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寧州: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nhorw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15个用户的20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Otheruses|subject=[[晉代]]、[[南北朝]]的'''寧州'''|other=其他朝代的寧州|寧州 (消歧義)}}
'''寧州''',中國古代[[州]]名。[[西晉]]置。[[刺史]]鎮[[建寧郡]]。初置時領四郡,其地大致相當於今[[雲南省]]除[[迪慶]]、[[昭通]]以外的大部份地區。[[東晉]]、[[南朝]][[劉宋|宋]]、[[南齊|齊]]時轄今雲南省全境、[[貴州省]]中西部地區。[[北周]]廢,置[[南寧州]]。[[隋]]初置'''南寧州總管府''',後廢,其地入[[濮部]]、[[六詔]]。
{{云南历史侧栏模板}}
'''寧州''',中國古代[[州]]名。[[西晉]][[泰始_(西晋)|泰始]]七年(271年)<ref>《[[晋书]]·[[s:晉書/卷003|晉書·武帝紀]]》:分益州之南中四郡置寧州</ref>。[[刺史]]鎮[[建寧郡]]。初置時領四郡,其地大致相當於今[[雲南省]]除[[迪慶]]、[[昭通]]以外的大部份地區。[[東晉]]、[[南朝]][[劉宋|宋]]、[[南齊|齊]]時轄今雲南省全境、[[貴州省]]中西部地區。[[蕭梁|梁]]中期以後廢。[[北周]]置[[南宁州 (云南)|南寧州]]。[[隋]]初置'''南寧州總管府''',後廢,其地入[[濮部]]、[[六詔]]。


==建置沿革==
==建置沿革==
第5行: 第7行:
===西晉===
===西晉===


寧州在[[漢代]]、[[三國]]時為[[益州]][[南中]]之地。漢置[[益州郡]]、[[永昌郡]]。[[蜀漢]]析置[[興古郡]],改益州郡為[[建寧郡]]。[[晉]]置[[雲南郡]]。[[泰始 (西晋)|泰始]]七年([[271]]),[[晉武帝]]以益州地域廣大,分建寧、興古、雲南與[[交州]]之永昌郡置寧州,領四十五縣。[[太康 (西晋)|太康]]三年([[283]])省寧州,其地復入益州,置'''南夷校尉'''管轄。[[晉惠帝|惠帝]][[太安 (西晋)|太安]]二年([[303]]),復置寧州,領建寧郡、興古郡、雲南郡、永昌郡,又分建寧郡七縣置益州郡,割[[益州]]之[[牂牁郡]]、[[越巂郡]]、[[朱提郡]]來屬,共八郡。[[永嘉]]中,分牂牁郡置[[平夷郡]]、[[夜郎郡]],分朱提郡置[[南廣郡]]。寧州刺史[[王遜]]分興古郡置[[西平郡]]。
寧州在[[漢代]]、[[三國]]時為[[益州]][[南中]]之地。漢置[[益州郡]]、[[永昌郡]]。[[蜀漢]]析置[[興古郡]]及[[雲南郡]],改益州郡為[[建寧郡]]。[[西晉]][[泰始 (西晋)|泰始]]七年(271年),[[晉武帝]]以益州地域廣大,分建寧、興古、雲南與[[交州]]之永昌郡置寧州,領四十五縣。[[太康 (西晋)|太康]]三年(283年)省寧州,其地復入益州,置'''南夷校尉'''管轄。[[晉惠帝|惠帝]][[太安 (西晋)|太安]]二年(303年),復置寧州,領建寧郡、興古郡、雲南郡、永昌郡,又分建寧郡七縣置益州郡,割[[益州]]之[[牂牁郡]]、[[越巂郡]]、[[朱提郡]]來屬,共八郡。[[永嘉]]中,分牂牁郡置[[平夷郡]]、[[夜郎郡]],分朱提郡置[[南廣郡]]。寧州刺史[[王遜]]分興古郡置[[西平郡]]。


