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郡治: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相关条目:​ // Edit via Wikiplus
标签Wikiplus
 
(未显示另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4行: 第4行:
秦汉时,[[郡]]是中国一级行政单位,[[东汉]]后,成为[[州]]之下的二级行政单位。魏晋以后,[[中原]]进入动荡时期。故魏晋南北朝时,政府有在州、郡、[[县]]等[[行政区]]治所建筑[[城垣]]的传统<ref name="aa1"/>{{Rp|9}}。郡治所建城池,即郡城<ref name="a1">《[[南史]]·[[s:南史/卷04|卷四·齊本紀上第四]]》[''永明'']六年春三月甲申[……]秋七月,齊興太守劉元寶于郡城塹得錢三十七萬,皆輪厚徑一寸半,以獻,上以為瑞,班賜公卿。</ref>。
秦汉时,[[郡]]是中国一级行政单位,[[东汉]]后,成为[[州]]之下的二级行政单位。魏晋以后,[[中原]]进入动荡时期。故魏晋南北朝时,政府有在州、郡、[[县]]等[[行政区]]治所建筑[[城垣]]的传统<ref name="aa1"/>{{Rp|9}}。郡治所建城池,即郡城<ref name="a1">《[[南史]]·[[s:南史/卷04|卷四·齊本紀上第四]]》[''永明'']六年春三月甲申[……]秋七月,齊興太守劉元寶于郡城塹得錢三十七萬,皆輪厚徑一寸半,以獻,上以為瑞,班賜公卿。</ref>。


郡城可分为沿用旧有城垣,新建城垣,也有郡治没有郡城的情况。[[隋朝]]时,[[隋炀帝]]为加强统治,“[[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然而成者则甚鲜。有当代研究者指出,[[隋朝|隋]]至唐前中期,大部分州县治所城池均沿用前代城垣,或根本没有城垣,只有根少部分州县治所新筑、改筑城垣<ref name="aa1">{{Cite journal|last =
郡城可分为沿用旧有城垣,新建城垣,也有郡治没有郡城的情况。[[隋朝]]时,[[隋炀帝]]为加强统治,“[[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然而成者则甚鲜。有当代研究者指出,[[隋朝|隋]]至唐前中期,大部分州县治所城池均沿用前代城垣,或根本没有城垣,只有根少部分州县治所新筑、改筑城垣<ref name="aa1">{{Cite journal
|last =
|first =
|first =
|author =鲁西奇、马剑
|author =鲁西奇、马剑
第27行: 第28行:
|language =Zh-hans
|language =Zh-hans
|access-date =2023-07-06
|access-date =2023-07-06
|archive-date =2023-07-07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707161904/https://core.ac.uk/download/pdf/41451305.pdf
|dead-url =no
}}</ref>{{Rp|9—10}}。最终,在[[唐朝]]以州取代了郡,郡治改为州治。
}}</ref>{{Rp|9—10}}。最终,在[[唐朝]]以州取代了郡,郡治改为州治。


第40行: 第44行:


==相關條目==
==相關條目==
*[[县治]]
*[[省會]]
*[[省會]]



2024年6月14日 (五) 11:21的最新版本

郡治中国古代行政区单位——治所。治所所在城池郡城[1]

郡城

[编辑]

秦汉时,是中国一级行政单位,东汉后,成为之下的二级行政单位。魏晋以后,中原进入动荡时期。故魏晋南北朝时,政府有在州、郡、行政区治所建筑城垣的传统[2]:9。郡治所建城池,即郡城[1]

郡城可分为沿用旧有城垣,新建城垣,也有郡治没有郡城的情况。隋朝时,隋炀帝为加强统治,“,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然而成者则甚鲜。有当代研究者指出,至唐前中期,大部分州县治所城池均沿用前代城垣,或根本没有城垣,只有根少部分州县治所新筑、改筑城垣[2]:9—10。最终,在唐朝以州取代了郡,郡治改为州治。

翻译用词

[编辑]

郡治英國愛爾蘭稱作「County town」為其各首府,通常是政府與司法機關的所在地或是郡內的首要城市。

在美國則稱作「County seat」,中文稱作郡城郡治縣治縣城

注释

[编辑]
  1. ^ 1.0 1.1 南史·卷四·齊本紀上第四》[永明]六年春三月甲申[……]秋七月,齊興太守劉元寶于郡城塹得錢三十七萬,皆輪厚徑一寸半,以獻,上以為瑞,班賜公卿。
  2. ^ 2.0 2.1 鲁西奇、马剑. 《城墙内的城市?——中国古代治所城市形态的再认识》 (PDF).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福建省厦门市: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 2009, (2009年第2期): 7—16 [2023-07-06]. ISSN 1000-422X.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7-07) (简体中文). 

相關條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