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移民潮: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第50行: 第50行:


==影響==
==影響==
移民潮為香港帶來技術性人才的流失,乃至令香港人之間開始產生一種互不信任,自私自利的氛圍。可悲也!


==相關條目==
==相關條目==

2013年11月30日 (六) 08:41的版本

香港移民潮是指香港居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67年六七暴動後及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移民往外國的熱潮。根據估計,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的移民人數以數十萬人計算,不少人才及資金外流,對香港人口構成一定的影響。香港主權移交後,自2010年代梁振英上任特首,新一波港人移民外國的熱潮再現。

香港回歸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界的傳統農村解散體系,使到不少新界原居民為了生計而行使權利,入籍英國,並且取得擁有英國居留權的英國護照,移居當地。

六七暴動後

1967年香港發生六七暴動,引致香港社會不安,當時一些比較為富裕的香港居民對香港的前景憂慮,選擇移民到外地。亦有更多新界原居民在此時移居外地;而到香港市區其他有能力移民的家庭,在這時移民到東南亞南非中南美洲等地;亦有香港女子在這階段與美國當地的單身男性華僑結婚而移居當地。在何紫的兒童文學作品《40兒童小說集》系列裡,記載了不少香港兒童因為與家人移居外國而要與同學分離的故事。這一股移民潮一直延續到大約197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才稍為止息。

中英談判期間

1980年代,中國及英國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談判以至中共决定收回香港,部份香港人對前境感到不明朗而失去信心。而香港人對中國共產黨缺乏信心。所以,部份香港人對前境感到憂慮,擔心香港能否繼續維持其自由金融地位,以至自由的政治制度会否被取代。因此,從香港經濟上,部份商人重新考慮香港的投資環境,而部分香港人甚至認為有必要離開香港,從而選擇移民他地。

六四事件後

1984年12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大英帝國簽署《中英聯合聲明》,確立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由於不少香港居民曾經在中國大陸經歷政治動盪,也有很多香港人對中國共產黨的統治感到抗拒,因此部份香港人開始有移民的打算。

1989年,在北京發生的六四事件促使更多香港人對香港回歸後的前景感到悲觀和恐懼,令香港出現了大規模的移民潮。

移民潮維持至1994年以後,持續達5年以上,紐西蘭加拿大澳洲美國是當時不少香港人移民的熱門之選。在移民的高峰期,一些像佛得角等小國也在雜誌上刊登廣告宣傳該國護照可以提供申請。當時,不少香港人移民選擇在加拿大的溫哥華定居,當中卑詩省列治文又有「小香港」之稱,其他熱門的城市有多倫多澳洲悉尼墨爾本紐西蘭奧克蘭威灵顿紐約市舊金山洛杉磯芝加哥新加坡等。

1996年起,即香港主權移交前一兩年,由於部份移民在外國的發展不濟,亦有部份移民對香港的前景改觀,因此開始有一些已經歸化,並且擁有外國護照的移民回流香港,視為香港回流潮

香港主權移交後

香港主權移交初期,每年移民人數一度有所下降。在1997年2011年,香港在董建華曾蔭權的管治下,雖從未贏得萬民愛戴,不過香港人整體而言都願意留在香港。可是,自從2012年梁振英接任行政長官後,社會趨向撕裂燥動,港人遂起遷居外地之念。以下將為大家詳述。

振英上任特首後

2012年3月梁振英以689票當選成為第三任行政長官,有人相信他將會在任內五年間落實由中國共產黨指派的政治任務。他在競選期間,被懷疑與黑社會人士有關連,更被另一候選人、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指出,曾於2003年行政會議提出以防暴隊鎮壓反對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的七一大遊行。儘管梁振英極力否認,但已引起市民不安,擔心他會企圖把紅、黑勢力引入香港。梁任期在開展之初,已被指與民為敵。2012年夏天,強行於新學年在全港中、小學推行偏頗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引發超過十萬人上街反對。除了教育界、以及學民思潮等學生組織以外,不少家長、中產人士憂慮下一代會像中國大陸學生一樣自小開始被洗腦,被灌輸愛國愛黨的意識;數以萬計市民在政府總部公民廣場展開長達一個月的抗爭運動,持續集會、教育界人士更發動絕食,最終梁振英政府宣布撤回國民教育科課程。

梁振英上任以來,中港矛盾衍生社會問題日益嚴重。在莊豐源案中,終審法院決定從中國大陸孕婦來港誕下的嬰兒,悉數可以獲得香港居留權,引發雙非問題。大量中國大陸孕婦來香港產子。而雙非兒童的父母來港大量搶購供嬰幼兒用的奶粉,令市場供不應求,價格飆升,不少本地出生幼童身受其害,父母在全港多區搜購奶粉未果。「雙非孕婦」在香港誕下的「雙非嬰兒」長大後,有許多人被父母安排在香港入學,與本地人子女爭奪學額,情況在北區尤為顯著。2013年的情況更為嚴重,由於有許多雙非兒童申請入讀北區小學的一年級,北區小一學位估計短缺多達1400個。連申請入讀北區的幼稚園也出現長長的排隊人龍,引起一些香港本地父母不滿,要求政府優先讓本地兒童入讀香港的幼稚園。有本地家長甚至被迫辭去工作排隊,務求爲子女申請到原區入讀北區幼稚園。可見雙非問題對香港的產科、初生嬰兒醫療服務、教育資源等造成非常沉重的負面影響。