===東晉十六國===
===東晉十六國===


[[十六國]]時,寧州為[[成漢]]所據。[[李壽]]分興古、雲南、永昌、牂牁、越巂、朱提及[[河陽郡]]置'''漢州'''。晉[[永和 (晉穆帝)|永和]]三年([[347]]),[[桓溫]]滅蜀,寧州復為[[東晉]]所有。因避桓溫父[[桓彝]]之諱,改平夷郡為平蠻郡。[[晉成帝]]時,分建寧郡置[[建都郡]],分河陽郡置[[西河陽郡]]。[[咸康]]四年([[338]]),分牂牁、夜郎、越巂、朱提四郡置'''安州'''。咸康八年([[342]]),省寧州,罷永昌郡,越巂郡還屬益州。
[[十六國]]時,寧州為[[成漢]]所據。[[李壽]]分興古、雲南、永昌、牂牁、越巂、朱提及[[河陽郡]]置'''漢州'''。晉[[永和 (晉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桓溫]]滅蜀,寧州復為[[東晉]]所有。因避桓溫父[[桓彝]]之諱,改平夷郡為平蠻郡。[[晉成帝]]時,分建寧郡置[[建都郡]],分河陽郡置[[西河陽郡]]。[[咸康 (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分牂牁、夜郎、越巂、朱提四郡置'''安州'''。咸康八年(342年),省寧州,罷永昌郡,越巂郡還屬益州。


===南朝===
===南朝===
第17行: 第19行:
[[南齊]]時,寧州領[[建平郡]]、南廣郡、南朱提郡、[[牂牁郡|南牂牁郡]]、梁水郡、建寧郡、晋寧郡、雲南郡、西平郡、夜郎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平蠻郡、興古郡、興寧郡、[[西阿郡]]、[[平樂郡]]、北朱提郡、[[宋昌郡]]、永昌郡、[[益寧郡]]、南犍為郡、[[西益郡]]、[[江陽郡]]、[[犍為郡]]、[[永興郡]]、[[永寧郡]]、[[安寧郡]]、東朱提郡、[[安上郡]]三十郡。
[[南齊]]時,寧州領[[建平郡]]、南廣郡、南朱提郡、[[牂牁郡|南牂牁郡]]、梁水郡、建寧郡、晋寧郡、雲南郡、西平郡、夜郎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平蠻郡、興古郡、興寧郡、[[西阿郡]]、[[平樂郡]]、北朱提郡、[[宋昌郡]]、永昌郡、[[益寧郡]]、南犍為郡、[[西益郡]]、[[江陽郡]]、[[犍為郡]]、[[永興郡]]、[[永寧郡]]、[[安寧郡]]、東朱提郡、[[安上郡]]三十郡。


==參考書目==
==宁州刺史==
;晋朝宁州刺史
*[[鲜于婴]](271年-274年)
*[[李毅]](302年-306年)
*[[李秀 (晋朝)|李秀]](307年-309年)
*[[李钊]](309年)
*[[王逊]](310年-323年)
*[[王坚]](323年-325年)
*[[尹奉]](325年-333年)
*[[谢恕]](335年-338年)
*[[爨頠]](346年-348年)
*[[毛穆之]](357年-362年)
*[[周仲孙]](363年-371年)
*[[费统]](375年-390年)
*[[桓安民]](392年)
*[[毛璠]](397年-404年)
*[[毛瑗]](405年)
*[[朱客子]](411年-414年)
;刘宋宁州刺史
*[[应袭]](422年-427年)
*[[周籍之]](428年-430年)
*[[徐循]](438年-439年)
*[[周万岁]](439年-443年)
*[[垣闳]](453年-454年)
*[[尹怀慎]](454年-458年)
*[[杜叔文]](458年-459年)
*[[符仲子]](459年-460年)
*[[费景绪]](460年-461年)
*[[费伯弘]](461年-464年)
*[[萧惠开]](464年-466年)
*[[孔玉]](470年-474年)
*[[刘延祖]](474年-477年)
*[[柳和]](477年-479年)
;萧齐宁州刺史
*[[姚和]](479年)
*[[程法勤]](484年-485年)
*[[董仲舒]](485年-490年)
*[[郭安明]](492年-494年)
*[[李广宗]](494年-498年)


