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Dandanfox留言 | 贡献2023年4月13日 (四) 06:22 →‎top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黑格爾,绘于1831年
出生1770年8月27日
 神聖羅馬帝國符騰堡公國斯图加特
逝世1831年11月14日(61岁)
 普魯士王國柏林
时代19世紀哲學家
地区西方哲學家
学派客观唯心主义黑格爾主義
主要领域
逻辑学历史哲学美学宗教形而上学认识论政治学
签名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是继康德费希特弗里德里希·谢林之后德国古典哲学(又称德国观念论,German idealism)的代表人物。通常也被认为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a]。

1770年8月27日,黑格尔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1788年,黑格尔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与日后的诗人荷尔德林、哲学家谢林成为同窗挚友。1801年他来到耶拿大学,追随好友谢林,并正式发表了其第一部哲学著作《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Unterschied der Philosophischen Systeme Fichtes und Schellings )。这一时期,他还在与谢林一起编辑的期刊《哲学评论杂志》(Kritische Journal der Philosophie)上发表过几篇论文。1806年10月,黑格尔在耶拿大学完成了《精神现象学》(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初稿,并于次年出版。不久他因为拿破仑战争离开耶拿前往班堡并在《班堡报》任编辑。1808年11月,黑格尔来到纽伦堡并在一所中学任校长。1812年,黑格尔出版了《逻辑科学》(Wissenchaft der Logik,俗称“大逻辑”)第一卷第一册,后续的第一卷第二册和第二卷相继于1813年和1816出版。1816年,黑格尔任职于海德堡大学。1817年,黑格尔出版了《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纲要》(Enzyklopä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的第一版,而第二版、第三版分别于1827年和1830年出版。1818年黑格尔受聘于柏林大学并于1829年成为校长。在柏林期间,黑格尔在1820年出版了《法哲学原理》(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1831年因霍乱(一说胃病),卒于柏林。黑格尔死后,他的学生整理和出版了一些授课讲义。

黑格尔的哲学的显著特征是体系化,他试图建立起一整套严格的哲学体系。在《哲学科学全书纲要》中,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同时,黑格尔哲学的另一大特征便是对辩证法的使用和历史主义的立场,这一特征被认为对马克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黑格尔哲学涉及到诸多领域,如形而上学、美学、宗教哲学、历史哲学、哲学史等。黑格尔对后世影响深远,如马克思卢卡奇科耶夫等人深受他的影响。一些当代哲学家也受到了他的影响,例如齐泽克麦克道威尔、布兰顿等人。

生平

斯图加特-图宾根时期

1770年8月27日,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出生于符腾堡公国的斯图加特市。黑格尔的父亲是税务局书记官,他的母亲在他13岁时去世。在家中,他是长子,他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他的妹妹终生未嫁,始终和他关系密切。黑格尔死后第二年,他的妹妹自杀身亡。黑格尔的弟弟在1812年因拿破仑战争罹难。黑格尔的家庭经济条件尚可,属于中等水平。

黑格尔三岁开始接受教育。1775年或1776年,黑格尔进入斯图加特的一所文法学校(Stuttgart Gymnasium)学习。学校课程中既有希腊语、拉丁语等传统文化,也有着物理、数学等时代新潮。除了学校课程之外,黑格尔也广泛涉猎,并留下了诸多读书笔记和摘抄。据第一位黑格尔传记作者罗森克朗茨记载,这些笔记和摘抄既有历史和古文化,也有着最新的科学进展,同时也涵盖了进步或激进的报刊。终其一生,黑格尔都在坚持这一阅读习惯。

1788年,黑格尔获奖学金保送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这所高等学府主要为了培养日后的牧师。在图宾根神学院,黑格尔和诗人荷尔德林、哲学家谢林成为了室友,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且彼此之间相互影响。进入图宾根神学院的第二年,法国大革命爆发,黑格尔和同伴们深受鼓舞。传说,他们还种了一棵自由树,并围着树跳舞,以此来庆祝法国大革命,但这一传说可信度不高。

图宾根神学院课程设置比较保守,黑格尔对此并不满意。在学校课程之外,黑格尔大量阅读了古代和近代思想家的著作,如柏拉图、卢梭、莱辛、雅各比、康德等人。这一时期,黑格尔表露出了对于古希腊文明的热衷。同时,当时德国启蒙运动的发展也给他带了很大的影响,如法国的卢梭和德国的莱辛、雅各比。莱辛、雅各比当时正处于“泛神论”争论的论战当中,这场论战对黑格尔和他的两位好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场争论的焦点在于斯宾诺莎是否为泛神论者。黑格尔和他的好友荷尔德林、谢林十分热衷于讨论“泛神论”的话题,而荷尔德林尤其推崇莱辛提出的“一切如一”(Hen Kai Pan)。大约在1790年,荷尔德林和黑格尔一起阅读了雅各比撰写的《与门德尔松阁下之间关于斯宾诺莎的信札》,这成为了黑格尔接触并在日后热衷于斯宾诺莎哲学的契机。黑格尔在此期间也接触到了康德的批判哲学,但并不像谢林那样热忱,后者则十分积极地参与到了研究《纯粹理性批判》的活动中。

在图宾根,黑格尔也留下了几篇手稿。在手稿中,黑格尔探讨的主要对象是基督教,并展开了一些对基督教的批评。

在生活方面,有些同学会称呼黑格尔为“小老头”,因为黑格尔显得少年老成。但黑格尔的业余生活称得上丰富:黑格尔经常离开学校散步、喝酒或者打牌下棋。尤其是喝酒,一次因为在寝室喝醉了,靠着室友协助才躲过老师的检查。黑格尔甚至于和一位教授的女儿有过短暂的交往。

伯尔尼时期

从图宾根神学院毕业之后,黑格尔没有选择成为一名牧师,而是来到了瑞士伯尔尼城,成为了一个贵族家中的家庭教师。黑格尔只有两个学生,授课压力并不大,而这位贵族家中有着丰富的藏书,使得黑格尔能够延续自己的阅读习惯。在此期间,黑格尔阅读的大多是政治和社会方面的书籍。在哲学方面,黑格尔对康德、费希特的理论哲学并没有什么兴趣,在给谢林的信中则表现出来了他对康德实践哲学的关注。

伯尔尼时期,黑格尔也留下了几份手稿:这些手稿于1907年由诺尔(Nohl)整理出版。第一份手稿被命名为《民众宗教和基督教》(Volksreligion und Christentum),这是黑格尔在图宾根时期写作的延续,黑格尔将基督教和古希腊时期的宗教进行对比,展开了对基督教的批评。1795年5月9日至7月24日,黑格尔完成了《耶稣传》(Das Leben Jesu)这是黑格尔早期作品中唯一写完全文、表明日期并完整保留的。黑格尔对耶稣的描写与《圣经新约》中的形象相去甚远,他笔下的耶稣没有神迹,也没有描述耶稣的复活;之后,黑格尔仍然关注于基督教,并留下了现在被名为《基督教的实证性》(Die Positivität der christlichen Religion)的手稿,在其中,黑格尔梳理了基督教的历史,并由此展开了批判。

伯尔尼靠近法国,使得黑格尔有机会能更为近距离地观察法国大革命。黑格尔虽然反对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但终其一生,黑格尔都赞赏并支持法国大革命。甚至在黑格尔晚年,他还会举杯庆祝巴士底日。

这一时期,黑格尔的个人生活没有留下什么丰富的记载:1795年,黑格尔曾经来到日内瓦,游历卢梭的故乡;他还在1796年的夏天和几位同伴游历了伯尔尼旁边的阿尔卑斯山,并写下了详尽的日记。

法兰克福时期

1797年,黑格尔收到了好友荷尔德林的邀请,来到了法兰克福,并在当地的一个商人家继续当家庭教师。法兰克福率先迈向工业化,市民阶层逐渐崛起,这让黑格尔有机会能享受大城市的文化。他经常去听歌剧,看话剧,参加舞会,对艺术始终保有热情。同时,黑格尔还常和朋友相聚,并且兴致勃勃。

1796年圣诞节至1797年2月9日间,黑格尔写下了名为《德意志唯心主义的最早纲领》(Das älteste Systemprogramm des deutschen Idealismus)的手稿。尽管作者是谁充满争议,但可以明确的是,手稿的笔迹确实是黑格尔的。这份手稿中表露出了对康德的批判。除此之外,还有“超越国家”这样激进的想法,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学者认为这份手稿的作者可能是谢林或者荷尔德林。

大概在1797年或1798年间,黑格尔写下来主题为“爱”的手稿。黑格尔试图将爱作为体现统一的最高概念。不久,黑格尔的想法有了改变。大概1798年左右,在现在名为《基督教的精神及其命运》(Der Geist des Christentums und sein Schicksal)的手稿中,黑格尔开始重视“反思”这个概念,并提出用“生命”来表达一种真正的统一。

在哲学之外,黑格尔“一向对政治有一种偏爱”。1798年,黑格尔匿名翻译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关于瓦特邦和伯尔尼城先前国法关系的密信》,这本小册子作者是一位已故瑞士人,黑格尔从法语本翻译而来。这本小册子激烈地批判了伯尔尼之前的专制统治。黑格尔对于家乡的议会选举也非常关注,他曾经写过一份传单,标题为“维滕堡议会必须由民众选举”(Mancherlei Formen die beim jetzigen Philosophieren vorkommen),朋友们劝告他不要公开发表,黑格尔也对议会选举的结果心灰意冷,没有公开这份传单。1798年至1802年间,黑格尔还撰写了一些关于政治的论文,现在都归到《德国法制》(Die Verfassung Deutschlands)名下。

