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陳郡: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合并了淮陽國的内容
第8行: 第8行:
[[漢代|漢]]初,屬[[韓信]]之楚國,後除為郡。[[漢高帝|高帝]]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陽國<ref>《[[漢書]]·高帝紀》</ref>,治[[陈县]](今河南[[淮阳县]])。因在[[淮河]]之北,故名,为汉初同姓九国之一。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淮阳、太康、扶沟、柘城、鹿邑等县地。[[漢惠帝|惠帝]]、[[呂后]]、[[漢文帝|文帝]]時屢除為郡。[[漢景帝|景帝]]三年([[前154年]])淮陽國除為淮陽郡。[[漢宣帝|宣帝]][[元康]]三年復置淮陽國。治陳縣(在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屬'''兗州刺史部'''。[[漢成帝|成帝]][[元延]]末年(約[[前8年]])領九縣:陳縣、苦縣(今[[鹿邑縣]]一帶)、陽夏縣(今[[太康縣]]一帶)、寧平縣(今[[鄲城縣]]一帶)、[[扶溝縣]]、[[固始縣]]、圉縣(今[[杞縣]]圉鎮)、新平縣、柘縣(今[[柘城縣]])。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河南[[淮陽]]、[[太康]]、[[鹿邑]]、[[西華]]、[[柘城]]一帶。[[漢平帝|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135544戶,981423人,[[王莽]]改[[淮陽]]為[[新平]]。
[[漢代|漢]]初,屬[[韓信]]之楚國,後除為郡。[[漢高帝|高帝]]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陽國<ref>《[[漢書]]·高帝紀》</ref>,治[[陈县]](今河南[[淮阳县]])。因在[[淮河]]之北,故名,为汉初同姓九国之一。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淮阳、太康、扶沟、柘城、鹿邑等县地。[[漢惠帝|惠帝]]、[[呂后]]、[[漢文帝|文帝]]時屢除為郡。[[漢景帝|景帝]]三年([[前154年]])淮陽國除為淮陽郡。[[漢宣帝|宣帝]][[元康]]三年復置淮陽國。治陳縣(在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屬'''兗州刺史部'''。[[漢成帝|成帝]][[元延]]末年(約[[前8年]])領九縣:陳縣、苦縣(今[[鹿邑縣]]一帶)、陽夏縣(今[[太康縣]]一帶)、寧平縣(今[[鄲城縣]]一帶)、[[扶溝縣]]、[[固始縣]]、圉縣(今[[杞縣]]圉鎮)、新平縣、柘縣(今[[柘城縣]])。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河南[[淮陽]]、[[太康]]、[[鹿邑]]、[[西華]]、[[柘城]]一帶。[[漢平帝|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135544戶,981423人,[[王莽]]改[[淮陽]]為[[新平]]。


[[後漢]][[漢光武帝|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置淮陽國,封[[更始帝]]劉玄為淮陽王,未幾國除<ref name="光武帝紀">《後漢書·光武帝紀》</ref>。建武十五年([[39年]])復置淮陽國<ref name="光武帝紀">《後漢書·光武帝紀》</ref>。[[漢章帝|章帝]][[章和]]二年([[88年]])改淮陽國為陳國<ref>《後漢書·和帝紀》</ref>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陳國有112653戶,1547572人,領縣有陳、陽夏、寧平、苦、柘、新平、扶樂、武平、長平9縣<ref>《後漢書·郡國志》二</ref>。[[漢獻帝|獻帝]][[建安]]二年(197年)廢陳國為陳郡<ref>《後漢書·獻帝紀》</ref>。
[[後漢]][[漢光武帝|光武帝]][[建武 (东汉)|建武]]元年([[25年]])置淮陽國,封[[更始帝]]劉玄為淮陽王,未幾國除<ref name="光武帝紀">《後漢書·光武帝紀》</ref>。建武十五年([[39年]])復置淮陽國<ref name="光武帝紀">《後漢書·光武帝紀》</ref>。[[漢章帝|章帝]][[章和 (东汉)|章和]]二年([[88年]])改淮陽國為陳國<ref>《後漢書·和帝紀》</ref>。[[漢順帝]][[永和 (东汉)|永和]]五年([[140]]),陳國有112653戶,1547572人,領縣有陳、陽夏、寧平、苦、柘、新平、扶樂、武平、長平9縣<ref>《後漢書·郡國志》二</ref>。[[漢獻帝|獻帝]][[建安 (东汉)|建安]]二年([[197]])廢陳國為陳郡<ref>《後漢書·獻帝紀》</ref>。


[[三國]][[曹魏|魏]]置陳郡,領縣有陳、柘、武平、長平、項5縣<ref>錢儀吉《三國會要》</ref>。[[西晉]]時陳郡併入梁國,[[北魏]]時陳郡設治項縣(今河南[[沈丘]]一帶)。[[隋代|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大業]]中置淮陽郡,治宛丘縣(今[[淮陽縣]]一帶)。[[唐代|唐]]置陳州。
[[三國]][[曹魏|魏]]置陳郡,領縣有陳、柘、武平、長平、項5縣<ref>錢儀吉《三國會要》</ref>。[[西晉]]時陳郡併入梁國,[[北魏]]時陳郡設治項縣(今河南[[沈丘]]一帶)。[[隋代|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大業]]中置淮陽郡,治宛丘縣(今[[淮陽縣]]一帶)。[[唐代|唐]]置陳州。

