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川峡路: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回退111.124.189.41 (讨论)做出的 1 次编辑,到由Wqan2做出的前一个修订版本。 (TW)
Yinweichen-bot留言 | 贡献
機械人根據格式手冊移除多餘日期內鏈
第1行: 第1行:
{{unreferenced|time=2013-05-07T05:08:19+00:00}}
{{unreferenced|time=2013-05-07T05:08:19+00:00}}
'''川峡路''',是中國[[宋朝]]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宋太祖]][[乾德]]六年([[973]]),灭[[后蜀]],设[[西川路]],治所在[[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开宝]]六年([[973]])分[[西川路]]设置[[峡西路]],治所在[[兴元府]](今[[陕西省]][[汉中市]])。[[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西川路、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至道]]三年([[997]]),定[[至道十五路]],西川路、峡西路恢复。[[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正式分[[峡路]]为[[利州路]]、[[夔州路]]二路。利州路治所在[[利州]],夔州路治所在[[夔州]]。又分西川路为[[益州路]]、[[梓州路]]两路,[[南宋]]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益州路为[[成都府路]]。<ref name="宋史">宋史 志第四十二 地理五</ref>宋人合称其为'''川峡四路'''<ref name="宋史"/>,也是今天[[四川]]之名的来历。
'''川峡路''',是中國[[宋朝]]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宋太祖]][[乾德]]六年(973年),灭[[后蜀]],设[[西川路]],治所在[[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开宝]]六年(973年)分[[西川路]]设置[[峡西路]],治所在[[兴元府]](今[[陕西省]][[汉中市]])。[[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西川路、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至道]]三年(997年),定[[至道十五路]],西川路、峡西路恢复。[[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正式分[[峡路]]为[[利州路]]、[[夔州路]]二路。利州路治所在[[利州]],夔州路治所在[[夔州]]。又分西川路为[[益州路]]、[[梓州路]]两路,[[南宋]]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益州路为[[成都府路]]。<ref name="宋史">宋史 志第四十二 地理五</ref>宋人合称其为'''川峡四路'''<ref name="宋史"/>,也是今天[[四川]]之名的来历。


{{北宋行政区划}}
{{北宋行政区划}}

2014年2月21日 (五) 02:10的版本

川峡路,是中國宋朝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宋太祖乾德六年(973年),灭后蜀,设西川路,治所在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开宝六年(973年)分西川路设置峡西路,治所在兴元府(今陕西省汉中市)。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西川路、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至道三年(997年),定至道十五路,西川路、峡西路恢复。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正式分峡路利州路夔州路二路。利州路治所在利州,夔州路治所在夔州。又分西川路为益州路梓州路两路,南宋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益州路为成都府路[1]宋人合称其为川峡四路[1],也是今天四川之名的来历。

  1. ^ 1.0 1.1 宋史 志第四十二 地理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