此外,黑格尔仍然保持着广泛涉猎的习惯。1798年末,他研读了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和英国经济学家斯图亚特的古典经济学,并写了篇幅不小的评论。对于几何学、力学等自然科学,黑格尔也始终保持着关注。现在被名为《1800年体系残篇》的手稿凝聚了黑格尔当时关注的问题和思考。

1800年左右,黑格尔的父亲去世,他分到了一笔不太大的遗产。这笔遗产能让黑格尔暂时不用忙于生计,这让他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我必须攀登科学的高峰。我必须把青年时代的理想转变为反思的形式,也就是化为一个体系。”他希望能在大学中谋求一个职位,最终,黑格尔去了耶拿,他的同学谢林此时已经是耶拿大学的教授了。

耶拿时期

1800年左右的耶拿因为席勒、费希特、谢林、施列格尔兄弟等人成为文化名城。1801年1月,因为谢林的原因,黑格尔从法兰克福来到了耶拿。

1801年7月,黑格尔出版了《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Die Differenz des Fichteschen und Schellingschen Systems der Philosophie ),这是他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黑格尔维护了自己的好友谢林,认为他并非费希特哲学的追随者,而是克服了费希特哲学体系的缺陷。这一年的8月,黑格尔进行了申请教授资格的答辩,随后补交了教授资格论文《论行星轨道》(De orbitis planetarum),这是一篇关于自然科学的拉丁语论文,黑格尔得出结论说火星和木星之间并没有新星在运行,然而1801年1月人们在此范围内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并命名为谷神星。提交论文后,同年的秋天,黑格尔成为了耶拿大学的无薪讲师(Privatdozent),这份工作的薪酬完全由上课学生的学费决定。

作为教师,黑格尔在头一年开设了“逻辑与形而上学”、“真正哲学的观念与界限的导论”等课程。而在此后的几年间,黑格尔还开设了自然哲学、自然法与公民法、哲学百科全书、哲学的普通体系、哲学史、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与纯数学、思辨哲学或逻辑学等课程,涵盖内容非常广。首次开课时,黑格尔的学生很少,只有11个学生。往后基本保持在20至30名。这些学生中也有对于黑格尔十分推崇的。

在授课之外,黑格尔还和谢林一起创办了《哲学评论杂志》。在这份杂志上,黑格尔撰写了以下文章:《综论哲学批评的本质及其与哲学现状的关系》(Über das Wesen der philosophischen Kritik überhaupt und ihr Verhältnis zum gegenwärtigen Zustand der Philosophie insbesondere),黑格尔批评了当时学界盛行的主义和思潮并认为应当建立一个符合科学的哲学体系;《庸俗的知性是怎样看待哲学的——评克鲁格先生的著作》(Wie der gemeine Menschenverstand die Philosophie nehme – dargestellt an den Werken des Herrn Krug),克鲁格是当时维滕堡哲学研究所的助教,和黑格尔同岁。黑格尔激烈地批评了克鲁格的著作,认为他的哲学非常平庸、简单;《怀疑主义与哲学的关系》(Verhältnis des Skeptizismus zur Philosophie, Darstellung seiner verschiedenen Modifikationen und Vergleichung des neuesten mit dem alten),在这片文章中,黑格尔猛烈地批评了当时的一位大学教授舒尔茨。黑格尔认为他是当时流行的新怀疑主义的代表,并由此对怀疑主义展开了批评;《信仰与知识》(Glauben und Wissen oder die Reflexionsphilosophie der Subjektivität, in der Vollständigkeit ihrer Formen, als Kantische, Jacobische und Fichtesche Philosophie),这一篇比较重要的文章。黑格尔探讨了康德哲学、雅各比哲学和费希特哲学的得与失,还探讨了哲学与宗教、理性和信仰的关系;杂志的最后两卷,黑格尔发表了一篇长文《论自然法的科学处理方式、它在实践哲学中的地位以及它与实证法学的关系》(Über die wissenschaftlichen Behandlungsarten des Naturrechts, seine Stelle in der praktischen Philosophie und sein Verhältnis zu den positiven Rechtswissenschaften),这篇长文的重点是如何看待自然法在实践哲学中的地位。

《哲学评论杂志》一共只有六期。同谢林共事期间,黑格尔和谢林的关系有了一些裂缝,这可能是因为谢林继续将黑格尔视为他自己哲学计划的合作者而黑格尔不想将自己局限在谢林追随者的名号中。之后,谢林的婚姻风波加剧两人之间的不和。最后,谢林因为他饱受争议的婚姻离开耶拿,《哲学评论杂志》也因此彻底停刊。1803年,谢林同卡罗利内结婚,他的夫人原先是奥古斯特·施列格尔的妻子,而卡罗利内女士本身就是极富魅力且充满争议的人物。这场婚姻使得谢林没有办法继续待在耶拿,最后谢林只得前往维尔茨堡大学。有学者认为,黑格尔非常讨厌卡罗列内,而谢林的这场婚姻是两人决裂的关键诱因。1807年,黑格尔出版《精神现象学》,在书中黑格尔批评了谢林。谢林随后写信质问黑格尔但黑格尔并未回信。这也标志着两位昔日好友最终分道扬镳。

在哲学方面,除了《哲学评论杂志》上的几篇文章,黑格尔还在尝试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1802年冬,黑格尔就宣布即将拿出一本科学体系的著作。在构思的过程中,黑格尔留下了几份手稿。这些手稿经过整理,被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801-1802年冬季的“逻辑学”讲课手稿,被称为《伦理体系》(System der Sittlichkeit),还有于1803-1804年写下的《耶拿体系草稿Ⅰ:思辨哲学体系》;(2)1804-1805年的《耶拿体系草稿Ⅱ:逻辑、形而上学、自然哲学》;(3)1805-1806年的《耶拿体系草稿Ⅲ: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

黑格尔在耶拿并没有建构出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但他的思考并非没有结果。于1807年出版的《精神现象学》(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是思考凝聚的结晶。1805年,黑格尔开始写这本书。他原先将这本书定为未来哲学体系的入门,和逻辑学一起构成体系的第一部分,所以给它加了一个副标题“意识经验的科学”(Wissenschaft der Erfahrung des Bewusstseins)。1806年夏,该书的第一部分在这个副标题下交付印刷。但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篇幅越来越长,黑格尔的想法也发生了一些转变,在1806年10月完成写作时,黑格尔删去了原先的副标题并改为“精神现象学的科学”,期间,黑格尔因为拖延交稿还和出版商发生过摩擦。1807年1月,黑格尔最后才为本书撰写“序言”,序言中黑格尔简述了思想转变的缘由,他认为,精神现象学承担着当代科学的任务,是“一般的科学或知识的这个形成过程”,它体现了逻辑的历史发展过程。但是因为出版过程的混乱,不是所有的书都加上了新的副标题,这种混乱还体现在目录的编排上。种种原因,《精神现象学》和黑格尔在《哲学科学全书纲要》中展现的哲学体系之间究竟是何关系,《精神现象学》是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一部分,至今仍充满争议。

在耶拿大,黑格尔和歌德相识,并且私交甚好,这份友谊也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愈加稳固。但在事业方面,黑格尔也遇到了挫折。学校当局并不欣赏他,甚至准备把教授的席位授予资历更浅的弗里斯(Fries)。黑格尔也考虑过谋求海德堡大学的教职,但是也没有成功;经济方面,父亲的遗产快要见底,而学生的学费又聊胜于无,再加上黑格尔在葡萄酒上时常超支,导致他的经济状况十分糟糕。为此,黑格尔向歌德求助,而此时的歌德是魏玛公国主管教育的大臣。在歌德的协助下,1805年黑格尔升任为副教授。1806年,歌德帮助黑格尔获得了薪水。但这份薪水并不丰厚,如果再考虑此时黑格尔和他的女房东厮混,黑格尔和女房东的私生子路德维希也在1807年2月出生,那就更是如此了。

而在费希特、谢林等人出走之后,耶拿大学也在逐渐衰落。1806年,拿破仑剑锋直指耶拿。黑格尔在友人的信中称呼拿破仑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但是战争带来的破坏,加上经济的压力、事业的挫折,使得黑格尔决心离开耶拿。

班堡-纽伦堡时期

1807年3月,黑格尔来到班堡,并在《班堡报》(Bamberger Zeitung)任编辑和撰稿人。但不久,几篇报道惹上了政治麻烦并被当局查封。黑格尔只得离开。在班堡,黑格尔没有什么哲学上的突破,只留下了一篇短文,大致写于1807年,名为《谁抽象地思维?》(Wer denkt abstrakt? )。这篇短文笔调轻松,和日后黑格尔那种晦涩文风大相径庭。

1808年11月,在友人的协助下,黑格尔被正式任命为纽伦堡高级中学的校长。任职校长的经历,让黑格尔深化了关于教育的思想。这可以从黑格尔在毕业典礼上的校长演讲中体现出。任职8年间,黑格尔发表过5次演讲。在1809年的第一次演讲中,黑格尔提出学校应注重发扬古典人文精神的传统,学生应注重学习古代语言和文学,尤其是古希腊文化。在教育的过程中,黑格尔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发性,他主张鼓励和唤醒青年人的独立性,但同时黑格尔也告诫学生家庭作业也有着重要意义,完成作业有助于他们未来独立进行自己的研究。

除了处理校务,黑格尔也在中学中开设课程。他向低年级学生讲授宗教与义务的理论,向中年级学生讲授心理学或精神的理论,为高年级学生讲授“哲学科学百科全书”,重点是先验逻辑与主观逻辑。在教学的过程中,黑格尔逐渐形成了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讲解抽象的思辨理论时,黑格尔会联系到自然科学、历史和文学中的具体实例,以此来辅助学生们的理解。同时,黑格尔对学生也非常尊敬,即使对低年级学生也会尊称为“先生”。总的来说,黑格尔的成绩有目共睹。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成绩也在不断上升。黑格尔也在当地受人尊敬。

