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賈耽: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玄史生留言 | 贡献
→‎生涯:​ 增加或調整內部連結
使用HotCat已添加Category:長樂賈氏
 
(未显示17个用户的18个中间版本)
第4行: 第4行:
| image_size =
| image_size =
| image_caption =
| image_caption =
| date_of_birth = [[730年]]
| date_of_birth = 730年
| place_of_birth = [[唐朝]]
| place_of_birth = [[唐朝]]
| date_of_death = [[805年]][[10月27日]]
| date_of_death = 805年10月27日
| place_of_death = [[唐朝]][[長安]]
| place_of_death = [[唐朝]][[長安]]
| occupation = [[唐朝]]官員
| occupation = [[唐朝]]官員
}}
}}
'''賈耽'''({{bd|730年||805年|10月27日|catIdx=J賈}}字敦詩,滄州南皮(今[[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人。唐朝官員,仕至尚書左僕射、知政事。博學好古,尤以精通[[地理學]]著稱於世。
'''賈耽'''({{bd|730年||805年|10月27日|catIdx=J賈}}),[[表|字]]'''敦詩'''[[滄州 (古代)|滄州]]南皮(今[[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人。中国[[唐朝]]官員,仕至尚書左僕射、知政事。博學好古,尤以精通[[地理學]]著稱於世。


== 生涯 ==
== 生涯 ==
耽天寶10載([[751]])以[[明經]]及第<ref name='tomb'>鄭餘慶‘左僕射賈耽神道碑’(以下簡稱神道碑)。</ref>,乾元中調授貝州臨清縣尉,詣闕上疏論時政,授絳州正平尉,河東節度使[[王思禮]]署為度支判官,歷檢校膳部員外郎、太原少尹<ref>《[[全唐文]]》卷412有常裒‘授賈耽太原少尹制’</ref>、北都副留守,又檢校禮部郎中、節度副使。改汾州刺史,治郡七年,政績卓越,授鴻臚卿兼左右威遠營使。大曆14115([[779]][[12月17日]]),檢校左散騎常侍、兼梁州刺史、御史大夫、山南西道節度使<ref name="otb14">《[[舊唐書]]》卷12 德宗紀上</ref>。
耽天寶十年(751年)以[[明經]]及第<ref name='tomb'>鄭餘慶‘左僕射賈耽神道碑’(以下簡稱神道碑)。</ref>,乾元中調授貝州[[臨清縣]]尉,詣闕上疏論時政,授絳州正平尉,河東節度使[[王思禮]]署為度支判官,歷檢校膳部員外郎、太原少尹<ref>《[[全唐文]]》卷412有常裒‘授賈耽太原少尹制’</ref>、北都副留守,又檢校禮部郎中、節度副使。改汾州刺史,治郡七年,政績卓越,授鴻臚卿兼左右威遠營使。大曆十四十一(779年12月17日),檢校左散騎常侍、兼梁州刺史、御史大夫、山南西道節度使<ref name="otb14">《[[舊唐書]]》卷12 德宗紀上</ref>。


