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道外区

坐标45°47′31″N 126°38′56″E / 45.79194°N 126.64889°E / 45.79194; 126.64889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Addbot留言 | 贡献2013年3月10日 (日) 01:36 (机器人:移除10个跨语言链接,现在由维基数据d:q1027397提供。)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道外区
市辖区
哈尔滨市的地理位置
哈尔滨市的地理位置
坐标:45°47′31″N 126°38′56″E / 45.79194°N 126.64889°E / 45.79194; 126.64889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隶属行政区哈尔滨市
設立1956年
政府駐地大兴街道
下级行政区
列表
面积
 • 总计615.34 平方公里(237.58 平方英里)
 
人口
 • 總計9,906,421人
时区北京时间UTC+8
郵政編碼150000
電話區號0451
气候3.5摄氏度
年降水530毫米毫米
行政区划代码230104
国内生产总值¥287.8亿元人民币[1]
網站www.hrbdw.gov.cn

道外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曾名为滨江傅家,区政府驻大兴街道

历史

清朝

道外区一带在清朝中期属阿勒楚喀副都统下辖地,清末增设民官,1907年1月23日(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十日),吉林将军下令设置滨江厅,其辖区便在今道外区一带。同年,滨江厅同知朱启经将厅署设在今道外区南十一道街,隶属哈尔滨关道(滨江关道)。1909年6月2日(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将滨江厅划入双城府管辖,后因其辖区面积太小,将沿松花江的一些地区划入其管辖范围,至此辖区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20公里[2]

中华民国

1912年中华民国建国,1913年3月,将滨江厅改名为滨江县,第二年6月,将西北路道改称为滨江道。1916年,将圈河、太平桥等地划归滨江县辖下。1929年2月,将滨江县改为吉林省直辖,同年5月,设立滨江市政筹备处,准备建立滨江市。建市完成后,将四家子、傅家甸、太平桥、圈河划为滨江市辖区。至此,滨江市管辖城市政务,滨江县管辖农村政务,两地由吉林省直辖。[3]

满洲国和战后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沦陷,1932年,满洲国建立,并控制了东北三省。1933年7月1日,将滨江市并入哈尔滨特别市。1938年7月1日,哈尔滨市公署发布市区条例,宣布废除保甲制,实行区制,并将滨江市辖下的傅家甸地区划分为西傅家区和东傅家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将东傅家区和西傅家区合并为道外区。1946年9月,又将道外区重新划分为东傅家区和西傅家区。1948年7月,将东、西两个傅家区分划为东、西、北三个傅家区[3]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人民政府宣布取消北傅家区,并入东、西两个傅家区,这两个傅家区以靖宇九道街为分界。1956年8月28日,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下令将东傅家区、西傅家区合并,改为道外区。1958年11月,将松浦乡划归道外区管辖,并将其改为松浦人民公社。1963年3月,恢复并重建滨江区。1972年8月,撤销滨江区,全域并入道外区。1983年、1984年,将原人民公社改为建制。1985年3月,将松浦乡、万宝乡升格为松浦镇、万宝镇,后将其改为万宝街道松浦街道[2]。2004年2月4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国函[2004]10号》,批准调整哈尔滨市的行政区划,撤销原太平区,将其行政区域划归道外区管辖,并将道外区辖下的松花江北部地区太阳岛街道三电街道万宝街道松浦街道划归新建立的松北区[4]

行政区划

下辖22个街道、3个镇、1个乡:

地理

道外区东以滨洲铁路道里区分界,铁道以西为道里区,铁道以东为道外区,南临南岗区,北与肇东市呼兰区毗邻。道外区处于寒温带,属于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为四季分明。道外区年平均降水530毫米,年平均气温3.5摄氏度。道外区拥有一江、一山、两河,一江为松花江,一山为哈尔滨市区内唯一的山体天恒山,两河为阿什河和马家沟河。[5]

人口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道外区共有人口38.37万人,其中男性19.18万人,女性19.20万人,流动人口8.75万人[6]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道外区有常住人口906421人,永源镇为道外区第一人口大镇[7]

参考资料

45°47′31″N 126°38′56″E / 45.79194°N 126.64889°E / 45.79194; 126.64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