在纽伦堡,黑格尔也终于开始正式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了,1812年,《逻辑科学》(Wissenschaft der Logik,俗称大逻辑)的第一卷第一册出版,1813年第一卷的第二册出版,1816年第二册出版。《逻辑科学》的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初步完成,并且确定了辩证法是整个体系的核心方法。

个人生活方面,1811年9月,黑格尔迎娶了小他20岁左右的玛丽小姐。总的来说,黑格尔的家庭生活是幸福的,玛丽为黑格尔生下来三个孩子,长女早夭,两个儿子分别于1813年和1814年出生且茁壮成长。但是,也有一些关于夫妻二人不和的记载。

黑格尔虽然在纽伦堡受人尊敬,迎娶了纽伦堡的姑娘组建了幸福的家庭,但是黑格尔仍然渴望在大学任教。1814年,海德堡大学副校长道伯(Daub)热情地向黑格尔发出邀请,黑格尔欣然答应了这一请求,

海德堡-柏林时期

1816年9月,黑格尔举家乔迁至海德堡。在海德堡的两年间,黑格尔开设了哲学百科全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美学、哲学史、自然法与国家学、人类学与心理学等课程。其中,美学是他新开的课程。

1816/1817年冬季学期,黑格尔讲授了“哲学史”与“哲学百科全书”两门课,但有学生反映后一门课准备不足。1817年夏季,黑格尔讲授了“逻辑与形而上学”和“人类学与心理学”两门课,这时他还没有完整的讲稿。1817/1818冬季学期,黑格尔开设了自然法与国家学、哲学史、人类学与心理学三门课程。1818年夏季,黑格尔已经获得了柏林大学的教职,但仍然开设了两门课程:哲学全书和美学。哲学全书此时已经有了去年出版的书作为教材,而美学有学生反映内容并不充分。除此之外,也有学生反映黑格尔在课上有口齿不清等情况。

1817年夏天,黑格尔出版了《哲学科学全书纲要》(Enzyklopä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这标志着创立哲学体系这项重大工程已经完工了。起初,黑格尔主要是为了授课需要讲义而撰写这本书的。他于1816年冬季动手,因为时间原因,部分章节显得内容单薄。1822年,黑格尔便酝酿修改,1827年出版了第二版,第二版从第一版的477节扩充至577节。1830年又发行了第三版。这本书分为三个大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其中的逻辑学作为单行本出版时,也被称为“小逻辑”,方便与1812年出版的《逻辑科学》区分开。

除了教学和学术研究,黑格尔还担任《海德堡年鉴》这份学术杂志的编辑。1817年,黑格尔在这份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对《雅各比全集》第三卷的评论,评论中充满赞赏。同时,黑格尔仍然关心政治,同一年他还公开发表了《评1815年和1816年维滕堡王国等级议会的讨论》。黑格尔赞颂了国王君主立宪的主张,批驳了贵族们因循守旧、反对改革。

1817年底,普鲁士王国主管教育的文教部大臣阿尔腾施泰恩(Altenstein)力邀黑格尔就任柏林大学的哲学教授。这位大臣是力主改革的开明人士,同时,普鲁士王国因一系列改革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黑格尔仔细权衡后慨然应允。

1818年,黑格尔前往柏林,并就任柏林大学的哲学教授。尽管阿尔腾施泰恩暗示黑格尔有望加入科学院,让他在更高的领域施展拳脚,但是一些政治问题让黑格尔和普鲁士王国关系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1817年10月,一些学生在瓦得堡聚会,纪念宗教改革300周年和莱比锡大会战4周年,他们宣布成了德意志大学协会,这是一个激进的组织。1819年春,协会的一名学生刺杀了反动作家柯采布埃(Kotzebue),这让当局收紧了对大学的控制,禁止一切秘密结社,同时也抓捕了许多人,黑格尔的几个学生也赫然在列。黑格尔虽然不赞成学生们的激进举措,但在其中一位学生的父亲求助时,黑格尔还是伸出援手,帮助这位学生获得假释。黑格尔对学生的保护招致了当局的不满,为此当局还成立一个委员会来调查。

在柏林,黑格尔的主要活动还是在课堂上。黑格尔起初热情地对待“法哲学”这门课,但因为政治上的失望,黑格尔开始让他的学生甘斯(Gans)代课。不过,当局不允许甘斯在课程上宣扬共和思想,坚持要黑格尔本人教授。黑格尔还讲授“美学”,一些时局、艺术的新闻都会成为他上课的资料。“宗教哲学”这样的课程在当时并不多见,因为通常这是神学的范畴,但是黑格尔在柏林一共开设了四次。

柏林期间,黑格尔唯一正式出版的著作是《法哲学原理》,它于1820年夏出版,作为黑格尔讲授“自然法与国家学”的教材。这部书饱受争议,有些人因此指责黑格尔是“普鲁士官方哲学家”;也有人说黑格尔是因为当时书报检查制度才做的妥协。再加上黑格尔多次讲授过“法哲学”这门课程,一些新发现的学生笔记显示出同《法哲学原理》不同的立场,这使得黑格尔的政治立场更加扑朔迷离了。

黑格尔一直对杂志事业充满热情,在柏林也是如此。1827年1月《科学批判年鉴》(Jahrbücher für wissenschaftliche Kritik)创刊,黑格尔撰写不少书评。例如,黑格尔对浪漫派进行了猛烈地批评,他甚至攻击了弗·施列格尔的每部著作。

工作之余,黑格尔充分享受了柏林丰富的文化生活。他喜欢绘画、诗歌、音乐,常去看歌剧和话剧。黑格尔也很喜欢外出旅游,这和足不出户的前辈康德截然不同,荷兰、维也纳、巴黎都留下过他的足迹。这些经历丰富了他对艺术的感想,并最终沉淀在《美学讲演录》中。

在柏林,和黑格尔往来最多的是他的学生。其中的一些人继承了他的事业和学说,并在他去世之后编辑出版了第一部《黑格尔全集》。这些学生后来被称为“老年黑格尔学派”或者“黑格尔右派”。除了学生之外,黑格尔和其他学者关系却有点紧张。其中,黑格尔和施莱尔马赫关系最为紧张。施莱尔马赫是是神学家、哲学家,也是现代解释学的奠基人之一。施莱尔马赫认为宗教的来源是人们内心的情感。对此,黑格尔恶毒地评价道:如果宗教建立在情感上,那么狗是最忠诚的基督徒,因为狗的依赖性情感最强。虽然黑格尔没有指名道姓,但是人们都知道这句话针对谁。施莱尔马赫非常不喜欢黑格尔的理性主义,他是科学院的成员,由于他从中作梗,使得黑格尔未能进入科学院成为院士,这让黑格尔耿耿于怀。叔本华也在当时强烈地批判过黑格尔,甚至挑战黑格尔,和他在同一时间开课,不过这一举措并没有激怒黑格尔,黑格尔仍然在这位初来柏林的青年博士任教议定书上签了字。

1829年10月,黑格尔被选为柏林大学的校长。这代表着对他的认可。1831年1月,黑格尔荣获三级红鹰勋章。他似乎自知时日无多,加紧着手修改自己的著作,对于这件事他十分看重。除了修改已出版的著作,1831年,黑格尔发表了《论英国改革法案》(Über die englische Reformbill),这篇短文是黑格尔生前最后公开发表的文字。1831年11月14日,黑格尔与世长辞。当时的医生诊断黑格尔死于霍乱,现代医学专家则判断黑格尔死于胃病的恶化。11月6日,学校为黑格尔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他被葬于多罗特娅公墓。

著作

黑格尔生前正式出版的哲学著作有:《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1801)、《精神现象学》(1807)、《逻辑科学》(1812-1816)、《哲学科学全书纲要》(1817)、《法哲学原理》(1820)。 黑格尔去世之后,他的学生整理出版了下列著作:《哲学史讲演录》(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Geschichte)、《历史哲学讲演录》(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Religion)、《美学讲演录》(Vorlesungen über die Ästhetik)、《宗教哲学讲演录》(Vorlesungen über di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此外,黑格尔还留下了一些手稿和短文。还有一些别的学生在黑格尔课上做的笔记也陆续被发现并被整理出版。

德文全集出版情况

《黑格尔全集》德文版有六个版本:(1)“友人版”(Freundesverein-Ausgabe),共19卷,由黑格尔的学生们编辑出版。(2)格洛纳克版(Glockner-Ausgabe),共有26卷。(3)拉松版(Lasson-Ausgabe),共21卷。(4)荷夫迈斯特版(Hoffmeister-Ausgabe),该版原计划出版30卷,后因编者去世,实际出版了8卷。(5)“理论版”(Theorie-Werkausgabe),该版流通最为广泛。

“理论版”

“理论版”具体编排如下表所示:

卷次 德文名 中文名
Bd.1 Frühe Schriften 《早期著作》
Bd.2 Jenaer Schriften 《耶拿时期著作》
Bd.3 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 《精神现象学》
Bd.4 Nürnberger und Heidelberger Schriften 《纽伦堡时期与海德堡时期著作》
Bd.5 Wissenschaft der Logik I 《逻辑学Ⅰ》
Bd.6 Wissenschaft der Logik II 《逻辑学Ⅱ》
Bd.7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法哲学原理》
Bd.8 Enzyklopä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I 《哲学科学百科全书Ⅰ 逻辑学》
Bd.9 Enzyklopä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II 《哲学科学百科全书Ⅱ 自然哲学》
Bd.10 Enzyklopä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III 《哲学科学百科全书Ⅲ 精神哲学》
Bd.11 Berliner Schriften 1822–1831 《柏林时期著作 1822-1831》
Bd.12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Geschichte 《历史哲学讲演录》
Bd.13 Vorlesungen über die Ästhetik I 《美学讲演录Ⅰ》
Bd.14 Vorlesungen über die Ästhetik II 《美学讲演录Ⅱ》
Bd.15 Vorlesungen über die Ästhetik III 《美学讲演录Ⅲ》
Bd.16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Religion I 《宗教哲学讲演录Ⅰ》
Bd.17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Religion II 《宗教哲学讲演录Ⅱ》
Bd.18 Vorlesungen über di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I 《哲学史讲演录Ⅰ》
Bd.19 Vorlesungen über di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II 《哲学史讲演录Ⅱ》
Bd.20 Vorlesungen über di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III 《哲学史讲演录Ⅲ》

历史考证版

但是,以上几个版本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这五个版本在编辑讲演录时都未能将黑格尔本人的著作和学生们编辑的作品区分开。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历史考证版《黑格尔全集》(historish-kritische Ausgabe)问世。该版本被认为是最为权威的《黑格尔全集》。历史考证版出版情况如下表所示:

第一部分:著作

卷次 德文名(括号内为出版日期) 中文名
Bd.1 Frühe Schriften. Teil I (1989) 早期著作——第一部分
Bd.2 Frühe Schriften. Teil II (2014) 早期著作——第二部分
Bd.3 Frühe Exzerpte 1785-1800 (1991) 早期书摘 1785—1800
Bd.4 Jenaer kritische Schriften (1968) 耶拿批判著作
Bd.5 Schriften und Entwürfe 1799-1808 (1998) 著作与手稿 1799—1808
Bd.6 Jenaer Systementwürfe I (1975) 耶拿体系草稿Ⅰ
Bd.7 Jenaer Systementwürfe II (1971) 耶拿体系草稿Ⅱ
Bd.8 Jenaer Systementwürfe III (1976) 耶拿体系草稿Ⅲ
Bd.9 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 (1980) 精神现象学
Bd.10,1 Nürnberger Gymnasialkurse und Gymnasialreden 1808-1816 I (2006) 纽伦堡高级中学教程和讲话 1808—1816 Ⅰ
Bd.10,2 Nürnberger Gymnasialkurse und Gymnasialreden (1808-1816) II (2006) 纽伦堡高级中学教程和讲话 1808—1816 Ⅱ
Bd.11 Wissenschaft der Logik. Erster Band. Die objektive Logik 1812/13 (1978) 逻辑科学 第一卷 客观逻辑 1812/13
Bd.12 Wissenschaft der Logik. Zweiter Band. Die subjektive Logik 1816 (1981) 逻辑科学 第二卷 主观逻辑 1816
Bd.13 Enzyklopä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im Grundrisse 1817 (2001) 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纲要 1817
Bd.14,1 Naturrecht und Staatswissenschaft im Grundrisse -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2009) 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和国家学纲要
Bd.14,2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Beilagen (2010) 法哲学原理·附录
Bd.14,3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Anhang (2012) 法哲学原理·补遗
Bd.15 Schriften und Entwürfe I 1817-1825 (1990) 著作与手稿Ⅰ 1817—1825
Bd.16 Schriften und Entwürfe II 1826-1831 (2001) 著作与手稿Ⅱ 1826—1831
Bd.17 Vorlesungsmanuskripte I 1816-1831 (1987) 讲座手稿Ⅰ 1816—1831
Bd.18 Vorlesungsmanuskripte II 1816-1831 (1995) 讲座手稿Ⅱ 1816—1831
Bd.19 Enzyklopä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im Grundrisse 1827 (1989) 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纲要 1827
Bd.20 Enzyklopä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im Grundrisse 1830 (1992) 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纲要 1830
Bd.21 Wissenschaft der Logik. Erster Band. Die Lehre vom Sein 1832 (1984) 逻辑科学 第一卷 存在论 1832
Bd.22 Exzerpte und Notizen 1809-1831 (2013) 书摘与笔记 1809—1831

第二部分:讲座

卷次 德文名(括号内为出版日期) 中文名
Bd.23,1 Vorlesungen über die Wissenschaft der Logik I

Nachschriften zu den Kollegien der Jahre 1801/02, 1817, 1823, 1824, 1825 und 1826 (2013)

逻辑科学讲座Ⅰ

1801/2,1817,1823,1824,1825和1826学年的附记

Bd.23,2 Vorlesungen über die Wissenschaft der Logik II

Nachschriften zu den Kollegien der Jahre 1828, 1829 und 1831 (2015)

逻辑科学讲座Ⅱ

1828,1829和1831学年的附记

Bd.23,3 Vorlesungen über die Wissenschaft der Logik III

Sekundäre Überlieferung. Anhang. (2017)

逻辑科学讲座Ⅲ

次要知识·补遗

Bd.24,1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Natur I

Nachschriften zu den Kollegien der Jahre 1819/20, 1821/22 und 1823/24. (2012)

自然哲学讲座Ⅰ

1819/20,1821/22和1823/24学年的附记

Bd.24,2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Natur II

Nachschriften zu den Kollegien der Jahre 1825/26 und 1828. (2014)

自然哲学讲座Ⅱ

1825/26和1828学年的附记

Bd.24,3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Natur III

Sekundäre Überlieferung. (2016)

自然哲学讲座Ⅲ

次要知识

Bd.25,1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s Subjektiven Geistes I

Nachschriften zu den Kollegien der Jahre 1822 und 1825. (2008)

主观精神哲学讲座Ⅰ

1822和1825学年的附记

Bd.25,2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s Subjektiven Geistes II

Nachschriften zu dem Kolleg des Wintersemesters 1827/28 und Zusätze. (2012)

主观精神哲学讲座Ⅱ

1827/28学年的附记和补充

Bd.25,3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s Subjektiven Geistes III

Anhang. (2016)

主观精神哲学讲座Ⅲ

补遗

Bd.26,1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s Rechts I

Nachschriften zu den Kollegien 1817/18, 1818/19 und 1819/20. (2014)

法哲学讲座Ⅰ

1817/18,1818/19和1819/20学年的附记

Bd.26,2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s Rechts II

Nachschriften zu den Kollegien 1821/22 und 1822/23. (2015)

法哲学讲座Ⅱ

1821/22和1822/23学年的附记

Bd.26,3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s Rechts III

Nachschriften zu den Kollegien 1824/25 und 1831 (2015)

法哲学讲座Ⅲ

1824/25和1831学年的附记

Bd.26,4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s Rechts IV

Anhang. (2019)

法哲学讲座Ⅳ

补遗

Bd.27,1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Weltgeschichte I

Nachschriften zu dem Kolleg des Wintersemesters 1822/23. (2015)

世界历史讲座Ⅰ

1822/23冬季学年的附记

Bd.27,2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Weltgeschichte II

Nachschriften zum Kolleg des Wintersemesters 1824/25. (2019)

世界历史讲座Ⅱ

1824/25冬季学年的附记

Bd.27,3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Weltgeschichte III

Nachschriften zum Kolleg des Wintersemesters 1826/27. (2019)

世界历史讲座Ⅲ

1826/27冬季学年的附记

Bd.27,4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Weltgeschichte IV

Nachschriften zum Kolleg des Wintersemesters 1830/31. (2020)

世界历史讲座Ⅳ

1830/31冬季学年的附记

Bd.28,1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Kunst I

Nachschriften zu den Kollegien der Jahre 1820/21 und 1823. (2015)

艺术哲学讲座Ⅰ

1820/21和1823学年的附记

Bd.28,2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Kunst II

Nachschriften zum Kolleg des Jahres 1826. (2018)

艺术哲学讲座Ⅱ

1826学年的附记

Bd.28,3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Kunst III

Nachschriften zum Kolleg des Wintersemesters 1828/29. (2020)

艺术哲学讲座Ⅲ

1828/29冬季学年的附记

Bd.28,4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Kunst IV

Anhang. (2022)

艺术哲学讲座Ⅳ 补遗
Bd.29,1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Religion und Vorlesungen über die Beweise vom Dasein Gottes

Nachschriften zu den Kollegien über Religionsphilosophie der Sommersemester 1821 und 1824. (2017)

宗教哲学讲座和上帝存在证明讲座

1821和1824夏季关于宗教哲学的学年的附记

Bd.30,1 Vorlesungen über di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I

Nachschriften zu den Kollegien der Jahre 1819 und 1820/21. (2017)

哲学史讲座Ⅰ

1819和1820/21学年的附记

Bd.30,2 Vorlesungen über di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II

Nachschriften zu dem Kolleg des Wintersemesters 1823/24 (2020)

哲学史讲座Ⅱ

1823/24冬季学年的附记

Bd.30,3 Vorlesungen über di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III

Nachschriften zu dem Kolleg des Wintersemesters 1825/26 (2022)

哲学史讲座Ⅲ

1825/26冬季学年的附记

Bd.31,1 Die Bibliothek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s I

Abteilungen I-III. (2017)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参考文献Ⅰ

第Ⅰ-Ⅲ部分

Bd.31,2 Die Bibliothek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s II

Abteilungen IV-IX, Anhang. (2017)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参考文献Ⅱ

第Ⅳ-IX部分·补遗

除此之外,编委会也整理出版了由黑格尔学生整理或记录的黑格尔讲座笔记:

卷次 德文名(括号内为出版日期) 中文名
Bd.1 Vorlesungen über Naturrecht und Staatswissenschaft

Heidelberg 1817/18. Mit Nachträgen aus der Vorlesung 1818/19 (1983)

自然法和政治学讲座

海德堡 1817/18 附有讲座 1818/19 的补充资料

Bd.2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Kunst

Berlin 1823 (1998)

艺术哲学讲座

柏林 1823 年

Bd.3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Religion I

Teil 1. Einleitung. Der Begriff der Religion (1983)

宗教哲学讲座 I

第 1 部分简介 宗教的概念。

Bd.4,1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Religion II,1

Teil 2,1. Die bestimmte Religion (1985)

宗教哲学讲座 II,1

第 2.1 部分 特定的宗教

Bd.4,2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Religion II,2

Teil 2,2. Die bestimmte Religion. Anhang (1985)

宗教哲学讲座 II,2

第 2.2 部分 特定的宗教 补遗

Bd.5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Religion III

Teil 3. Die vollendete Religion.