建中3年11月1日([[782]][[12月13日]]),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山南東道節度使<ref name="otb14"/>。[[李希烈]]反,[[唐德宗|德宗]]移幸梁州,興元元年([[784]])2月,耽命行軍司馬樊澤奏事於行在。澤既復命,大宴諸將,忽有急牒,稱以澤代耽為節度使,召耽為工部尚書<ref>《舊唐書》卷12 德宗紀上繫興元元年四月甲寅【十四日】(784年[[5月7日]])</ref>,耽閱畢,宴中面不改色。散會後方召澤,告以繼任為節度使,命將吏入拜,耽即時啟程;牙將張獻甫有異議,耽以獻甫隨行,眾心乃安。不久,貞元元年2月1日([[785]][[3月15日]])充東都河南宣慰使,同年619日(785年[[7月29日]])以本官為東都留守<ref name="otb14"/>,舊例留守不出都城,德宗以耽善射,特許游獵郊甸<ref>神道碑、《[[新唐書]]》本傳。</ref>。貞元2年7月22日([[786]][[8月24日]])加東畿汝南防御使,同年2911([[786]][[10月7日]]),改檢校左僕射、兼滑州刺使、義成軍節度使<ref name="otb14"/>。
建中年11月1日(782年12月13日),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山南東道節度使<ref name="otb14"/>。[[李希烈]]反,[[唐德宗|德宗]]移幸梁州,興元元年(784)二月,耽命行軍司馬樊澤奏事於行在。澤既復命,大宴諸將,忽有急牒,稱以澤代耽為節度使,召耽為工部尚書<ref>《舊唐書》卷12 德宗紀上繫興元元年四月甲寅【十四日】(784年5月7日)</ref>,耽閱畢,宴中面不改色。散會後方召澤,告以繼任為節度使,命將吏入拜,耽即時啟程;牙將張獻甫有異議,耽以獻甫隨行,眾心乃安。不久,貞元元年2月1日(785年3月15日)充東都河南宣慰使,同年十九日(785年7月29日)以本官為東都留守<ref name="otb14"/>,舊例留守不出都城,德宗以耽善射,特許游獵郊甸<ref>神道碑、《[[新唐書]]》本傳。</ref>。貞元2年7月22日(786年8月24日)加東畿汝南防御使,同年十一(786年10月7日),改檢校左僕射、兼滑州刺使、義成軍節度使<ref name="otb14"/>。


貞元9527([[793]][[7月9日]]),徵為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ref name="otb15">《舊唐書》卷13 德宗紀下</ref>;[[唐順宗|順宗]]即位,貞元21年3月19日([[805]][[4月21日]])加檢校司空,守左僕射、知政事如故,時[[王叔文]]用事,耽移疾請退,不允。[[唐憲宗|憲宗]]永貞元年10月2日(805年[[10月27日]]),薨於長安光福里邸第<ref>《舊唐書》卷14 憲宗紀上,按神道碑作永貞元年十月一日(805年[[10月26日]])。</ref>,享76歲。廢朝4日,贈[[太傅]],諡曰元靖<ref>舊、新《唐書》本傳。</ref>,葬長安高陽原<ref name='tomb'/>。
貞元二十七(793年7月9日),徵為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ref name="otb15">《舊唐書》卷13 德宗紀下</ref>;[[唐順宗|順宗]]即位,貞元21年3月19日(805年4月21日)加檢校司空,守左僕射、知政事如故,時[[王叔文]]用事,耽移疾請退,不允。[[唐憲宗|憲宗]]永貞元年10月2日(805年10月27日),薨於長安光福里邸第<ref>《舊唐書》卷14 憲宗紀上,按神道碑作永貞元年十月一日(805年10月26日)。</ref>,享76歲。廢朝4日,贈[[太傅]],諡曰元靖<ref>舊、新《唐書》本傳。</ref>,葬長安高陽原<ref name='tomb'/>。


耽居相位前後13年,雖無安危大計建白,然恭行溫厚,時人稱為淳德君子焉。
耽居相位前後13年,雖無安危大計建白,然恭行溫厚,時人稱為淳德君子焉。
第23行: 第23行:
== 地理學 ==
== 地理學 ==
{{wikisourcehas|進九州圖並別錄通錄表|進海內華夷圖及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表}}
{{wikisourcehas|進九州圖並別錄通錄表|進海內華夷圖及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表}}
耽好地理學,凡外國使者與出使各國而還者,無不從容詢問土地山川事宜,於是周知天下風土險要。自安史之亂以來,吐番陷隴右,舊時州縣守,不復可考,耽乃畫隴右及山南九州等圖一幅,並《郡國別錄》6卷、《吐蕃黃河錄》4卷,貞元14([[798]])10月上之<ref name="map">《[[唐會要]]》卷36 修撰目,進書表文見《舊唐書》本傳、《[[冊府元龜]]》卷560國史部地理目、《全唐文》卷394。</ref>。賜馬一匹、銀綵百匹、銀瓶盤各一。
耽好地理學,凡外國使者與出使各國而還者,無不從容詢問土地山川事宜,於是周知天下風土險要。自安史之亂以來,吐番陷隴右,舊時州縣守,不復可考,耽乃畫隴右及山南九州等圖一幅,並《郡國別錄》6卷、《吐蕃黃河錄》4卷,貞元十四(798)十月上之<ref name="map">《[[唐會要]]》卷36 修撰目,進書表文見《舊唐書》本傳、《[[冊府元龜]]》卷560國史部地理目、《全唐文》卷394。</ref>。賜馬一匹、銀綵百匹、銀瓶盤各一。


