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合州 (西魏):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2行: 第2行:
'''合州''',[[中国]]古代的[[州]]。
'''合州''',[[中国]]古代的[[州]]。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置合州,[[治所]]在[[石镜县]](今[[重庆市]][[合川区]])。因[[涪江]]、[[嘉陵江]]在合州南合流得名。[[隋文帝]][[开皇]]末年,改为[[涪州]]。[[隋炀帝]][[大业 (年号)|大业]]初年,改为[[涪陵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为合州。[[天宝 (唐朝)|天宝]]、[[至德 (唐朝)|至德]]时一度曾改[[巴川郡]]。辖境相当今四川省[[武胜县]]和重庆市合川区、[[铜梁县]]、[[大足区]]等区县地。[[宋朝]]改州治石镜县为[[石照县]]。属[[潼川府路]]。因受元军围攻,[[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移治[[钓鱼城遗址|钓鱼山]](今合川区钓鱼城)。[[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蒙哥]]汗死于此。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置合州,[[治所]]在[[石镜县]](今[[重庆市]][[合川区]])。因[[涪江]]、[[嘉陵江]]在合州南合流得名。[[隋文帝]][[开皇]]末年,改为[[涪州]]。[[隋炀帝]][[大业 (年号)|大业]]初年,改为[[涪陵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为合州。[[天宝 (唐朝)|天宝]]、[[至德 (唐朝)|至德]]时一度曾改[[巴川郡]]。辖境相当今四川省[[武胜县]]和重庆市合川区、[[铜梁县]]、[[大足区]]等区县地。[[宋朝]]改州治石镜县为[[石照县]]。属[[潼川府路]]。因受元军围攻,[[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移治[[钓鱼城遗址|钓鱼山]](今合川市东)。[[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蒙哥]]汗死于此。


[[元朝]][[至元 (忽必烈)|至元]]十五年(1278年),南宋安抚使王立以城降。二十年(1283年),为散郡,并[[录事司]]、赤水入石照县。二十二年(1285年),改为州,隶[[重庆路]]。领三县: 铜梁县、[[定遠縣 (四川省)|定远县]]、石照县。[[明朝]]时,属[[重庆府]]。[[洪武]]时,省石照县入合州。[[清朝]]仍属重庆府,为不辖县的[[散州]]。1913年废合州改为[[合川县]]。
[[元朝]][[至元 (忽必烈)|至元]]十五年(1278年),南宋安抚使王立以城降。二十年(1283年),为散郡,并[[录事司]]、赤水入石照县。二十二年(1285年),改为州,隶[[重庆路]]。领三县: 铜梁县、[[定遠縣 (四川省)|定远县]]、石照县。[[明朝]]时,属[[重庆府]]。[[洪武]]时,省石照县入合州。[[清朝]]仍属重庆府,为不辖县的[[散州]]。1913年废合州改为[[合川县]]。

2014年4月18日 (五) 06:27的版本

合州中国古代的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置合州,治所石镜县(今重庆市合川区)。因涪江嘉陵江在合州南合流得名。隋文帝开皇末年,改为涪州隋炀帝大业初年,改为涪陵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为合州。天宝至德时一度曾改巴川郡。辖境相当今四川省武胜县和重庆市合川区、铜梁县大足区等区县地。宋朝改州治石镜县为石照县。属潼川府路。因受元军围攻,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移治钓鱼山(今合川市东)。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蒙哥汗死于此。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南宋安抚使王立以城降。二十年(1283年),为散郡,并录事司、赤水入石照县。二十二年(1285年),改为州,隶重庆路。领三县: 铜梁县、定远县、石照县。明朝时,属重庆府洪武时,省石照县入合州。清朝仍属重庆府,为不辖县的散州。1913年废合州改为合川县

参考资料

  • 元史 志第十二 地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