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奉节县

坐标31°01′03″N 109°27′54″E / 31.01750°N 109.46500°E / 31.01750; 109.46500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Kuizi2014留言 | 贡献2014年5月22日 (四) 17:35 →‎历史沿革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1°01′03″N 109°27′54″E / 31.01750°N 109.46500°E / 31.01750; 109.46500

奉节县
奉节县的地理位置
奉节县的地理位置
重庆的地理位置
重庆的地理位置
坐标:31°01′24″N 109°27′49″E / 31.0234°N 109.46348°E / 31.0234; 109.46348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隶属行政区重庆市
設立649年
政府駐地永安镇
面积
 • 总计4,098.63 平方公里(1,582.49 平方英里)
 
人口(2007)
 • 總計1,041,465人
时区北京时间UTC+8
郵政編碼404600
電話區號023
行政区划代码500236
網站fj.cq.gov.cn

奉节县位于重庆市东部,与云阳巫山巫溪湖北利川恩施相邻。县城驻于永安镇,位于长江以北。面积4098.37平方千米,居重庆市第二位,2007年末户籍人口1,041,465,居重庆市第八位。奉节是三峡库区县中移民工作量最大、搬迁最难的县。

历史沿革

  • 历史名城—夔州古城

奉节,是巴人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历来为湖广移民之地,因"其人半楚",属传统的“泛巴蜀文化区”范畴。
洪荒岁月,人类祖先就已在此繁衍生息,是“华夏”人类文明南方“华”氏起源地之一。考古发现,200多万年前这里森林茂密,水源充足,生活着熊猫、剑齿象等各种动物,奉节天坑地缝的“奉节人”化石距今已有10多万年,表明这一地区古人类活动始终未有中断过。今天奉节境内,石器时代就有老官庙文化遗址、鱼复浦遗址、观武镇遗址、千秋坊遗址、三塘遗址、擂鼓台遗址、关庙沱遗址、新浦遗址等30余处。“鱼复浦遗存”考古发现的大量石制品、烧石、烧土和动物化石等古人类文明遗迹,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北方细石器时代),距今将近1万年。
从汉代起至20世纪初,奉节为巴东郡、巴州、信州、夔州、夔州府、夔州都督府和江关都尉、三巴校尉等治地。一直为蜀东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县城永安镇,历代曾为路、府、州、郡治地,是一座历史名城。
夔州路所辖地域之广,行政区划范围北接陕西南部,南达广西桂林,东至湖北宜昌,西到重庆市区,跨川、鄂(西)、黔等省;行政等级之高,两宋时期,北宋天下共分26路,南宋缩编为17路,夔州路便是其中一路,州分“都督、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刺史)”六等,奉节为最高等级的夔州路都督府。南宋末年,抗蒙民族英雄孟珙在夔州指挥全国抗蒙(元)战争。作为宋蒙(元)战争中,南宋诸路之最后沦陷者,其战事之久(始自嘉熙元年,止于景炎三年,长达41年),抗击蒙元之坚决,为汉人表率,堪称华夏雄州。

  • 6000多年前

6000多年前,奉节境内人民就与三峡库区、鄂西南和湘北地区人民一起共同创造出闻名全国的大溪文化。初为夔子国,是巴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在巴国被灭亡前,整个巴族的幸存者曾经退却到这一带,背水一战,全部壮烈牺牲。在当地人民中,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巴人可歌可泣的故事。

  • 夏、商、周时期

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夏、商、西周),《禹贡》载:天下分“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地理意义,非行政区划)。奉节地跨荆、梁二州,《水经注》说:江水又东迳鱼复县故城南,古鱼国也。
约公元前15世纪,三峡清江流域的巴族廪君,领巴人一路沿“鸟飞水(奉节大溪河)”北上,进入今天奉节白帝城一带;另一路沿清江河上行,转郁水下乌江,向西直达嘉陵江流域。殷末,周武王以巴师为前锋,率西土之师东伐殷纣后,封其为巴(子)国诸侯,奉节为巴属夔子国"鱼"邑。
春秋战国,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4年),楚灭夔子国,奉节鱼邑并为楚"庸"国领地。
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庸国叛楚,楚联巴、秦共同灭亡庸国。并将其一分为三,奉节鱼邑重归于巴国。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并巴国。周郝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置巴郡,奉节设鱼复县。【战国先期,县大郡小,乃县辖郡。置郡以守,设县以防,职能各异。杨宽《战国史》述,至秦,全面推行“郡县制”,全国分36郡,以郡辖县】