宗教哲学讲座III

第 3 部分 完成了的宗教

Bd.6 Vorlesungen über di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I

Teil 1. Einleit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Orientalische Philosophie (1994)

哲学史讲座Ⅰ

第 1 部分哲学史概论 东方哲学

Bd.7 Vorlesungen über di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II

Teil 2. Griechische Philosophie. I.Thales bis Kyniker (1989)

哲学史讲座II

第 2 部分 希腊哲学I 泰勒斯到犬儒学派

Bd.8 Vorlesungen über di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III

Teil 3. Griechische Philosophie. II. Plato bis Proklos (1996)

哲学史讲座III

第 3 部分 希腊哲学II 柏拉图到普罗克洛

Bd.9 Vorlesungen über di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IV

Teil 4. Philosophie des Mittelalters und der neueren Zeit (1986)

哲学史讲义IV

第 4 部分 中世纪和现代哲学

Bd.10 Vorlesungen über die Logik

Berlin 1831 (2001)

逻辑讲座

柏林 1831 年

Bd.11 Vorlesungen über Logik und Metaphysik

Heidelberg 1817 (1992)

逻辑学和形而上学讲座

海德堡 1817 年

Bd.12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Weltgeschichte

Berlin 1822/23 (1996)

世界历史哲学讲座

柏林 1822/23

Bd.13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s Geistes

Berlin 1827/28 (1994)

精神哲学讲座

柏林 1827/28

Bd.14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s Rechts

Berlin 1819/20 (2000)

法哲学讲座

柏林 1819/20

Bd.15 Vorlesungen über philosophische Enzyklopädie

Nürnberg 1812/13 (2002)

哲学百科全书讲座

纽伦堡 1812/13

Bd.16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Natur

Berlin 1819/20 (2002)

自然哲学讲座

柏林 1819/20

Bd.17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Natur

Berlin 1825/26 (2007)

自然哲学讲座

柏林 1825/26

黑格尔著作中译本出版情况

《黑格尔著作集》

《黑格尔著作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底本为德国苏尔坎普出版社出版的20卷《黑格尔著作集》(理论版)。截至2022年12月,出版情况如下:

卷次 书名 译者 出版日期
第2卷 《耶拿时期著作》 朱更生 2017-10
第3卷 《精神现象学》 先刚 2015-7
第5卷 《逻辑学Ⅰ》 先刚 2019-6
第6卷 《逻辑学Ⅱ》 先刚 2021-9
第7卷 《法哲学原理》 邓安庆 2017-2
第9卷 《自然哲学》 刘哲 2022-1
第10卷 《精神哲学》 杨祖陶 2015-6
第16卷 《宗教哲学讲演录Ⅰ》 燕宏远、张国良 2015-7
第17卷 《宗教哲学讲演录Ⅱ》 燕宏远、张松、郭成 2015-5

《黑格尔全集》

除《黑格尔著作集》外,另有商务印书馆组织出版的《黑格尔全集》,其底本为《黑格尔全集》历史考证版。截至2022年12月,出版情况如下:

卷次 书名 译者 出版日期
第6卷 《耶拿体系草稿Ⅰ》 郭大为、梁志学 2017-4
第10卷 《纽伦堡高级中学教程和讲话》 张东辉、户晓辉 2012-6
第17卷 《讲演手稿Ⅰ(1816-1831)》 梁志学、李理 2012-6
第18卷 《讲演手稿Ⅱ(1816-1831)》 沈真、张东辉 2019-1
第27卷 第Ⅰ分册 《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1823)》 刘立群、沈真、张东辉、姚燕 2014-9

其他单行本

其他黑格尔主要著作单行本的中译本如下表所示:

书名 译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黑格尔早期著作集(上卷) 贺麟 商务印书馆 2003-8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 贺麟 商务印书馆 2016-7
伦理体系 王志宏 人民出版社 2020-6
论自然法 朱学平 商务印书馆 2021-1
耶拿体系1804-1805 杨祖陶 人民出版社 2012-12
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 宋祖良 / 程志民 商务印书馆 1994-6
精神现象学(上卷) 贺麟 / 王玖兴 商务印书馆 1979-6
精神现象学(下卷) 贺麟 / 王玖兴 商务印书馆 1979-4
精神现象学 邓晓芒 人民出版社 2017-12
逻辑学(上卷) 杨一之 商务印书馆 2001-01
逻辑学(下卷) 杨一之 商务印书馆 2001-11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 薛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1817年版) 薛华 商务印书馆 2021-5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1827年版) 薛华 商务印书馆 2021-5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1830年版) 薛华 商务印书馆 2021-5
小逻辑 贺麟 商务印书馆 1997-2
逻辑学 梁志学 人民出版社 2002-12
自然哲学 梁志学 商务印书馆 1980-5
精神哲学 杨祖陶 人民出版社 2006-2
法哲学原理 范扬 / 张企泰 商务印书馆 1961-6
历史哲学 王造时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3
美学 朱光潜 商务印书馆 1997-2
哲学史讲演录 贺麟 / 王太庆 商务印书馆 1959
黑格尔政治著作选 薛华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8
黑格尔通信百封 苗力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2

哲学思想

背景

古希腊文明

青年时期的黑格尔将古希腊文明视为一种理想,认为古希腊文明展示了理性与欲望、宗教与城邦如何能够在现实的社会中达成和谐与统一。在他早期的手稿中,黑格尔推崇古希腊文明展现出的统一性,他也以此为标尺来衡量和评论基督教和近代欧洲文明。作为老师,黑格尔一直强调学习古希腊文明的重要性,并直言古希腊文明是德国的精神“家园”。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高扬人的理性,这一点对黑格尔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青年时期,黑格尔十分喜爱启蒙作家莱辛和卢梭的作品。卢梭的《萨瓦省牧师》(Savoyard Vicar)使黑格尔了解到真有忠于内心才是真正的自由;同时,黑格尔认为像莱辛的《智者纳坦》(Nathan der Weise)这样的作品是理性产生的辉煌成果。

康德是德国启蒙的代表人物,但一开始,对康德的理论哲学黑格尔并没有什么兴趣。黑格尔首先了解到的是康德的实践哲学并十分推崇,但是后来的许多作品和手稿当中,黑格尔都在批判康德的理论。总的来说,康德创立了德国古典哲学或者说德国观念论哲学的传统,这一传统下的费希特也对黑格尔有着影响,而黑格尔本人也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人物。

对于启蒙运动推崇的理性主义,黑格尔也并非全盘接受。早期的黑格尔就曾批评理性“没有本领给予人以道德”。而启蒙运动造成的理性与信仰或道德之间的矛盾,也是黑格尔早期哲学探索时关注的重点问题。

“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运动

德国的浪漫主义运动在很大程度是作为启蒙运动的“反题”出现的。浪漫主义强调体验与直观,以此来追求理性与感性、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科学与诗歌之间的统一。对于“统一”的追求,在黑格尔的哲学中留下了重要的痕迹。

但是晚年,黑格尔对浪漫主义有过激烈的批判。弗·施列格尔是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几乎每部作品都被黑格尔强烈批评过。

神秘主义

一些学者指出,在黑格尔的著作中,有着神秘主义(又称赫尔墨斯主义,Hermeticism)的要素;在《哲学史讲演录》中,黑格尔也曾推崇过德国神秘主义哲学家雅各·波墨,并称他为“德国第一位哲学家”。

青年时期的哲学探索

在黑格尔死后至20世纪初的这段时间内,黑格尔早期的思想一直被人忽视。唯一的例外是罗森克朗茨,他可能看过黑格尔早期的手稿,并留下了一些记载,遗憾的是,其中的一些手稿今天已经散佚。20世纪初,黑格尔研究专家诺尔整理出版了黑格尔的早期手稿。狄尔泰的《青年黑格尔的历史》、卢卡奇的《青年黑格尔——对于辩证法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这两部研究著作也相继出版。这一段被忽视的历史也开始被学者们重视。

青年黑格尔的宗教研究

青年黑格尔手稿中的研究对象多为基督教,但其主题并非神学。“宗教是我们生活里最重要的事务之一”,黑格尔关心宗教问题实则是关心社会和人的问题。诺尔将这些手稿分别命名为《民众宗教和基督教》、《耶稣传》、《基督教的实证性》和《基督教的精神及其命运》,但黑格尔本人并没有留下标题。

《民众宗教和基督教》

在这篇手稿中,黑格尔批判了“客观宗教”,即大宗所信仰的宗教。它们只是单纯地关注神的知识,其中只有理智和记忆发挥作用,代表就是启蒙运动。由于只有理智,干巴巴的理论没法对心灵产生作用。所以,黑格尔倡导“主观宗教”,他认为只有活生生的东西才能起作用并振奋道德。但是,主观宗教停留在私人宗教的水平,它还应该进一步提升为民众宗教(Volksreligion)。黑格尔认为,民众宗教有三条原则:幻想(Phantasie)、心情(Herz)、感性(Sinnlichkeit)不能空无着落;必须和生活相结合;必须和公众的政治相结合。

