戏、[[冷水江]]的梅山傩戏、[[临武]]的临武傩戏,[[贵州]][[德江]]的德江傩堂戏、[[道真]]的仡佬族傩戏、[[荔波]]的荔波布依族傩戏、[[金沙县|金沙]]的庆坛,[[江西]][[万载]]的万载开口傩、[[德安县|德安]]的德安潘公戏,[[湖北]][[鹤峰]]的鹤峰傩戏、[[恩施市]]的恩施傩戏,[[山西]][[曲沃]]的任庄扇鼓傩戏。

==参考文献==
{{reflist}}

==研究書目==
*廣田律子著,王汝瀾等譯:《「鬼」之來路——中國的假面與祭儀》(北京:中華書局,2005)。

==參見==
*[[儺]]
*[[朝鮮戏剧]]
*[[能劇]]{{中国各地戏剧}}

{{河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Category:東亞傳統戲劇]]
[[Category:戏曲剧种]]

2023年11月12日 (日) 12:44的最新版本

傩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願儀式八郎面具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乾州街道西門口村坪雲)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武安市安徽省池州市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沅陵县贵州省德江县
江西省万载县,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湖北省鹤峰县恩施市
山西省曲沃县,江西省德安县,湖南省冷水江市,贵州省荔波县
湖南省临武县,贵州省金沙县
分类传统戏剧
序号233
编号项目Ⅳ—89
登录2006年
2008年
2011年
2014年

傩戏是由傩舞发展而来的戏曲剧种。演员多佩戴代表神灵的面具,部分地区则涂面化妆。表演动作较为原始,音乐多用伴奏人声帮和。演出时间多在特定节日,平时一般不表演。主要流传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南地区,包括土家布依仡佬门巴蒙古等民族。[1]

电影《千里走单骑》中有关于傩戏的情节。

进入国非遗名录的傩戏包括:[2][3][4][5]河北武安的武安傩戏,安徽池州的池州傩戏,湖南新晃的侗族傩戏、沅陵的沅陵辰州傩戏、冷水江的梅山傩戏、临武的临武傩戏,贵州德江的德江傩堂戏、道真的仡佬族傩戏、荔波的荔波布依族傩戏、金沙的庆坛,江西万载的万载开口傩、德安的德安潘公戏,湖北鹤峰的鹤峰傩戏、恩施市的恩施傩戏,山西曲沃的任庄扇鼓傩戏。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傩、傩戏.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二版.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000-7958-3. 
  2.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中国国务院. [2015-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3.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中国国务院. [2015-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4.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中国国务院. [2015-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5.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中国国务院. [2015-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1). 

研究書目

[编辑]
  • 廣田律子著,王汝瀾等譯:《「鬼」之來路——中國的假面與祭儀》(北京:中華書局,2005)。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