  • 汉代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汉灭巴蜀,沿袭秦制,全国置设郡、县两级。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国置设13(州)刺史部【此时“州”还只是地理区划(非行政区划)意义上的监察单位,无固定治所。州刺史品秩六百石,巡视监察地方长官行为,但无权干涉地方行政事务,地位不如郡太守二千石。直至东汉末年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为镇压黄巾军叛乱,地方扩权,六百石“州刺史”改二千石“州牧”,并由中央要员“九卿”亲自出任,“州”才正式成为一级政权实体,地方政权始演变为州、郡、县三级行政管理制】。奉节鱼复属益州巴郡,但设江关都尉【与郡太守同级的武官,统一管辖本郡军事】,从此成为历代川东最高军事中心。
西汉末年,公孙述踞蜀称帝,在奉节鱼复修筑白帝城。
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刘璋分巴郡为巴西、巴、固陵3郡,奉节为固陵郡【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改名巴东郡,并分巴东涪陵县(今彭水)置丹兴(今黔江东)、汉葭(今彭水东)等,设立巴东属国都尉,后升涪陵郡】。自此,奉节成为郡、县2级行政区治所地。

  • 三国时期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将奉节县名“鱼复”改为永安。

  • 西晋

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分成都益州置汉中梁州,四川盆地从此裂为2刺史州,奉节巴东郡属梁州。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奉节县名恢复为鱼复。
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五胡乱华,益州巴氐少数民族“成汉”政权占领梁州,奉节巴东郡于是“脱梁(州)入荆(州)”。

  • 南北朝时期

公元439年“五胡十六国”混战结束,进入南北朝时期。
南朝刘宋,奉节曾为巴东国。宋明帝泰始五年(公元469年),分益州之巴郡、巴西郡、梓潼郡,荆州之巴东郡、建平郡,5郡合并在奉节白帝城置三巴校尉,领巴东(郡)太守【魏晋南北朝实行军镇,以武职统管地方军事和民政】。至此,奉节辖区已经扩展到大半个四川盆地和鄂西地区。
南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分荆州之巴东郡、建平郡,益州之巴郡、涪陵郡,4郡合并在奉节白帝城组建巴州,奉节升格刺史“州”始此。四川盆地于是裂为成都益州、汉中梁州、奉节巴州3刺史州。
萧梁普通五年(公元523年),奉节改信州(治白帝城)。分奉节(鱼复)西南和云阳(朐忍)东部,新设阳口县。
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改奉节“县名”鱼复为人复。奉节遂为信州、巴东郡、人复县3级行政机关所在地。
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周明帝开始建制“总管府、州、郡、县”4级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因总管同时又直接兼任本辖区首府州最高长官,故行政区划实际仍为3级】。奉节置信州总管府(地方最高级行政机关,唐朝改名都督府),同时郡名改为永安,废阳口县,其东部地区还归奉节。总管府辖信州在内的周边13州,面积相当于今天重庆直辖市及四川东部、南部、贵州省、鄂西等地。至此,奉节成为总管府、信州、永安郡、人复县4级行政机关所在地。
天和元年(公元566年),在永安宫南建城,并迁各级治所为一地。宣政元年(公元576年),治地迁回白帝城。

  • 隋代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天下废郡,拆永安郡,人复县直隶信州总管府。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信州改置巴东郡。