《耶稣传》

黑格尔笔下的耶稣依靠道德教诲民众和门徒,他让耶稣像康德那样说话:“凡是你愿意人人都遵守的普遍规律,你本人也应该按照那样的通则行事”。同时,他也揭示了耶稣命运的悲剧性。耶稣是一个德行完满的人,但是只有12个门徒追随他。黑格尔并没有找到办法缓解耶稣体现出的紧张关系,如个体和社会、道德与幸福、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矛盾。

《基督教的实证性》

实证性(Positivität)这个术语是18世纪以来流行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国家、宗教等领域那些借助外在力量强迫人民接受的东西。这是启蒙运动以来被批判的内容。黑格尔梳理了基督教的历史,认为宗教的目的在于促进道德,耶稣努力实现这一点,但是耶稣的努力在僧侣集团面前失败了,成为了具有实证性的宗教。黑格尔认为,基督教产生实证性的原因在于它的原始形态就有实证性,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变化使得它逐渐成为实证性的宗教。

“爱”与“生命”

黑格尔在讨论“爱”(Liebe)的残篇中认为,爱是一个能代表最高统一性的概念,爱意味着消除了对立的统一。

但是很快,黑格尔意识到了“爱”的局限性,它还停留在主观性的范畴,在现实面前苍白无力。在1798年的手稿中,黑格尔开始重视“反思”的概念,他认为只有借助反思才能扬弃爱的主观性,重塑客观性。这时的黑格尔认为“生命”(Leben)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统一。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从没有发展的统一性出发,经过教育最后发展为一个完全终结的圆圈。有学者认为,这里体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雏形。

《基督教的精神及其命运》

这篇文章由五篇五篇短文组成,在其中,黑格尔考察了宗教的历史。先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状态。然后是犹太教的历史,亚伯拉罕领导犹太人民斗争,但最终不得不接受了异己的本质并失去了自己的纯洁性,从而开始了分裂和异化的命运。

为了抗争犹太人的命运,耶稣出现了。耶稣认为,人们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道德命令而不是外在的客观命令。但耶稣因为两难而失败:要么认同并承受民族的命运,割断与上帝的联系;要么推开本民族的命运,过没有发展和快乐的生活。

这时,黑格尔对宗教的看法有了改变:宗教不再是一种纯粹的道德,他必须涵盖客观性。“分裂”也是人类生命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一个必然阶段。

《德国唯心主义的最初的体系纲领》

虽然笔记是黑格尔的,但是这篇短文的作者存在争议[b]。尽管如此,这篇短文还是和青年黑格尔的思想相契合的。

短文中,既有对康德的批评,认为康德关于上帝和灵魂不朽的两条假设是不够的;也有对经验自然科学的不满;同时,也有着对国家和一切违背自由的东西的强烈批判;随后,又把美学或诗学解释为哲学体系的最高理念;紧接着,又提出了“理性神话学”的主张,认为哲学要有感染力;最后,表现出对未来和理想的畅想。

政治思想

青年黑格尔对政治也有着关注,留下了三份材料:匿名出版的译文《关于瓦特邦和伯尔尼城先前国法关系的迷信》,一本小册子《维腾堡议会必须由民众选举》,一组文章《德国法制》[c]。前者批判了陈旧的封建专制制度,警告统治者们如果坚持不平等的制度,就会像伯尔尼寡头政治那样宣告失败。后者阐述了改革的必要性,并认为一个正义的社会只能由与特殊利益无关、有理性的人来领导。

在《德国法制》中,黑格尔高呼“德国已不再是个国家”,认为德国事实上陷入了四五分裂中。为此,黑格尔希望改变,并建立起一个高度集中、具有实力的国家,同时也承认公民权利,支持社会自治。

《1800年体系残篇》

手稿中,黑格尔开始摆脱反思的思考模式,提出用“有机体”的观点看待对立与统一,这是18世纪以来德国广泛流行的方法;此外,黑格尔重新表达了反对、哲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反思是实现统一的必要步骤,但也存在着局限。理性或哲学才能克服反思的片面性。宗教是最高的范畴;随后,黑格尔探讨如何克服宗教中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对立。进行祈祷的场所本来是一种完全的客观性,但通过主体的参与也可以回复到主观性中;最后,黑格尔认为要让客观宗教和主观宗教相统一。客观宗教是陌生的,使上帝雄踞于人和自然之上。主观宗教坚持人的独立性,设定自身为纯我。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坚持分裂。

耶拿时期的思想转变

黑格尔来到耶拿之后,开始着手于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他一开始的构思和《哲学科学全书纲要》中的体系有着较大的差别,几经嬗变,黑格尔的体系才逐渐成型。

《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

在这篇文章中,黑格尔首先展开了对当时哲学动态的批评:黑格尔隐晦地批评康德“使科学转变成认识,拒绝了科学要求的生动的部分”;然后是对莱茵霍尔德点名道姓式的批评,莱茵霍尔德把哲学研究看为一种手艺,最终为了找到一种普遍有效的技巧。黑格尔认为这是放弃了对真理的热爱和信仰。黑格尔主张,方法的改进无助于认识真理,关键是对真理本身的正确认识。

黑格尔认为,哲学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统一,这是“绝对的东西”,但在时代的进程中,绝对的现象和绝对本身相隔绝,成为独立的东西。知性建立知识的大厦,但缺乏绝对本身。只有理性才能超越知性设立的对立;同时,黑格尔认为,哲学的需要可以表述为哲学的前提:一个是绝对本身;另一个是意识从总体中走出来,分裂为存在与非存在、概念与存在、有限与无限,而哲学的任务在于把这些前提结合起来。

同时,他认为哲学必须以体系的面貌出现,只有在体系中才能不断克服由知性造成的对立。体系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克服对立达到统一的过程。而理性是哲学的工具,理性是反思与直观的综合。直观的作用在于扬弃反思最后出现的二律背反,但直观必须先验化。

最后,黑格尔对费希特与谢林进行了评价。黑格尔对费希特哲学持否定态度,认为费希特哲学的局限在于自我仍然是经验意识,在自我中仍然有着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并没有达到最高的统一。而黑格尔认为谢林哲学则是对费希特哲学缺乏客观性的克服。

《信仰与知识》

在这篇短文中,黑格尔分析了康德、雅各比和费希特哲学的得与失,并探讨了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康德、雅各比和费希特这三个人都认为信仰优先于知识。黑格尔也一度认为宗教高于哲学。但此时,黑格尔转变了想法,他开始认为哲学高于宗教,知识优于信仰。

《伦理体系》

这份手稿是黑格尔最初构想哲学体系的一部分[d]。标题中的伦理(Sittlichkeit)和伦理学(ethics)并不是一回事。黑格尔的伦理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本性”(Natur),这种本性存在于社会共同体中,规定着社会共同体的结构。

这部手稿在形式上第一次用“正—反—合”的结构来处理实践问题。这意味着,人类在实践领域的各种社会制度不仅有时间上的先后,还有着非常严格的逻辑演进次序。前一个社会建制已经构成了下一个环节诞生的逻辑前提。从内容上,黑格尔将经济哲学、法哲学、道德哲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问题全部归到“伦理”名下,这能帮助黑格尔展示不同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耶拿体系草稿》

黑格尔在耶拿时期留下的手稿被整理为三份,这也对应着他构思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形而上学

在1801—1802年冬季的课程中,黑格尔设想如下:绝对首先在理念中筹划自身,然后在自然中使自己现实化,随后又作为精神扼要概述自身,最后通过认识自己返回自身。按照这个过程,首先是哲学的简要理念被认识,从这个简单理念中推演出哲学的入门,然后是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作为实在性的科学,最后认识返回到宗教哲学和艺术哲学的纯粹理念之中。此时,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由四个部分构成:逻辑学是哲学体系的入门,然后是自然哲学,再次是精神哲学,最后是作为真正哲学的形而上学。

黑格尔把导论和入门的任务交给了逻辑。他对逻辑的定义为关于有限物的认识,它局限在有限性的思维范围内,而形而上学才是对绝对或无限物的认识。逻辑通过展示和扬弃有限性的知识而使哲学达到真正关于绝对的知识。

1803年—1804年间,黑格尔仍然在学校的课程中坚持上述的说法:思辨哲学的体系包括逻辑和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和灵魂理论。前两者从思维的规定性,后两者从现实性来展示绝对的同一性。

第二阶段:逻辑与形而上学的交叉

1804—1805年间,黑格尔构想的体系仍然保持上述四个部分。此时,黑格尔对逻辑和形而上学的区分仍带有传统哲学的痕迹:逻辑仍然处理知性范围内的思维规定性,最后一个阶段是“认识”(Erkennen),有着主观的色彩;而形而上学只和客观性有关。但是,黑格尔有时又会打破逻辑和形而上学的界限。逻辑有强烈的过渡性,它一方面通过扬弃知识的规定性成为形而上学的导言,另一方面又因为处理了无限性等思辨的简单关系而成为形而上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阶段:逻辑与形而上学合一

1805—1806年,黑格尔的体系构思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消除了逻辑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区别,使两者同一起来。逻辑被筹划为思辨哲学本身,是整个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分。

体系确定下来之后,黑格尔想写一本导论性质的教科书,似乎不经历一个预备过程直接进入哲学的思维显得突兀。这一方面的犹豫阻碍了黑格尔在逻辑学上继续工作。

自然哲学方面,黑格尔不断吸取当时自然科学的新发现而修正他的自然哲学体系。黑格尔最初把天体力学和普通力学区分开,让力学、化学和物理学在“地球的体系”之下混在一起,1806年前后才把天体力学和普通力学合并,形成力学、化学、有机学三部分,这与《哲学科学全书纲要》中的结构十分接近。