先是興元元年,耽受詔撰國圖,其後出鎮四方,不克他顧,入朝為相,始得其暇。命工人繪《海內華夷圖》一幅,寬三丈、縱三丈二尺,以一寸折一百里;並撰《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四十卷,中國以《[[禹貢]]》九州為首,域外則依《[[漢書]]》區分,詳考古今郡縣國之變遷,貞元17年([[801]])10月上之<ref name="map"/>。優詔褒美,賜錦綵二百匹、袍段六、錦帳二、銀瓶盤各一、銀榼二、馬一匹,進封魏國公。
先是興元元年,耽受詔撰國圖,其後出鎮四方,不克他顧,入朝為相,始得其暇。命工人繪《海內華夷圖》一幅,寬三丈、縱三丈二尺,以一寸折一百里;並撰《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四十卷,中國以《[[禹貢]]》九州為首,域外則依《[[漢書]]》區分,詳考古今郡縣國之變遷,貞元17年(801年)10月上之<ref name="map"/>。優詔褒美,賜錦綵二百匹、袍段六、錦帳二、銀瓶盤各一、銀榼二、馬一匹,進封魏國公。


耽所撰諸書及圖,今雖亡逸,但猶可於其他著作中考其梗概。如《新唐書》地理志伊、西、北庭、安西四條及卷43下末海外四境路徑,即本之《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ref>[[岑仲勉]]《唐史餘瀋》卷4 總論新唐書 243頁。</ref>,傳世劉齊阜昌7年([[1136]])10月刻《華夷圖》,也是取資於《海內華夷圖》<ref>辛德勇‘[http://www.zggds.pku.edu.cn/004/001/172.pdf 說阜昌石刻《禹跡圖》與《華夷圖》]’ (北京大學出版社《燕京學報》新28期)</ref>。
耽所撰諸書及圖,今雖亡逸,但猶可於其他著作中考其梗概。如《新唐書》地理志伊、西、北庭、安西四條及卷43下末附通海外四境路徑,即本之《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ref>[[岑仲勉]]《唐史餘瀋》卷4 總論新唐書 243頁。</ref>,傳世劉齊阜昌7年(1136年)10月刻《華夷圖》,也是取資於《海內華夷圖》<ref>辛德勇‘[http://www.zggds.pku.edu.cn/004/001/172.pdf 說阜昌石刻《禹跡圖》與《華夷圖》]{{dead link|date=2018年4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北京大學出版社《燕京學報》新28期)</ref>。


== 家族 ==
== 家族 ==
賈耽家系,詳見於鄭餘慶左僕射賈耽神道碑、《新唐書》卷75下 宰相世系表五下:
賈耽家系,詳見於鄭餘慶《[[s:左僕射賈耽神道碑|左僕射賈耽神道碑]]》、《新唐書》卷75下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宰相世系表]]五下:
;遠祖
*[[賈詡]],[[三國時代]][[曹魏]]謀臣,為其二十一世祖
;曾祖
;曾祖
* 遠則:德州長河尉
* 遠則:[[德州 (山東)|德州]]長河
;祖父
;祖父
* 知義:沁州沁源主簿,贈揚州大都督
* 知義:[[沁州]]沁源主簿,贈揚州大都督
;祖母
;祖母
* 崔氏:贈博陵郡太夫人
* 崔氏:贈[[博陵郡]]太夫人
;父
;父
* 琰之:燕居不仕,贈尚書左僕射
* 琰之:燕居不仕,贈[[尚書左僕射]]
;母
;母
* 鞠氏:贈齊國太夫人
* 鞠氏:贈齊國太夫人

;妻
;妻
* 蘇氏( - [[780年]]):駕部郎中守忠之孫、珣之女。贈扶風郡夫人,耽25年卒
* 蘇氏( - 780年):駕部郎中守忠之孫、珣之女。贈扶風郡夫人,比賈25年卒