  • 唐代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废巴东郡复置信州。二年(公元619年)改信州为夔州,设夔州总管府于白帝城。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改夔州总管府为夔州都督府。管19州,即:夔、硖、归、施、业、浦(后称“万”)、临(后称“忠”)、涪、渝、谷、南、智、务(后称“思”)、黔、充、思、巫、平、溱等州(其中硖州就是今湖北宜昌地区、施州就是今湖北恩施地区、渝州就是原四川重庆地区)。约今重庆市全境、湖北西部、贵州等地,成为唐代第一级行政区。
唐前期(安史之乱前),“都督府”乃地方实际最高行政机构,一般统管数个至数十个州,是高于州的一级行政区。这一时期,无论是太宗分天下十“道”,还是玄宗分天下十五“道”,“道”还只是一个依山川地形简单划分的监察区域,仅具地理意义。对各监察区定期或不定期派出的巡省使节,也大都为京内位低权轻的一些官僚临时充任。各地实际是由“都督府”掌军户日常管理及后勤事务、地方治安,同时管理民户、土地、赋税、生产、教育等民政事务。其地方行政区划主要分3个层次:
第一级为都督(总管)府,同级的有“都护府、京畿(京师直管区)、都畿(东都直管区)”,乃地方高级行政区划。
第二级为州(郡),同级的有“羁縻都督府、羁縻都护府”,是地方中级行政区划。
第三级为县,同级有“羁縻州”,此为地方低级行政区划。
此外,最基层行政组织叫“乡、里”。
唐后期礼崩乐坏,中央集权衰落,地方势力并起,逐渐演变为“节度使司政区(即方镇、藩镇)”,原都督府“都督”退为誉称。节度使司政区包括“节度使、观察使、都防御使、经略使”司政区4种,通常也被称作“道”,但已非唐前期那种地理区划意义上的“道”,而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方镇“别称”,拥有地方实际军政大权。这一时期,全国存308州共分裂为47“道”(晚期达51“道”)方镇,奉节的“夔峡节度使司政区”、“夔州都防御使司政区”为其中一“道”。地方因军政大权合一,权力扩大,最终成割据自治之势。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为旌表蜀国丞相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忠君爱国品质,改人复名为奉节。至此,得奉节之县名,至今未改。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废州,奉节置云安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再改云安郡为夔州。

  •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奉节依然为雄关方镇,前蜀置镇江节度使;后蜀置宁江节度使。

  • 宋代

宋代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分为“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北宋全盛时期,天下共分26路;南宋初缩编为19路,绍兴之后改16路,嘉定年间利州路分出东、西二路,天下共17路。州分“都督、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刺史)”6等,奉节为最高等级的夔州路都督府,同时直辖奉节、巫山2个附郭县。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路、州、县三级治所从白帝城迁至梅溪河奉节老县城。

  • 元代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军才攻占奉节夔州路;十八年(公元1281年),奉节夔州路被并入四川行省。

  • 明代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路改府”,奉节改夔州府,设瞿塘守御千户所;十二年(公元1379年),瞿塘千户所升瞿塘卫(后改夔州卫),辖区西起四川石柱宣慰司,东至湖北荆州卫;十四年(公元1381年),增设施州卫;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施州并州入卫,撤销施州行政编制,施州卫改军民指挥使司,统归湖广都指挥使司,恩施从此脱离奉节行政区。

  • 清代

公元1644年(顺治元年),大清国定都北京。奉节夔州府辖:奉节(附郭)、巫山、大昌(今巫山大昌镇)、大宁(今重庆巫溪)、云阳、开县、万县、梁山(今重庆梁平)、达州、东乡(今四川宣汉)、太平(今四川万源)、新宁(今四川开江)、建始等13州县。
公元1668年10月16日(康熙七年九月丁未),奉节夔府裁大宁县并入奉节县,裁新宁县并入梁山县;公元1670年(康熙九年),再将大昌县并入巫山县。【明末清初,四川因战乱而人口稀缺,各府皆拆州并县。清政府推行湖广填四川之策,鼓励外省入川开垦】
公元1728年12月24日(雍正六年十一月庚午),达州改升直隶州,夔府将东乡、太平2县一并划归其所属。后为镇压川陕鄂边区白莲教匪,公元1801年12月31日(嘉庆六年十一月己亥),达州再升绥定府,太平县改升直隶厅。公元1821年11月5日(道光元年十月戊子)太平直隶厅降县还属,另析置城口(厅)。【雍正年开始,四川逐渐复元。控扼湖广入川门户的奉节夔府率先崛起,富甲全川,人口迅速膨胀。于是拆县分州,达州直隶,夔府最终一分为二。原隶属奉节行政区已1千多年的达州,自此脱离奉节管辖】
公元1729年11月28日(雍正七年十月己酉),奉节夔府复置新宁县、大宁县。
公元1733年11月13日(雍正十一年十月乙卯)梁山县脱离奉节夔府,划入忠州直隶州。
公元1734年12月16日(雍正十二年十一月癸已)新宁县脱离奉节夔府,划入达州直隶州。
公元1735年12月20日( 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壬寅)建始县脱离奉节夔府,划入湖北省施南府(今湖北恩施)。
公元1757年6月15日 (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庚寅)裁撤石柱宣慰司置石柱厅,划入奉节夔府;公元1762年10月19日(乾隆二十七年九月壬戌)石柱改升直隶厅,脱离奉节夔府。