2011年6月21日 (二) 17:16的版本

陳郡中國名,或為楚郡陳國淮陽國淮陽郡。其中心地區在今河南省周口市一帶。魏晉南北朝時有籍貫本地的士族陳郡謝氏,最為知名。

歷史沿革

秦代郡的名稱

始於前224年置,然而郡的初名,姚鼐據《史記·陳涉世家》記載「攻陳,陳守、令皆不在」,曰「則知有陳郡矣」,認為「陳」為郡名[1]。之後多數之學人如王國維譚其驤都沿襲此說,並謂秦設有陳郡。然而漢朝人敘事,本有以郡治之縣名替代郡名的習慣,如南陽郡守稱守,會稽郡守守,東海郡守稱守。傳世秦封泥有「淮陽發弩」,雲夢秦墓四號墓出土的木牘家書云「(黑夫)直佐淮陽,功反城久,〔死〕傷未可知也。」黃盛璋就對此家書作過詳細考証,認為「是秦始皇時,己有淮陽之名,不是始於漢高帝[2]。后曉榮考証認為初名「楚郡」,後稱淮陽郡,傳統上認為是陳郡,實千古之誤」[3]。領縣可証者有:陳縣陽安汝陽汝陰南頓長平新蔡慎縣柘縣平輿陽夏新郪新陽陽城榆縣朗陵陘山西平上蔡成陽安陽召陵固陵寢縣項縣安陵等廿七[4]

西漢以後

初,屬韓信之楚國,後除為郡。高帝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陽國[5],治陈县(今河南淮阳县)。因在淮河之北,故名,为汉初同姓九国之一。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淮阳、太康、扶沟、柘城、鹿邑等县地。惠帝呂后文帝時屢除為郡。景帝三年(前154年)淮陽國除為淮陽郡。宣帝元康三年復置淮陽國。治陳縣(在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屬兗州刺史部成帝元延末年(約前8年)領九縣:陳縣、苦縣(今鹿邑縣一帶)、陽夏縣(今太康縣一帶)、寧平縣(今鄲城縣一帶)、扶溝縣固始縣、圉縣(今杞縣圉鎮)、新平縣、柘縣(今柘城縣)。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河南淮陽太康鹿邑西華柘城一帶。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135544戶,981423人,王莽淮陽新平

後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置淮陽國,封更始帝劉玄為淮陽王,未幾國除[6]。建武十五年(39年)復置淮陽國[6]章帝章和二年(88年)改淮陽國為陳國[7]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陳國有112653戶,1547572人,領縣有陳、陽夏、寧平、苦、柘、新平、扶樂、武平、長平9縣[8]獻帝建安二年(197年)廢陳國為陳郡[9]

三國置陳郡,領縣有陳、柘、武平、長平、項5縣[10]西晉時陳郡併入梁國,北魏時陳郡設治項縣(今河南沈丘一帶)。開皇三年(583年)廢。大業中置淮陽郡,治宛丘縣(今淮陽縣一帶)。置陳州。

藩王、太守

藩王

淮陽國(前187年—前180年)

傳位 諡號 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時間
西漢淮陽國(前187年前180年
第1代 淮陽懷王 劉強 4年 前187年前183年
第2代 淮陽王 劉武 3年 前183年前180年

淮陽國(前176年—前168年)

傳位 諡號 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時間
西漢淮陽國(前176年前168年
第1代 梁孝王 劉武 8年 前176年前168年

淮陽國(前155年-前153年)

傳位 諡號 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時間
西漢淮陽國(前155年前153年
第1代 魯共王 劉餘 2年 前155年前153年

淮陽國(前63年-9年)

傳位 諡號 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時間
西漢淮陽國(前63年9年
第1代 淮陽憲王 劉欽 36年 前63年前27年
第2代 淮陽文王 劉玄 26年 前27年前1年
第3代 淮陽王 劉縯 9年 前1年9年

陳國(88年-197年)

傳位 諡號 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時間
東漢陳國(88年197年
第1代 陳敬王 劉羨 10年 88年97年
第2代 陳思王 劉鈞 21年 97年117年
第3代 陳懷王 劉竦 2年 118年119年
第4代 陳頃王 劉崇 5年 120年124年
第5代 陳孝王 劉承 不明 125年-?
第6代 陳愍王 劉寵 不明 ?-197年

陳國(232年)

傳位 諡號 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時間
曹魏陳國(232年
第1代 陳思王 曹植 10年 232年

太守

人物

註釋及徵引文獻

  1. ^ 姚鼐《復談孝廉書》,《惜抱軒文集》卷六
  2. ^ 黃盛璋《雲夢秦墓出土的兩封家信與歷史地理問題》,《歷史地理論集》
  3.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頁254
  4.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254-266頁
  5. ^ 漢書·高帝紀》
  6. ^ 6.0 6.1 《後漢書·光武帝紀》
  7. ^ 《後漢書·和帝紀》
  8. ^ 《後漢書·郡國志》二
  9. ^ 《後漢書·獻帝紀》
  10. ^ 錢儀吉《三國會要》

參考書目

  • 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 譚其驤等,1974,《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 周振鶴,1987,《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 李曉傑,1999,《東漢政區地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 錢儀吉,2006,《三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后曉榮,2009,《秦代政區地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