== 參考書目 ==
#王隱,《晉書地道記》,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排印本
#《晉太康三年地記》,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排印本
# 王隱,《晉記》,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排印本
#《[[書]]》,中華局點校
# 《晉太康三年地記》,商務印書館叢集成初編排印
#《[[書]]》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 《[[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南齊書]]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 《[[書]]·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畢沅]],《晉書地理志新補正》,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排印本
# 《[[南齊書]]·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 [[畢沅]],《晉書地理志新補正》,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排印本
#[[王仲犖]],1980,《北周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
# [[王仲犖]],1980,《北周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


==参考文献==
[[Category:西晉行政區劃]]
{{reflist}}
[[Category:南行政區劃]]

[[Category:中國古代行政區劃]]
{{-}}
[[Category:歷史]]
{{云南历史|秦至唐}}
[[Category:雲南地理]]
{{西晉行政區劃|nocat}}
[[Category:歷史]]
[[Category:地理]]
[[Category:晋朝的州]]
[[Category:南朝的州]]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的州]]
[[Category:贵州的州]]

2024年4月10日 (三) 06:07的最新版本

寧州,中國古代名。西晉泰始七年(271年)置[1]刺史建寧郡。初置時領四郡,其地大致相當於今雲南省迪慶昭通以外的大部份地區。東晉南朝時轄有今雲南省全境、貴州省中西部地區。中期以後廢。北周南寧州初置南寧州總管府,後廢,其地入濮部六詔

建置沿革

[编辑]

西晉

[编辑]

寧州在漢代三國時為益州南中之地。漢置益州郡永昌郡蜀漢析置興古郡雲南郡,改益州郡為建寧郡西晉泰始七年(271年),晉武帝以益州地域廣大,分建寧、興古、雲南與交州之永昌郡置寧州,領四十五縣。太康三年(283年)省寧州,其地復入益州,置南夷校尉管轄。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復置寧州,領建寧郡、興古郡、雲南郡、永昌郡,又分建寧郡七縣置益州郡,割益州牂牁郡越巂郡朱提郡來屬,共八郡。永嘉中,分牂牁郡置平夷郡夜郎郡,分朱提郡置南廣郡。寧州刺史王遜分興古郡置西平郡

東晉十六國

[编辑]

十六國時,寧州為成漢所據。李壽分興古、雲南、永昌、牂牁、越巂、朱提及河陽郡漢州。晉永和三年(347年),桓溫滅蜀,寧州復為東晉所有。因避桓溫父桓彝之諱,改平夷郡為平蠻郡。晉成帝時,分建寧郡置建都郡,分河陽郡置西河陽郡咸康四年(338年),分牂牁、夜郎、越巂、朱提四郡置安州。咸康八年(342年),省寧州,罷永昌郡,越巂郡還屬益州。

南朝

[编辑]

南朝劉宋置寧州,領建寧郡、晋寧郡、牂牁郡、平蠻郡、夜郎郡、朱提郡、南廣郡、建都郡、西平郡、西河陽郡、東河陽郡、雲南郡、興寧郡、興古郡、梁水郡十五郡。

南齊時,寧州領建平郡、南廣郡、南朱提郡、南牂牁郡、梁水郡、建寧郡、晋寧郡、雲南郡、西平郡、夜郎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平蠻郡、興古郡、興寧郡、西阿郡平樂郡、北朱提郡、宋昌郡、永昌郡、益寧郡、南犍為郡、西益郡江陽郡犍為郡永興郡永寧郡安寧郡、東朱提郡、安上郡三十郡。

宁州刺史

[编辑]
晋朝宁州刺史
刘宋宁州刺史
萧齐宁州刺史

參考書目

[编辑]
  1. 王隱,《晉書地道記》,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排印本
  2. 《晉太康三年地記》,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排印本
  3. 晉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4. 宋書·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5. 南齊書·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6. 畢沅,《晉書地理志新補正》,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排印本
  7. 王仲犖,1980,《北周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晋书·晉書·武帝紀》:分益州之南中四郡置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