  • 中华民国

宣统三年十月初六(公元1911年6月29日),奉节成立保路同志会;同年11月27日,奉节夔州府革命党人宣布独立。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1月8日,北京临时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和《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将府、州、厅一律改县,在全国推行省、道、县三级行政制,夔州府省入奉节县。因军阀割据,“道”实际名存实亡,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即被废除。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川政统一,实行行政督察区制,四川划18个行政督察区(非行政区),原定第九行政督察区设在奉节,后因杨森在此兵败,改在万县。直至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奉节县直隶四川省。

  •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2月3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奉节。12月19日成立奉节县人民政府。1950年至1997年2月属四川万县地区。
1952年,四川省奉节县第八区所辖柏杨、楠阳、龙门3乡42村,整体划入湖北利川县;
1997年至今隶属重庆直辖市。

  • 夔州经济

①夔州酒,夔人普遍酿酒,夔州酒业繁荣。夔酒品种多样,各具特色。夔酒扬名史册,《华阳国志》卷1《巴志》、《水经注》卷33《江水》等都有记载。
唐中后期包括山南道的夔、忠、涪、万、开等5州,黔中道的黔(大部)、南、溱(部分)等3州,剑南道的渝、昌、合(大部)、普(部分)、遂州(部分)等5州,凡13州。夔州路酿酒历史十分悠久。《华阳国志》载有歌谣:“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fù丘,彼稷多有,佳谷旨酒,可以养母。” 又载秦昭襄王与朐qú忍(治今重庆云阳县双江镇)板楯蛮(即古代巴人)订立盟约时,以地产“清酒”为质。可见,早在战国时期,夔州路地区尤其是三峡地区的巴人就酿有佳酒。据《水经注》载:“江水又迳鱼复县(治今重庆奉节县白帝镇)之故陵……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 这说明南北朝时三峡地区所产“巴乡清”仍驰名全国。
唐代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县白帝镇)酿酒之风盛行,生产的春酒质量上佳。刘禹锡在夔州刺史任上作竹枝词云:“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夔州几乎家家都酿有春酒,酿酒已成为很普遍的家庭手工业; “风樯好住贪程去,斜日青帘背酒家。”峡中商旅往来不断,沿岸酒家常历历可见。
从杜诗中所见夔酒有“曲米春”、“巫峡酒”、“竹叶(竹叶青)”、“柏酒(柏叶酒)”等,名称不同,特点各异。史载战国时朐忍(唐云安,今云阳)清酒最著名,深为秦王钟爱。清酒冬酿夏熟,味醇色清,故名。清酒是当时祭祀的专用酒,自然名贵。巫峡酒是奉节所产的酒,刘禹锡称其为“春酒”。春酒冬酿春熟, 故名,可以加工,用嫩竹叶浸泡,取其淡绿清香,则成竹叶青,这是杜甫在夔州常喝的酒,他在自述山居闲适生活时,记饮料就特地列举了“竹叶”和“崖蜜”。古代文人在重阳节一般饮菊花酒,而杜甫却用竹叶青。“柏酒(柏叶酒)”是元旦节专用酒。古时风俗,取柏叶泡酒,以其后凋而耐久,元旦共饮,以祝长寿。梁•宗懔lǐn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
杜甫夔州诗不少篇章有酒,反映夔州酒业之盛。夔酒名声在外,享誉遐方。《拨闷》诗是杜甫永泰元年(765)六月作,以细致的笔触,深情地描绘了船工和杜甫对夔酒的心仪与向往。去奉节,竟宣称夔州“酒醪”是其一生的追求,有了它再加点粗粮不至受饥,他就满足了。杜甫对夔酒这般倾倒,夔酒质量上乘毫无疑义,夔酒之驰名遐迩,名副其实。“数杯巫峡酒,百丈内江船” 。