另外,人口政策失衡,以梁振英爲首的香港政府拒絕向中國中央政府爭取收回單程證審批權,以家庭團聚爲理據,無意改變現時每日150名中國大陸居民移居香港的配額。根據保安局數字,由香港主權移交至2012年十五年期間,共有多達762,044名中國大陸居民持單程證來港定居,嚴重加劇對房屋、醫療、社會福利、就業市場等範疇的負擔。部分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更憂慮,中國政府企圖借單程證政策改變香港長遠人口結構,把香港徹底「大陸化」。這與中共官方媒體《人民日報》(海外版)有關香港發展需要由中國移居香港的「新香港人」推動的言論相符。[1]

2013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三中全會,宣布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中央政府主理港澳事務的機關如港澳辦、派駐香港的中聯辦等亦包括在國安會的體制之中。港人擔心中共的國安會會效法前蘇聯建立的「KGB」,透過間諜及收集情報等行為,成為打壓異見的秘密工具,威脅香港言論自由及示威集會的權利。支聯會主席李卓人佔領中環發起人陳健民等泛民主派人士,對北京將港澳辦加入國家安全委員會內感震驚,認為北京以國家安全為名,進一步加強干預香港內部事務、打壓反對中共統治及香港特區政府聲音。他們更相信中共很快會尋求在香港落實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製造更大的白色恐怖。[2][3]

香港主權移交前中共承諾的「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等方針,在梁振英上台後備受衝擊。[4]基於上述種種原因,港人對香港前景漸失信心,有發展新一波移民潮的勢頭。因為電視廣告影響,不少香港人戲言考慮移民瓦努阿圖[5]。2013年,香港保安局透露同年首半年有約3,900名香港人移民海外,比較2012年同期增加8%。《華爾街日報》中文版於同年8月21日引述該項數字作出報道,指出香港回歸逾15年後,香港人移民數字再現攀升勢頭,並且引述移民顧問表示,近數月欲移民的香港人愈來愈多,是因為對香港經濟前景和香港政治環境擔憂。報道指出,澳加移民顧問公司(Auscan Visa Migration)代表指出,於2012年欲移民的香港人客人數量增加一倍,是香港回歸後再現的大升幅。加拿大雷立得移民事務所(Rothe International Canada)代表指出,香港樓巿是促使中產階層移民的因素之一,2008年起,香港住屋成本增加逾倍,香港政府在過去一年雖然採取了積極措施為樓市價格降溫,令到樓價陷入停滯,惟若然客戶現時出售在香港的物業,即使為小單位,仍然可以在其他國家改住相當大的獨立房屋[6]

2013年香港人討論移民臺灣

2012年,香港移民臺灣的人數達到2001年以來之最高峰。[7]

2013年,香港電台的電視新聞紀錄片「鏗鏘集」與商業電台的廣播劇「十八樓C座」不約而同推出「移民臺灣」為題的節目。前者透過多個故事道出香港人移民臺灣的原由,有人覺得偏重地產金融使香港核心價值失色,年輕一代發展有限,有人說移民臺灣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後者說現在熱中移民臺灣是香港人特有的罷工抵制行動。香港民間的各種解釋則包括:不滿社會現狀、對香港政府生氣、臺灣有民主普選、為了子女的教育、比樓價狂漲的香港更適宜居住、生活壓力沒那麼大、臺灣移民手續最簡便等。[8]

同文同種,悠然自得,民主自由的台灣在2010年代初被香港人視為理想的移居地。

在「中國因素」介入下,一批對唯中國是瞻的港府失望不安、不滿香港生活品質與福利受雙非排擠影響的香港年輕人,在臉書上成立「Evacuation to Taiwan」(撤退到臺灣)專頁,積極了解臺灣房市及人文狀況,號召香港年輕人認識臺灣、移民臺灣。[9][10]

已移民臺灣的香港人則認為臺灣的生活步調節奏較輕鬆,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停不下來的商務生活」,不想活在又急又擠的環境。習慣自由風氣的港人,也不太適應九七後的社會氣氛與更加吵雜擁擠的空間。田園風光與居住環境品質也是移民台灣的誘因之一,有港人說:「台灣贏在風景和人情味」,尤其住鄉下的日子很寫意,「路上遇到的人常講台語,真的聽不懂,但臉上都有笑容,一看就很舒服」。臺灣和香港距離近、語言相通、大學教育選擇多、消費物價可接受也都是港人到臺灣定居的理由,臺灣也因而出現不少由香港主廚操刀的道地港式口味餐廳。[11][12]

梁振英政府於同年11月底發表澄清聲明,表示移台港人並無增加趨勢,有關移民台灣之說僅流於港人討論層面。不過這反映出了普遍香港人對當前香港情況深感絕望而思遷的念頭。

影響

移民潮為香港帶來技術性人才的流失,乃至令香港人之間開始產生一種互不信任,自私自利的氛圍。可悲也!

相關條目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