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天长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84.100.99.60留言2006年1月20日 (五) 13:28 →‎方言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天长市中国安徽省滁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安徽东部。天长距扬州51公里,南京75公里。

行政区划

天长市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15镇、9个乡。

  • 街道办事处:天长街道、城南街道、永丰街道、桥湾街道。
  • 镇:铜城镇、秦栏镇、汊涧镇、大通镇、杨村镇、石梁镇、金集镇、安乐镇、冶山镇、郑集镇、张铺镇、界牌镇、平安镇、仁和集镇、高庙镇。
  • 乡:新街乡、龙集乡、釜山乡、谕兴乡、芦龙乡、万寿乡、便益乡、十八集乡、关塘集乡。

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本地先属吴国,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越灭吴,属越。越退回江南,复属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本地为广陵、东阳二县地,属九江郡。两汉时期,本地为广陵、高邮二县之地,部分境域属江都县。广陵、高邮先后隶属于荆国、吴国、江都国、广陵国、泗水国、广陵郡。三国时期,高邮、江都县废,本地属广陵县,仍隶广陵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高邮县复立,本地仍为广陵、高邮二县地,隶广陵郡。   南北朝时期,境内出现侨置郡县。宋孝武帝大明五年(公元461)于石梁侨置沛郡(即南沛郡)及沛县。萧梁时期,沛郡、沛县废,于石梁侨置泾州,领泾城(治石梁)、东阳二郡。侯景篡梁时一度改泾州为淮州。陈废泾州并泾城、东阳二郡,仍于石梁侨置沛郡,领沛县、横山县,隶徐州。北周时期,改沛郡为石梁郡,改沛县为石梁县。除属沛郡及沛县、泾州及泾城外,南北朝时期本地部分境域仍属高邮。  隋文帝开皇初,石梁郡废。隋炀帝大业年间,将石梁县改为永福县。永福县废后,其地归六合。唐五德七年(公元624)析地置石梁县,属方州。贞观元年(公元627),石梁县废,其地入六合。   天长正式置县是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开元十七年(公元729),为纪念玄宗李隆基生日,将每年的八月五日定为千秋节,并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天宝七年,改千秋节为天长节,千秋县随之易名天长县,属淮南道扬州。天长县的规模自此确定后,历朝无大变化。唐天复二年(公元902),杨行密建立吴国,天长属吴国范围。   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吴亡,天长地方属南唐,设为建武军。南唐保大十五年(公元957),割六合、天长置雄州。未几,以六合还隶扬州,以天长为雄州。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南唐献江北泗、滁、濠等14州予后周,天长(雄洲)一带在内。   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将雄州改为天长军,兼领天长县,属淮南路扬州。至道二年(公元996)军废,复为县。熙宁五年(公元1072)后,天长隶于淮南东路扬州。建炎元年(公元1127)为天长军。绍兴元年(公元1131)降为县,绍兴十一年复升为军,次年仍为天长县,改属招信军,属淮南东路。后入金,绍定四年(公元1231)为南宋收复,仍属淮南东路招信军。   元设天长县。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属招信路,次年属临淮府,至元二十年属淮安路临淮府,至元二十七年临淮府废,改属淮安路泗州。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天长属临濠府泗州。   明设天长县。洪武二年(公元1369)属中书省直隶泗州,洪武四年属临濠府泗州,洪武六年属中立府泗州,洪武七年属凤阳府泗州。   清设天长县。雍正二年(公元1724)前属凤阳府泗州,雍正三年泗州生为直隶州。泗州在顺治二年(公元1645)后属江南省,康熙六年(公元1667)后属安徽省。   中华民国设天长县。民国元年(公元1912)4月废泗州,民国3年6月划天长县属安徽省淮泗道,民国17年8月废道,天长县直隶安徽省。民国21年划属安徽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30年划属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33年由第五行政督察区代管。   民国27年12月天长县城被日军占领,民国29年4月天长县抗日民主政府在铜城镇成立,属皖东津浦路东各县人民抗敌联防委员会办事处。民国32年2月,天长县与高邮县合并成立天高县,民国33年9月天高办事处分为天长、高邮两县,民国34年4月又合并为天高县,民国34年11月再度分设。其间天长(天高)县均属淮南苏皖边区津浦路东专员公署(民国34年11月改称华中苏皖边区第三行政区公署)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将军建立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功绩,苏皖边区政府于民国35年6月29日将天长县改为炳辉县。同年7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县城,仍称天长县。