②茶:《唐国史补》卷下记载唐代名茶时,提到“夔州有香山”。《新唐书》卷40《地理志四》也记载夔州土贡中有茶叶。《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甲集卷14《夔州茶》条说:“夔路自祖宗以来不榷茶,政和中有司请卖引,议者以民夷不便,罢之。”,这里的茶叶生产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唐宋时三峡地区的峡、归、夔诸州都以茶为土贡或特产,其中尤以夔州的香山茶和峡州的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繁等茶最为著名,均属国中名品 。
③红鲜:杜甫赋诗云:“御裌jiá侵寒气,尝新破旅颜。红鲜终日有,玉粒未吾悭qiān。”这里所谓“红鲜”,在夔州诗中三次提到。“红鲜”为何物?李敬洵先生认为,就是“红莲稻”,并引宋人《玉峰志》云:“米半有红粒,碓时红粒先白,其味甚香。”李说有据,显然,这“红莲稻”属优良品种。难怪宋人王象之云:“东屯之田,可得百许顷,稻米为蜀第一, 郡给诸官俸廩,以高下为差。”这里所谓“稻米为蜀第一”,不是指产量,而只能是指质量。从杜诗中可见,唐代夔州水稻种植十分重视耕作技术和田间管理,也有高质量的水稻品种。司马迁记汉时南方种稻“火耕而水耨nòu (烧草种田,蓄水除草)。”那明显是原始的粗放耕种,而唐代夔州水田作业要育秧插秧,灌水二次,除草二次,还使用牛力,注重选种,既讲技术,又重田间管理,是集约的深耕细作。这表明,唐代夔州水田农业已开始集约经营,为其后本区水田农业的普及作好了准备,所以宋代夔州水田农业的大发展就是必然。
④夔柚:是享有盛名的夔州特产,御用贡品,奉节一绝。有夔府红心柚、白心冬瓜柚两类,果硕味醇,香甜可口。其株生于峡江确瘠之土,而清荣峻茂,经冬尤绿;其花发于众芳零落之时,而素雅莹洁,飘香独秀。
《汉志》:“鱼复县有桔官”。“柚,通省皆出,惟夔产者香甜可食。”
《蜀志》载,“夔州之柚,虽扬州不能及也。”
东汉左思《蜀都赋》:“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桔柚之园。其园则有林檎qín ,枇杷、橙、柿、梬楟(梬楟:梬yĭng,又读chĕng,即软枣。楟tíng山梨,野梨 )……。”
《唐书》“夔州岁贡柑橘”《新唐书.地理志》:“夔州,土贡柑桔”,“桔柚为夔州产者,香甜可食”,“为夔州贡”。
民国《奉节县志》载:“夔城大菜园柚子,唐朝曾列为贡品。”
民国十五年被引进到梁平。
⑤麻:巴渝是苎zhù麻的原产地, “蜀麻”相当数量产自夔州。《新唐书》卷40《地理志》4载夔州贡“锡纻布”,这是一种细麻布,质量上乘,成为唐宋时期夔州重要的土特产,说明唐时夔州麻纺织业规模不小。
⑥盐:夔州自古以来就是产盐区,《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中叶后及王莽时所置盐官36处,四川境内有4处,分别是南郡巫县、巴郡朐qú忍、蜀郡临邛、犍为郡南安(今四川乐山),夔州占两处。宋代在四川建立的盐井有6个,益州路的陵井监、梓州路的富顺监、淯yù井监、夔州路的云安监、大宁监、永昌监,夔州路占全川一半(其中,夔州路的大宁监,开宝六年(公元968年)在夔州路大昌县(治今巫山县大昌镇)设监,属州级政权,辖大昌县;夔州路云安军的云安监(治今云阳县云安镇),属县级政权;夔州路的永昌监,属县级政权。 )。
仁宗康定、庆历年间防御西夏的战争中,陕西军食不足,就令商人于陕西沿边入中芻chú粮,以夔州大宁监食盐抵偿。神宗时期王韵经营熙河,熙河路驻军的部分粮饷,也是令商人入纳银钱粮草,请射夔州大宁监盐和开、达、忠、万、涪州、云安军盐钞,限期十年。宋初,夔州路产量有437.5万斤,而川峡四路总产量是1630万斤。
据《文献通考》卷15记载

川峡四路 盐井 年产盐量(斤) 平均每井产盐量(斤)
夔州路 三监20井 4,375,000 218,750.00
益州路 一监74井 4,226,000 57,108.11
梓州路 二监381井 7,089,000 18,606.30
利州路 129井 610,000 4,728.68