;子
;子
* 疇:太常寺協律郎<ref>宰相世系表作司農寺主簿。</ref>,早逝。
* :太子議郎<ref>宰相世系表作少府監。</ref>
* 賈疇:太常寺協律郎<ref>宰相世系表作司農寺主簿。</ref>,早逝
* 京兆府參軍<ref>《[[元和姓纂]]》作太子中允,宰相世系表作楚州刺史。</ref>
* 賈疄太子議郎<ref>宰相世系表作少府監。</ref>
** 賈侁:左武衛冑曹參軍
*** 賈惟慶:[[丹州]]刺史、河東縣男
*** 賈洮:西水令
*** 賈翔: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
*** 賈漵:華原尉
* 賈㽥:京兆府參軍<ref>《[[元和姓纂]]》作太子中允,宰相世系表作楚州刺史。</ref>


== 參考文獻 ==
== 參考文獻 ==
第57行: 第66行:
== 腳注 ==
== 腳注 ==
{{reflist}}
{{reflist}}
{{start box}}
{{s-before|[[李叔明]]}}
{{s-title|[[唐朝]][[尚书右仆射]]|793年—800年}}
{{s-after|[[姚南仲]]}}
{{s-before|[[张延赏]]}}
{{s-title|[[唐朝]][[尚书左仆射]]|800年—805年}}
{{s-after|[[李錡]]}}
{{end box}}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唐朝宰相|J]]
[[Category:唐朝宰相|J]]
第62行: 第80行:
[[Category:中國地圖製作者|J]]
[[Category:中國地圖製作者|J]]
[[Category:賈姓|D]]
[[Category:賈姓|D]]
[[Category:南皮人]]

[[Category:長樂賈氏]]
[[en:Jia Dan]]
[[ko:가탐]]

2024年7月17日 (三) 08:09的最新版本

賈耽
出生730年
唐朝
逝世805年10月27日
唐朝長安
职业唐朝官員

賈耽(730年—805年10月27日),敦詩滄州南皮(今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人。中国唐朝官員,仕至尚書左僕射、知政事。博學好古,尤以精通地理學著稱於世。

生涯

[编辑]

耽天寶十年(751年)以明經及第[1],乾元中調授貝州臨清縣尉,詣闕上疏論時政,授絳州正平尉,河東節度使王思禮署為度支判官,歷檢校膳部員外郎、太原少尹[2]、北都副留守,又檢校禮部郎中、節度副使。改汾州刺史,治郡七年,政績卓越,授鴻臚卿兼左右威遠營使。大曆十四年十一月五日(779年12月17日),檢校左散騎常侍、兼梁州刺史、御史大夫、山南西道節度使[3]

建中三年11月1日(782年12月13日),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山南東道節度使[3]李希烈反,德宗移幸梁州,興元元年(784年)二月,耽命行軍司馬樊澤奏事於行在。澤既復命,大宴諸將,忽有急牒,稱以澤代耽為節度使,召耽為工部尚書[4],耽閱畢,宴中面不改色。散會後方召澤,告以繼任為節度使,命將吏入拜,耽即時啟程;牙將張獻甫有異議,耽以獻甫隨行,眾心乃安。不久,貞元元年2月1日(785年3月15日)充東都河南宣慰使,同年六月十九日(785年7月29日)以本官為東都留守[3],舊例留守不出都城,德宗以耽善射,特許游獵郊甸[5]。貞元2年7月22日(786年8月24日)加東畿汝南防御使,同年二年九月十一日(786年10月7日),改檢校左僕射、兼滑州刺使、義成軍節度使[3]

貞元九年五月二十七日(793年7月9日),徵為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6]順宗即位,貞元21年3月19日(805年4月21日)加檢校司空,守左僕射、知政事如故,時王叔文用事,耽移疾請退,不允。憲宗永貞元年10月2日(805年10月27日),薨於長安光福里邸第[7],享壽76歲。廢朝4日,贈太傅,諡曰元靖[8],葬長安高陽原[1]

耽居相位前後13年,雖無安危大計建白,然恭行溫厚,時人稱為淳德君子焉。

地理學

[编辑]