  民国36年,共产党领导下的天长县政府恢复,民国37年4月与高邮合并为天高县政府,12月18日又改称炳辉县,隶属江淮一分区专员公署。   民国38年1月天长解放,原高宝县所属地域从炳辉县中划出,4月炳辉县划属皖北第一区专员公署(6月改属皖北区滁县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为炳辉县,属皖北区滁县分区专员公署,1952年4月12日属安徽省滁县专区,1956年1月12日属安徽省蚌埠专区。1959年12月5日,国务院决定改炳辉县为天长县,次年1月5日,本县改称天长县,1961年3月复属安徽省滁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属安徽省滁县地区。1992年撤区并乡,199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2001年底,36个乡镇合并为2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地理和气候

天长地处皖东,其位置较为特殊,虽然是安徽省的行政区划,但是其三面均为江苏省区域所包围。 天长地处华东腹地,南临长江,北枕淮河,东临高邮湖,西傍京沪铁路,205国道—宁连高速公路以及正在建设的宁淮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市区距扬州51公里,南京75公里,到上海也仅3个小时左右路程;水路经高邮湖直达沿江、沿海各大港口。天长是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中部地区的跳板,是长三角经济区重要的配套加工业生产基地。 天长市的气候特征: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极端最高气温为40℃。极端最低气温为-17.1℃。   雨量适中,旱、雨季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1048mm。旱季长7个月、雨季5个月,雨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8%。   灾害性天气较频繁。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平均每年3.6次,日最大暴雨量258.4mm。1~2月多寒潮,频率5年4遇。

  气象要素分布

  ① 气压  天长市多年平均气压为1014.5毫巴(1957—2001)。各月气压最高出现在12月,为1024.9毫巴,最低的出现在7月,为1001.7毫巴,年较差为1毫巴左右。气压的季节变化不大。冬季当强冷空气侵入时,气压明显升高,夏季当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时,气压急剧下降。

  ② 风向   本市常年盛行风向为ENE和ESE(频率均为9%),其次为SE。   冬(1月)、夏(7月)、春(4月)、秋(10月)各季风向频率差异较小,冬季最多风向为NE和NNE(频率分别为9%和8%),夏季最多风向为ESE和SE(频率分别为12%和11%),春季最多风向为SE和ESE(频率分别为12%和11%),秋季最多风向为ESE和ENE(频率分别为10%和9%)从地面和850毫巴流场分析,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东南季风,这与年、月盛行风向结果基本一致。

  ① 风速   天长站的年平均风速为2.9米/秒。春季各月风速较大(约3.4米/秒),秋季各月风速较小(约2.6米/秒)。大风日数年平均13.6天,多出现在4—8月。风速≥17米/秒,即风力8级以上,年平均0.3天。极端最大风速为19米/秒(1981年2月)。

  ② 气温

  ★ 气温年变化   天长站年平均气温14.9℃。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1.5℃),7月最高(27.5℃),年较差0.6℃。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变化较大,相对温度逐月递减25%左右。秋温 〉春温,10月平均气温16.7℃,4月平均气温14.4℃,前者(秋温)比后者(春四季温)高4.3℃以上,这是因为秋季本地在高压控制下。

  ★ 四季的划分和各季气温   一般用侯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即侯平均气温〈 10℃为冬季,〉22℃为夏季,10—22℃为春、秋季。最低侯平均气温为2.9℃。极端最低气温为-17.1℃(1969年2月5日),极端最高气温为40℃(1966年8月8日)。持续3天以上的寒露风天气10月下旬开始,5月下旬进入夏季。