通过上表,可以看到,与川峡地区其他路相比较,夔州路较少数量的盐井,却可生产出总量第二多、单位产量第一的井盐,说明夔州路地区的盐井生产能力很强,而不是卓筒井这样的小井可比拟的。
“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此诗反映云安产盐。“煮井为盐速,烧畬度地偏。”、“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 这两首诗足见奉节产盐。《新唐书》卷40《地理志》载夔州奉节、云安、大昌均有盐官,管理食盐的生产和销售 。如果溪女负盐是去本地市场零售贩卖的话,而“寄语舟航恶少年,休翻盐井横黄金”则是大宗出口了。可知, 夔州既产盐,又大量进口、出口食盐,表明它不仅是产盐区,而且是食盐转口销售的集散地。
尽管“财赋之源,煮海之利,实居其半” 、“以蜀、广、浙数路言之,皆不及淮盐额之半”,四川井盐,主要是供作川峡四路地方财政经费,“自赡一方之用,于大农国计不与焉,”,但夔州盐“产盐多,人食有余”,仍可远销重庆周边、川西、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地区 。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五月,“宣抚处置使张浚以淮盐未通,乃通大宁监盐于京西、湖北” 。
《明会典》中,洪武和弘治年间大宁的产量无载,可以通过其它记载推算。全省产盐总量数字非常多,正德《四川志》卷二十五《盐课》就记有洪武年间四川产盐三个数据:12,245,937斤、10,137,440斤、16,059,930斤。显然,后两个数据偏小或偏大,用第一个数据减去表中第一项合计10,127,442斤,大宁监产量约2,118,495斤。又《洪武实录》卷二二三载,大宁岁办盐引一万六百二十三引,每引按两百斤计,约2,122,600斤,基本符合史料描述:“四川盐课,大宁最上,云安、仙泉则上之次,郁、华池、干井、福兴为中,而上流、富义、广德、新罗、罗全、黄市、永通、通海皆其下者。”,洪武年间,夔州盐业在全川占38%。
⑦船:夔州自古以来是巴渝的造船中心,夔州人无论贫富皆有船,其所驾之船出自当州是事所必至,理之固然。“峡中丈夫绝轻死,少在公门多在水。富豪有钱驾大舸。贫穷取给行艓子。”隋唐统一全国皆以夔州为基地建造战舰(五牙战舰、黄龙战舰、马船),训练水军,平定荆湖。
⑧冶金技术:《北齐书•方伎传》载:信州(奉节)刺史綦母怀文,因战事需要,在奉节特别制作“宿铁宝刀”敬献丞相高欢。这是世界上记载的最早的灌钢冶金技术应用。綦母怀文制刀具,“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因牲畜尿液中含盐份,具有比水冷却快的效果,能使淬火钢获得更高的硬度;而牲畜油脂冷却速度较低,能避免钢淬火时脆裂,从而大大提高了钢的韧性,减少变形。通过这种有意识使用盐水和油不同冷却速度的淬火剂,可人为控制钢铁的韧度和硬度,标志着当时奉节及中国的金属冶炼技术已经达到新的世界领先水平。随着这种冶炼新技术的普及,对当时增加中国钢产量,改善农具和手工工具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綦母怀文将生铁水灌注到未经锻打的熟铁中而制成灌钢,以柔铁为脊,灌钢为刃,成功地使用油淬和尿淬的金属热处理工艺,经过这两种淬火剂处理后,钢质柔韧,刀刃刚柔兼得,刀锋刚利的“宿铁刀”,可以"斩甲过三十扎",被誉为世界军事史上冷兵器制造技术划时代的创举。唐朝以这种战刀制作方法,演绎出仪刀(皇家禁卫军专用)、障刀(一般官吏佩戴)、横刀和陌刀(军队装备战刀)的中国冷兵器文化,及至影响整个亚洲。横刀向东流传,演变为朝鲜高丽人和日本大和民族的标志兵器,向西流传,最终成为藏刀的祖先。
