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卫立煌: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
补救2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1.4beta3)
第40行: 第40行:
* http://www.generals.dk/general/Qiu_Qing-quan/_/China.html
* http://www.generals.dk/general/Qiu_Qing-quan/_/China.html
*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O.C [http://www.mnd.gov.tw/English/]
*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O.C [http://www.mnd.gov.tw/English/]
* [http://www.nwc.navy.mil/chinesecs/ US Naval War College]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1025213630/http://www.nwc.navy.mil/chinesecs/ US Naval War College]
* http://cgsc.leavenworth.army.mil/carl/download/csipubs/bjorge_huai.pdf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326011824/http://cgsc.leavenworth.army.mil/carl/download/csipubs/bjorge_huai.pdf


{{-}}
{{-}}

2017年6月23日 (五) 11:19的版本

卫立煌
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任期
1912年-1948年
个人资料
性别男性
出生1897年2月16日
清朝清朝安徽省合肥
逝世1960年1月17日(62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
籍贯中國安徽省合肥
政党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配偶韓權華
学历

卫立煌(1897年2月16日—1960年1月17日),字俊如,又字辉珊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將領,安徽合肥(今肥东)人。妻韩权华

早年經歷

1912年,至和州(今安徽和县)当兵。1917年,进入孙中山的卫队充当卫士、排长

中年經歷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南京卫戍副司令。1929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五师师长。1931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军长。1932年,卫立煌受命进攻苏区,攻占金寨蒋中正为彰其功,改金寨名立煌县。1935年,被选为中國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中国抗日战争初期,先后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河南省政府主席。1943年,任中國远征军司令长官。1944年春,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因打通中印公路名扬中外。

晚年經歷

1948年1月,蔣介石設立任东北剿匪總司令部,以衛立煌任總司令。[1]:53衛立煌未能執行中華民國军事决策部门作出的撤出瀋陽,集中兵力於錦州,以待国际形势变化的策略,导致锦州被林彪统领的东北野战军急进抢占,从此扼住东北咽喉,中國共產黨从此掌握战事主动权。因此,蒋中正又派遣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官杜聿明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事实上剥夺了卫的战场指挥权,而令其仅能统领在沈阳的國軍。9月24日,衛立煌決定空運第四十九軍到錦州增援。[2]:8681但是杜聿明的谋划以及蒋中正亲率海陆空军在葫芦岛的救援也未能扭转东北战场的颓势,最终廖耀湘部在徘徊于沈阳营口之间后被全歼,随后沈阳也告陷落,自此国军在东北战场几乎全军覆没,卫立煌仅以个人携家小近从于沈阳城陷之际乘飞机逃离,途經北平会见傅作义后至广州。11月,蔣以东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衛立煌貽誤戎機,下令撤職查辦,以為奉行軍令不力者戒。[1]:56-57衛立煌因沒有積極執行蔣介石的作戰命令,被软禁于南京。[3]:49 1949年1月,蔣引退後衛立煌去香港[3]:49后拒绝去台湾。在港期间遭遇投资失败。1955年3月15日,经中共劝说,从香港经广州回北京。發表《告台灣袍澤朋友書》,全文載1955年3月17日《人民日報》和香港《文滙報》。[3]:49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常务委员,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常委等职。周恩来称之為“起义将领”。

逝世

1960年1月17日0时40分,因罹患冠心病肺炎北京逝世。

参考文献

引用

  1. ^ 1.0 1.1 陳布雷等編著:《蔣介石先生年表》,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6月1日
  2. ^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年7月. 
  3. ^ 3.0 3.1 3.2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五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