  ★ 年、季气温的年际变化   近10年的平均气温为15.3℃,年际变化较小。年平均气温最高20.8℃(1994年),最低14.0℃(1957年、1969年),年际变幅0.85℃。

  ③ 降水   降水的气候特征主要是降水量、季节分配、降水强度。   ★ 降水充沛。 天长站多年平均降水为1048mm。   ★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分明。   若以月降水量≥50mm为雨季月份,〈50mm为旱季月份,则雨季长达5个月(5—9月),旱季为7个月(10—4月)。雨季降水量为708.9mm,占年降水的68%。前汛期(5—6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29.2mm,占雨季降水量的32%;后汛期(7—9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79.7mm,占雨季降水量的68%。旱的月降水量多在35mm以下。旱季7个月的总降水量为339.1mm,仅占全年降水量的32%。

  ★ 降水强度大,暴雨多。   5—9月降水强度较大,日平均降水强度为5—6mm。11—3月降水强度较小,日平均降水强度2mm左右,10月和4月降水强度适中,日平均降水强度为3—4mm。按日降水量≥50mm为暴雨标准来计算,暴雨(>50mm)、大暴雨(>100mm)、特大暴雨(>200mm)的次数,年平均分别为3.6次、0.75次、0.03次。5—9月(尤其是7月)暴雨次数多。特别指出的是,10月份的大暴雨的比例也很大,说明该月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10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7.1mm,但有些年份(1983、1992年)10月降水量超过100mm,有些年份(1969、1991年)10 月降水量小于8mm。日最大暴雨量,天长站为258.4mm(1958年7月26日),每年暴雨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的20%,暴雨概率为3.6。连续三天或以上出现日降水量≥50mm为持续性暴雨,此种暴雨出现过1次:1987年7月4日—6日。

  ④ 日照   天长多年平均日照日数为2097小时,夏、秋季日照时数较多,冬、春季较少。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以冬季的最低(38%—42%),夏季的最高(48%—62%)。

  ⑤ 相对温度、云量、雾日   天长各月相对温度变化较小,秋、冬季温度较小,春、夏季温度较大,反映受季风的影响。天长多年平均总云量为6.0,年内云量的季节变化与温度的变化相似。天长雾日不多,多年平均27.6天,10—12月雾日较多。

  灾害性天气

  ★    寒潮

  寒潮的降温标准:日平均气温连续下降≥10℃,极端最低气温≤5℃。按次标准,30年内,出现寒潮28次,年平均不到1次。寒潮频率大致是5年4遇。寒潮降温最大幅度为17.3℃(1993年2月7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7.1℃(1969年2月5日),其次为-15℃(1966年12月28日)。寒潮降温持续时间一般为3天,最长为9天。“小雪”至“雨水”(11月下旬至2月中、下旬),为寒潮入侵的主要时期,以2月至2月中旬为最多。

  ★ 干旱和涝害   天长市旱涝较多,夏旱 〉秋旱 〉春旱。天长45年中出现春旱7年,夏旱12年,秋旱9年,分别占18%、27%、20%,除22年无旱害外,有17年出现春旱、夏旱或秋旱,有3年同时出现夏旱和秋旱,2年同时出现春旱和夏旱,1年同时出现春旱和秋旱。涝害中,夏涝〉春涝〉秋涝。其中春涝9年,夏涝12年,秋涝6年,分别占20%、27%、13%,除24年无涝害外,有15年出现春涝、夏涝或秋涝,有3年同时出现春涝和夏涝,有2年同时出现夏涝和秋涝,有1年同时出现春涝和秋涝。旱害和涝害均未出现的有9年,占20%。旱涝灾害的频率大致是5年一遇。

方言

天长因与江苏省接壤,本地方言基本为扬州话。1942年,天长藉艺术家何仿从家乡搜集了民歌《茉莉花》经整理,1959年由中国青年艺术团带到维也纳的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如今更在国内广泛流传。

交通

天长境内有205国道宁连高速公路以及宁淮高速公路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