⑨商业中心:唐代李益一首《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证明当时奉节夔州的商贸在全国就已经很有名气了,熙熙攘攘来往奉节的瞿塘贾(即夔商),忙得连家人都无法照顾。而“弄潮儿”更是成为中国人的一个习语,喻指敢于创新,勇立潮头,不断进取之精神。“蜀麻久不来,吴盐拥荆门。”、“风烟渺吴蜀,舟楫通盐麻。”、“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hú之舟行若风。”,这里的“吴盐”,是产自长江下游的海盐。海盐成本低,质量好,产量高。安史乱前,朝廷允许食盐自由产销,故海盐得以源源不绝经夔州输入巴蜀 。安史乱后,朝廷开支猛增,特别是军费成为沉重负担,为增加财政收入,食盐实行专卖。随着财政区的划分,食盐销售区域也被限定,而夔州属山南东道,因此吴盐得以照旧输入。“荡荡万斛船,影若扬百虹。起樯必椎牛,挂席集众功。”,“万斛之舟”即万石之舟,作为商船,在唐代是十分巨大的了。当时“江湖语云‘水不载万。’言大船不过八九千石。”夔州的商船不仅载重量大,而且数量多。“卓立群峰外,蟠根积水边。他皆任厚地,尔独近高天。白榜 千家邑,清秋万估船。”离城仅十多里的白盐山下,河边停泊的商船成千上万。唐人李贻孙 (夔州刺史)《夔州都督府记》述云安市场商品云:“商贾之种,鱼盐之利,蜀都之奇货,南国之金锡,而杂聚焉。”,又宋人祝穆《方舆yú胜览》卷58记大昌县引《图经》云:“一泉之利,足以奔走四方,吴蜀之货,咸萃于此。”,这些吴蜀“奇货”,就是由各地商船经夔州而运往所属诸县的。表明唐代夔州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 “吴樯楚舵牵百丈,暧向成都寒未还。”、 “舟人渔子歌回首,估客胡商泪满襟。”“吴樯楚舵”的船主和货主以及“估客胡商”均为外地商人,他们荟萃夔州,和本地夔商一起促进了夔州商业的繁荣,使夔州成为一大都会。
组诗《夔州歌十绝句》作于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夏,时杜甫寓居西阁,诗写夔州形胜、江峡之险、历史人物及当地风土人情。这是第七首,写夔州物产丰富,水路的物资交流方便。 “蜀麻吴盐自古通”:是说四川和长江下游一带古已有物资交流,不仅指蜀吴两地;商品也非定指麻盐,夔州并不缺盐。杜甫《负薪行》中“死生射利兼盐进”可证。 “万斛之舟行若风”:说明当时已常有巨舟大商来往。“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长年,篙师。“三老”船工。这两句是说,船工们在高浪中驾船飞速行驶,放声歌唱;商贾们则只顾在阳光下摊钱赌博。“长歌”,当是一种减轻疲劳、抒胸臆的川江号子。诗中对行船、船工、商贾写得形象生动,语言朴实。
直到近代鸦片战争前,奉节夔关作为全国第一大商税常关(直到清嘉庆年间,奉节夔关税收金额已经占到四川全省税关总收入的77.4%) ,对过往川江的商船征收商税,其通关厘税一直是四川第一大税收来源,全省最主要的财政支柱 。“货之出荆襄,达吴粤,与夫诸货之入蜀者, 无不道经三峡, 途出夔门”,“川之货”在报关纳税同时,其中一部分货品将滞留于夔州,再分销川东各地。古代交通以水路为便捷,但逆水行舟艰难。所以,四川盆地东向出川入蜀,自古有水、旱两路商旅交通。上水船在纤夫人力牵引,穿三峡险要到达夔州府(奉节县) 之后,会弃水登陆,沿大巴山南麓经绥定府(达县)、顺庆府(南充县)去往川西及陕南,或经开县、梁山县(梁平县)去往重庆府(巴县)。下水船才直接走川江,在奉节报关纳税后东出夔门。奉节因此自古为出川入蜀的水、旱两路必经门户。奉节夔府遂成为“川东一大都会,雄踞川东经济中心之位”。夔关由夔州知府兼管,“岁除解足定额,每及军督等公费外,盈余即为知府公费。此项盈余,恒在二十万两以外”,由此“四川之官职以夔州知府为肥缺”。
历经2000多年繁华的奉节,在近代西方列强入侵中华之后的一系列不平等通商条约中,逐渐走向衰落。