耽好地理學,凡外國使者與出使各國而還者,無不從容詢問土地山川事宜,於是周知天下風土險要。自安史之亂以來,吐番陷隴右,舊時州縣戍守,不復可考,耽乃畫隴右及山南九州等圖一幅,並《郡國別錄》6卷、《吐蕃黃河錄》4卷,貞元十四年(798年)十月上之[9]。賜馬一匹、銀綵百匹、銀瓶盤各一。

先是興元元年,耽受詔撰國圖,其後出鎮四方,不克他顧,入朝為相,始得其暇。命工人繪《海內華夷圖》一幅,寬三丈、縱三丈二尺,以一寸折一百里;並撰《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四十卷,中國以《禹貢》九州為首,域外則依《漢書》區分,詳考古今郡縣方國之變遷,貞元17年(801年)10月上之[9]。優詔褒美,賜錦綵二百匹、袍段六、錦帳二、銀瓶盤各一、銀榼二、馬一匹,進封魏國公。

耽所撰諸書及圖,今雖亡逸,但猶可於其他著作中考其梗概。如《新唐書》地理志伊、西、北庭、安西四條及卷43下末附通海外四境路徑,即本之《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10],傳世劉齊阜昌7年(1136年)10月刻《華夷圖》,也是取資於《海內華夷圖》[11]

家族

[编辑]

賈耽家系,詳見於鄭餘慶《左僕射賈耽神道碑》、《新唐書》卷75下 宰相世系表五下:

遠祖
曾祖
  • 賈遠則:德州長河縣尉
祖父
  • 賈知義:沁州沁源主簿,贈揚州大都督
祖母
  • 鞠氏:贈齊國太夫人
  • 蘇氏( - 780年):駕部郎中守忠之孫、珣之女。贈扶風郡夫人,比賈耽早25年卒
子孙
  • 賈疇:太常寺協律郎[12],早逝
  • 賈疄:太子議郎[13]
    • 賈侁:左武衛冑曹參軍
      • 賈惟慶:丹州刺史、河東縣男
      • 賈洮:西水令
      • 賈翔: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
      • 賈漵:華原尉
  • 賈㽥:京兆府參軍[14]

參考文獻

[编辑]
  • 鄭餘慶‘左僕射賈耽神道碑’(《全唐文》卷478)
  • 權德輿‘唐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兼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上柱國魏國公贈太傅賈公墓誌銘並序’(《權載之文集》卷22、《全唐文》卷505)
  • 《舊唐書》卷138 本傳
  • 《新唐書》卷166 本傳

腳注

[编辑]
  1. ^ 1.0 1.1 鄭餘慶‘左僕射賈耽神道碑’(以下簡稱神道碑)。
  2. ^ 全唐文》卷412有常裒‘授賈耽太原少尹制’
  3. ^ 3.0 3.1 3.2 3.3 舊唐書》卷12 德宗紀上
  4. ^ 《舊唐書》卷12 德宗紀上繫興元元年四月甲寅【十四日】(784年5月7日)
  5. ^ 神道碑、《新唐書》本傳。
  6. ^ 《舊唐書》卷13 德宗紀下
  7. ^ 《舊唐書》卷14 憲宗紀上,按神道碑作永貞元年十月一日(805年10月26日)。
  8. ^ 舊、新《唐書》本傳。
  9. ^ 9.0 9.1 唐會要》卷36 修撰目,進書表文見《舊唐書》本傳、《冊府元龜》卷560國史部地理目、《全唐文》卷394。
  10. ^ 岑仲勉《唐史餘瀋》卷4 總論新唐書 243頁。
  11. ^ 辛德勇‘說阜昌石刻《禹跡圖》與《華夷圖》[永久失效連結]’ (北京大學出版社《燕京學報》新28期)
  12. ^ 宰相世系表作司農寺主簿。
  13. ^ 宰相世系表作少府監。
  14. ^ 元和姓纂》作太子中允,宰相世系表作楚州刺史。
前任:
李叔明
唐朝尚书右仆射
793年—800年
繼任:
姚南仲
前任:
张延赏
唐朝尚书左仆射
800年—805年
繼任:
李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