这一时期,黑格尔也将自然和精神逐渐区分开。早期黑格尔理解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包括人的生存环境等内容。有了自然哲学之后,黑格尔把精神也包括在自然中,自然是自然的自然(natürliche Natur),精神是伦理的自然(sittliche Natur)。1806年前后,黑格尔才明确将伦理的自然称为“精神”。

《精神现象学》

成书过程

最迟自1803年开始,黑格尔对于自己的哲学体系已经胸有成竹,并着手开始写作。他的“耶拿体系”构想已经完全具备了未来“哲学科学全书体系”的框架和基础。但他并没有急于发表他的体系,他认为,在把整个哲学体系呈现出来之前,应该有一个类似于哲学导论的“预先训练”(Propädeutik),以便先将那些朴素或者已经紊乱的思维带上正确的道路。

1802年左右,黑格尔认为逻辑学是哲学的导论。1804年左右,黑格尔开始关注“意识自身经验”,并逐渐将哲学导论的任务转交到“意识经验的科学”。黑格尔从1804年开始写作《精神现象学》,直到1806年初基本完成。黑格尔最初交付给出版社时,书稿中还没有现在的“序言”部分。1807年初,黑格尔赶在排印和装订之前补写了一篇“序言”。4月,《精神现象学》正式出版。

1807年10月,黑格尔为本书亲自撰写广告,把《精神现象学》称为他“哲学体系”的“第一卷”,并宣称:“第二卷将会包含着作为思辨哲学的逻辑学的体系,以及哲学的余下两个部分,即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

本书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定位

主流意见认为,在1817年《哲学科学全书纲要》出版后,黑格尔就放弃了将《精神现象学》列为体系的第一部分,证据在于1831年黑格尔修订此书时干脆删除了原先所印的“科学体系的第一部分”的字样。另一些学者认为,《精神现象学》始终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分”,黑格尔本人明确反对将认识真理的过程与真理本身视为相互对立的两端。

内容

主旨

黑格尔认为,“我们如何认识到对象本身”这样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假定,“认识者”和“被认识者”是根本不同的东西,然后通过感觉或思维的中介才联系在一起。无论是主张对象决定主体的经验主义还是主体决定对象的先验观念论,都是从二元性出发。黑格尔认为,无论多么千差万别的、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他者”(与主体相对的认识对象),都是主体或者说精神本身,都是精神的各种变形和规定性。精神在这些无穷的差别和对立中,且正是通过这些差别和对立,认识到它自己。《精神现象学》表达的是精神的自我认识。同时,精神是自由的,精神总能扬弃外在而回到自身,化“他者”为自我,达到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

序言

黑格尔在序言中表达了一些重要思想:(1)实体即主体。实体是辨证运动的主体,它的特征在于能动性:它自己设定自身,并在克服矛盾的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完善自身。(2)绝对者是一个包含了过程的结果,中介(Vermittelung)是绝对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积极环节。(3)绝对即精神。认识从直接确定性开始,把客观事物理解为与自己的对立,经过科学的工作它明白了他物是自身建立的,从而达到了与他物的统一。

导言

在导言中,黑格尔认为,通向科学之路本身就是科学,认识论和本体论是同一的。因为,认识活动不是借以认识真理的一种消极媒介或工具,而且,真理必须在意识经验的发展历程中展开自身。

意识
感性确定性

第1章“感性确定性”从认识的发生开始讨论。认识总是从一个当下确定的东西开始,表面上看起来这种认识丰富具体,但实则它提供的认识仅仅是意识到有事情存在着,所以这种认识是最抽象和贫乏的。并且,“这东西”(“这一个”)仅仅存在于感性之中,不可言说,一旦被表达出来,”这一个“这样的个别东西就转变为了普遍者。

知觉

知觉将对象把握为一个共相。例如,知觉将盐把握为白的、咸的、立方的等普遍的性质。但是这些性质之间彼此并不相关,知觉把握事物的方式仍然是静止的。

力与知性

在这个阶段,意识追求的是一种无条件的共相,那种在整个现象领域具有普遍性的知性规律。例如牛顿的力学,一方面,力是抽象的,它如果不表现出来它既不是磁力也不是摩擦力,而是力本身;但另一方面,力不得不在具体的场景中表现自身,一种既不是磁力也不是电力、重力的力无法被设想。

自我意识

知性发展到极点,它就会意识到一个能揭示事物本质的东西自己也就必然存在,这就是自我的存在,意识因此从外物返回到自身,进入到自我意识领域。作为人的存在的基础的不是意识,而是欲望。

欲望指向另一个人时,才是人的欲望。人的欲望首先是被人承认的欲望。为了得到他人的承认,我首先必须承认他人是与我一样独立的自我。只有在相互承认对方为的自我和对象性的条件下,人的欲望才能得到满足。

主奴辩证法(Herrscharft-Knechschaft)

每一个人都欲求获得他人的承认。这种要求得到普遍承认的欲望是不可能同时满足的,当欲望的冲突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就引起了生死斗争,斗争的结局就是主奴关系的出现。

这样一来,自我意识中出现了两个相反的环节:一个是独立的意识,它的本质是自在存在,这就是主人;另一个表现为依赖的意识,它的本质是为了对方而生活或为对方而存在,这就是奴隶。

但同时,主人的自我意识是靠奴隶实现的,只有在被他人承认的情况下,主人才能意识到他是主人。再者,主人不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劳动,他通过奴隶的劳动而得到享受。主人意识的实现要靠奴隶,在此意义上,主人就是奴隶。

奴隶因为惧怕失去自然的生命而成为奴隶,他就是依赖和惧怕自然的人。他通过劳动来克服对自然的依赖和惧怕。奴隶在劳动产品上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他们通过劳动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从而成为了主人。

自由意识

主奴辩证法的结局是主奴关系的解体:主人不再是主人,奴隶不再是奴隶。但这只发生在意识之中,现实中的奴役仍然存在。

斯多亚派是奴隶的第一个意识形态。斯多亚相信,只要意识到自由,实际上就是自由;重要的是自由的观念,存在的现实并不重要。但是观念不等同于现实,意识到两者差异的人以否定现实存在的方式来维护自由意识,这就是怀疑主义的意识形态。

最后,奴隶最终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不可克服,一切存在都有矛盾,因此出现了第三个形态——不幸意识(unglückliches Bewusstsein,又译为苦恼意识)。不幸意识是分裂的意识,为了脱离分裂的烦恼,人们设想了更高的理想——彼岸世界。奴隶的意识就过渡到了基督教的意识。

理性

理性试图综合意识阶段所达到的对外部世界的确信与自我意识阶段所达到的对于意识自身的确信。这个阶段,精神尝试着积极进入外部世界,在对于世界的认识与改造中确信自身。

观察的理性

观察的理性即实验科学的知识。黑格尔以此考察了对自然的观察、对自我意识与外界事物关系的观察以及对自我意识自身的观察。第一类观察包括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第二类观察包括逻辑学和心理学。当理性完成了对自我意识的观察,它就要由行动来实现自我意识,由此过渡到伦理道德领域。

道德的理性

道德理性大致相当于快乐主义、幸福主义等以个人情感为道德基础的伦理观。黑格尔把情感主义作为理性从内到外、从个别到普遍的活动,与观察的理性构成了矛盾。

自律的理性

自由的理性把普遍规律引入道德领域。自律的理性是理性发展到最后的结果,意识和实际、自为和自在、个别与普遍、具体与抽象达到了统一。

精神

理性在意识到它自身即是它的世界、它的世界即是它自身时,理性就成了精神。精神被黑格尔分为了三个阶段:伦理、教化和道德。伦理大致相当于古代社会。教化阶段指中世纪和近代社会的精神。最后,道德阶段指拿破仑时期和德国古典哲学。

宗教和绝对知识

经过一系列发展之后,精神最后达到了主客观统一的绝对知识。绝对知识是纯概念的知识。宗教就是一种绝对知识。

黑格尔把宗教分为三个阶段:自然宗教、艺术宗教和天启宗教。自然宗教以自然物为崇拜对象,是史前社会和古埃及的宗教。自然宗教后期把崇拜对象固定在建筑物上,过渡到艺术宗教。艺术宗教以艺术作品创造的形象为崇拜对象,是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宗教。当艺术作品创造的完满的神获得了存在的现实性,这样的神就是天启宗教崇拜的对象。天启宗教崇拜的神是人身化的唯一的神,即耶稣基督,天启宗教就是基督教。

黑格尔认为,绝对知识是在精神形态中认识着它自己的精神,换言之,是精神对精神自身的概念式的知识。他强调,绝对知识是科学而不是宗教,绝对知识与宗教的差别在于它通过概念把握绝对精神。而概念是哪些,它们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这就要通过逻辑学来得到回答了。

影响

黑格尔去世之后,他的学生认为《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不成熟时期的作品,将其视为弃儿。而它受到重视,与马克思有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称它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并认为新的批判哲学应以此为出发点。

当代学者们对《精神现象学》的重视一定程度上是受到科耶夫的影响。科耶夫从人类学和历史哲学的角度解读黑格尔,他认为“自我意识”这一章是重要的章节,并且,随着“承认”概念的发现,黑格尔就具有了他的全部哲学的核心概念。科耶夫对法国诸多思想家有着直接影响。而科耶夫对于“主奴辩证法”、“承认”的解读,对萨特、梅洛-庞蒂、巴塔耶等人产生了影响。除此之外,在当代德国哲学当中,哈贝马斯、霍耐特等人也对“承认”概念有着自己的解读。