地理

奉节属四川盆地东部山地地貌,长江横贯中部,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境内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8.3%,中山(海拔1000米以上)占总面积80.01%,最高海拔吐祥猫儿梁为2123米,三峡工程蓄水前最低海拔瞿塘峡口为86米。奉节北部为大巴山南麓的一部分,东部和南部为巫山和七曜山的一部分,长江横切七曜山形成著名的瞿塘峡。地貌总体为东南、东北高而中部偏西稍平缓,南北约为对称分布,以长江为对称轴,离长江越远海拔越高,有少量平缓河谷平坝。境内长江干流41.5公里,有梅溪河、大溪河、石笋河、草堂河、朱衣河等主要河流。

气候

奉节县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春早、夏热、秋凉、冬暖,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境内山高谷深,海拔高度变化很大,受地形地貌影响,气候垂直变化较为明显,形成典型的立体气候。年均气温在海拔低于600米的地区高于16.4℃,600-1000米的地区为16.4℃-13.7℃,1000-1400米的地区为13.7℃-10.8℃,高于1400米的地区低于10.8℃。无霜期约287天,年均降水量1150毫米左右,年均日照时数1639小时。

Template:奉节县气候数据

行政区划

  • 1952年6月26日,奉節縣的龍門、楠楊、柏楊3鄉劃歸湖北省利川縣[1]

辖16个镇,10个乡,4个民族乡,共368个村、16个居委会:

  • 镇:永安镇、羊市镇、白帝镇、草堂镇、汾河镇、康乐镇、大树镇、竹园镇、公平镇、朱衣镇、甲高镇、吐祥镇、青龙镇、兴隆镇、新民镇、永乐镇。
  • 乡:岩湾乡、平安乡、新政乡、红土乡、石岗乡、康坪乡、安坪乡、太和乡、五马乡、鹤峰乡、冯坪乡。
  • 民族乡:云雾土家族乡、龙桥土家族乡、长安土家族乡。

经济

旅游

奉节县国家A级旅游景区
等级 景区名称
中国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奉节白帝城-瞿塘峡

图片

文化

  • 素有诗城美誉,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城,历代诗人在奉节创作出了一万多首诗。奉节是夔州诗,竹枝词的故乡,“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 杜甫在夔州居住1年零10个月,共创作诗歌435首(不含云安诗),占其所编杜诗1439首近1/3。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杜诗的巅峰。
  • 李白的代表诗作《早发白帝城》、《拨谷歌》、《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江上寄巴东故人》等
  • 刘禹锡融文人诗歌的典雅与夔州民歌的粗犷通俗而创制了大量竹枝词。
  • 李白、陆游、王十朋、白居易、苏轼、苏辙、苏洵、黄庭坚、梁简文帝、梁元帝、陈子昂、杨炯、卢照邻、沈佺期、孟浩然、王维、高适、孟郊、韩愈、元稹、李贺、范成大、赵孟頫 、杨维祯、王冕、倪瓒、杨慎等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曾先后或旅居或任职在此,并留下大量的传世名篇。文天祥曾感叹:“未说离怀向南浦,须知诗意在夔州。”。
  • 近现代知名人士蔡锷、陶行知、谢无量、雷铁崖、龙鸣剑、陈叔通、吴玉章、骆成骧、林思进、杨庶堪、张大千、黄宾虹、何鲁、宋育仁、乔大壮、吴芳吉、吴佩孚、郭沫若、贺敬之、陈毅等均有诗歌咏夔州的诗作,这些名人以不同的题材,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对夔州山川、历史、民生、社会的热切关注和深入观察。
  • 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以奉节为背景。

事件

陈茂国(被称为“鸟人”)是奉节县朱衣镇帽峰村二组村民,2008年12月,他家1200多平方米因修建渝宜高速公路连接道被强拆,在补偿金问题上与当地政府未能达成一致。2009年8月3日,陈茂国爬上自家15米高的桉树“安营扎寨”。同年11月18日,政府答应了陈茂国80万元的赔偿要求,陈茂国下树,当天下午陈茂国被当地警方带走并被刑拘[2]。2010年9月3日,奉节县人民法院以聚众扰乱交通秩序罪判处陈茂国有期徒刑3年[3]

参考文献

  1. ^ 1952年6月26日內務部【內民字第252號】批覆
  2. ^ 《云南信息报》. 重庆“鸟人”陈茂国受审(组图). 河南商报 (网易). 2010-06-29 [2012-09-23] (中文(简体)). 
  3. ^ 万州站记者黄金华 通讯员赵华、孙晓林. 重庆“鸟人”陈茂国犯聚众扰乱交通秩序罪获刑3年. 华龙网 (重庆: 重庆日报). 2010年09月03日 [2012-09-23] (中文(简体)). 
  • 《汉志》
  • 《蜀志》
  • 《蜀都赋》
  • 《唐书》
  • 《新唐书》卷40《地理志》
  • 《北齐书·方伎传》
  • 《明会典》
  • 正德《四川志》卷二十五《盐课》
  • 《洪武实录》
  • 民国《奉节县志》
  • 《中国行政区划简册2007年版本》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