逻辑学

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当代理解

当代学界对于逻辑学的关注远不如对《精神现象学》那样热烈。最大的原因在于,黑格尔的逻辑仍然沿用亚里士多德式的路径,而当代的分析哲学从罗素之后已经在讨论形式逻辑、数理逻辑了,这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相同之处。一些学者认为,黑格尔的逻辑学只有哲学史的意义,更值得讨论的是黑格尔在政治、法和国家问题上的洞见。

一些学者仍然致力于讨论黑格尔的逻辑学,并有这些解读的方式:一些提倡将逻辑学解读为第一序列的本体论理论或者理解为一种范畴理论,用来表现思维和存在的结构。无论如何解读,这都与传统意义上的逻辑学相去甚远。

哲学的基本性质

在《哲学科学全书纲要》的前18节(即《小逻辑》部分),黑格尔概述了哲学的基本性质:(1)哲学用概念把握对象。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思维成为认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式认识。这是哲学与艺术靠直观、宗教靠表象把握对象的不同之处。(2)哲学是理性与现实的统一。“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那些飘忽即逝、只有偶然性的东西虽然存在着,但只是现象,而不是现实性。现实性体现了理性,而具有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成为现实。(3)哲学应是一个科学的体系。黑格尔从最基础的概念开始,把它们当作绝对理念的必然性环节,详尽分析它们的真理性,然后再指出它们的局限性,说明它们还是局部的真理,从而进入到下一个更高的概念,直到“绝对理念”。(4)哲学的开端。哲学的起点是一个直接的观点,而且这个观点要在过程中得到证明,最后成为结论。

逻辑学的内容

逻辑学对纯概念或范畴作了系统的考察,有着严密的形式,并分为三个大环节: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

存在论

存在论由直接性的概念组成,概念之间是一个向另一个过渡的推演关系。

存在论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为质,质的第一个范畴为有(Sein):纯有:最普遍、最简单、最直接、最抽象的概念,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由此过渡到——无(Nicht),变易:从有到无的关系是变易,结果产生某种具有规定性的东西——定在(Dasein);第二个范畴定在分为:某物:最一般的规定性,要知道具体的规定性,就要加以限定;限定:有限:把事物限定在若干范围内,事物与自身等同,是自在的存在,它的反面是为它的存在。它物:自在的存在所指向、依赖的对象,形成连续不断的系列,便过渡到——虚假的无限:一个它物指向另一个它物,没有止境,其反面是——真实的无限:能够在无限多的可能性中实现自身的存在,能够把它物吸收到自身,由此过渡到不断丰富自身的存在——自为的存在:一:具体的这一个,同时又是——多:形态的多样性,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排斥和吸引:一中有多为排斥,多中有一为吸引。一与多的关系表现为数量关系,由此过渡到——第二环节,量。

第二个环节,量,分为纯量:量的一般规定性,包括——纯量:时空的量的性质;连续性和间断性;界线:纯量的规定性的范围,相当于函数的值域。限量:具体的数量,包括——限量:被量化了的形状或大小;整体性和单元性:被规定了的连续性和间断性;数目:值域里的一个定值。程度:限量的规定性:程度、无限递进:用量的无限增加来表示无限性,但这只是虚假的无限、比例:限量的相对性。

第三个环节,度:作为质和量的合题,质在量上的规定性。分为特殊的量:每一种性质都有一个特殊的量作为它的度。但是,超过了这个量,性质并不随之改变,这就过渡到了——无度:例如,水的温度超过100度仍然在沸腾,这似乎是假的无限,度的无限:真实的无限,量增加或减少到一定的程度会引起度与度的转化,从一性质转化为另一性质,这是事物的本质所在。

本质论

本质论由反思性的概念组成。反思的概念总是一对一对出现的,对子的一方反映另一方并相互否定,结果双方被扬弃。扬弃是概念的一些因素被吸收和保留在更高级的概念志宏,而又被后者抛弃。

第一环节,作为实存根据的本质。反思的范畴或原则:矛盾对立面统一的原则,分为,同一:实存的东西与自身同一、差异:实存的不同方面(包括杂多:差异的简单并列、同与异:杂多诸方面的比较、矛盾:差异的对立。矛盾使杂多处于相互否定的运动)根据:矛盾的否定原则同时也是肯定的原则,它是实存的充足理由。一切事物本身都是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实存的一切;实存:当下的、直接的东西获得了根据,变为实存;事物:独立的、不依赖于它物的实存,包括——属性:一事物所特有的性质、质料:依附于事物,但自身又有某种独立性的特质、质料与形式:分别是载体与附着于其上的性质。

第二个环节,现象:表现为实存的本质。本质与现象是不分离的。分为,现象界:外在事物的总和;内容和形式:分别为一现象的内在和外在规定性;关系:一现象的组成部分以及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包括——部分与整体、力和力的表现、内和外。

第三个环节,现实:本质和现象的统一,包括——实体和偶性:自身存在的现实和依附着的现实性、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

概念论

概念是存在与本质的合题。概念是思辨着的存在。从没有任何规定性的纯有开始,到汇集了全部真理的绝对理念为止,黑格尔画了一个大圆圈。起点和终点是重合的,因为两者都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它在辨证运动中完成了自身,实现了自身。

第一个阶段,主观概念:逻辑思辨使用的概念。分为:概念:逻辑的基本要素、判断:概念的普遍性与个别性之间的辩证运动、推理:判断通过概念的联结。

第二个阶段,客观概念:作为外界客体的概念。分为:机械性:客体被认为是外在地并列在一起、化学性:客体通过内部的化合力、分解力而结合。这是对外在直接性的否定、目的性:客体因为合目的性而组成有机整体;

第三个阶段:理念:主观概念和客观概念的统一。分为,生命:理念的外向活动,摄取外在客体,使之成为自身的组成部分、认识:理念的内向活动、绝对理念:理论和实践、真和善的结合。

自然哲学

精神达到了绝对理念,标志着它穷尽了自身的所有范畴。精神只有在纯范畴的领域外,才能继续发展。黑格尔认为,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异化或外化,指的是精神背弃自身,转变为异己的东西。但在外化的过程中,精神意识到自然也是精神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便回归自身。

自然界是一个活生生的系统,按照正反合的形式,经历了由低到高的辨证发展。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分机械论、物理论和有机论三部分,分别与逻辑学的“客观逻辑”的三个环节——机械性、化学性和目的性相对应。

黑格尔的许多论断与当时和以后的科学理论背道而驰,这也为黑格尔招致了诸多批评。

机械论

第一个环节,绝对外在性:表面没有联系的外在系统。分为,空间:直接的、无差别的、外在的连续性、时间:连续不断地否定自身的连续性、物质:空间和时间中的统一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因此过渡到——有限机械论。

第二个环节,有限机械论: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时空中的物质在力的推动下做机械运动。这些力是惯性、冲力和自由落体的力。

第三个环节,绝对机械论:即天体力学。包括万有引力、太阳系以及吸力与斥力、向心力与离心力的统一。

物理论

第一个环节,普遍个别性物理论:以个体为对象,个体之间的差别是无关紧要的。包括,天体论:天体是自由的物体、元素论:元素是物体的个别要素、气象论:元素的运动过程是气象。

第二个环节,特殊个别性物理论:注意到个体间的差异,研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比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内聚力: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协和关系、声音:物体内的振动、热:与内聚力相反的散耗力。

第三个环节,整体个别性物理论:个体间的差别被视为整体的对立面而被统一,包括,磁:相斥的两极的统一、颜色和电:分别是光明与黑暗、阴极与阳极的统一、化学过程:磁和电的统一。

有机论

个体超越了内在的差别,达到了自身的统一性,成为了有机体。有机体是生命的形态。

地质有机体:生命的普遍映像。地壳的地质层是生命自我异化而留下的尸骸,地质形成过程是化学过程,地球的生命来自火气、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

植物有机体:生命的特殊形式,能够在它物的联系中保持自身存在的生命。

动物有机体:个别性的生命,能够把它物吸收于自身,把自身的各部分都统一于身体整体。

动物仍然是个体化的生命,当生命继续在动物中发展,扬弃了生命的个体,生命就发展为精神。至此,绝对观念扬弃了外在的形式,返回到自身。

精神哲学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也分为三个部分: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主观精神大致和今天的心灵哲学的内容相似,讨论意识、自我意识和心理学等问题。客观精神则涵盖了法、道德和国家等问题。绝对精神则涉及到了艺术、宗教和哲学的问题。有学者认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是对人的问题的哲学考察。

主观精神

主观精神包括人类学、现象学和心理学三部分,讨论人作为个体从自然界脱离出来,从具有灵魂到产生意识,进而形成感性与理性认识能力,最终进行实践活动,从而产生自由意识的发展过程,涉及到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主观精神的诸多章节和《精神现象学》相类似,例如对于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的讨论,这些已经在《精神现象学》中得到了相应的论述。所以人们对于主观精神的部分不太重视。

客观精神

客观精神是自由意志的现实化,黑格尔将其分为三个阶段:A. 自己首先直接地,因而是作为单独的意志,即个人而存在;给予个人以自由的定在,就是财产私有制。作为私有制的法就是形式的、抽象的法。B.在自身中进行反思,从而在自身中获得自己的定在,并由此同时被规定为特殊的意志,这是主观意志,即道德性。C.实体性的意志作为符合它的概念的现实性存在于主体与必然性的总体性之中,这就是伦理性,存在于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之中。客观精神的内容在《法哲学原理》中有着详细的论述。

法这一节离开具体实施的法,从标准的理想状态抽象地讨论私法和刑法。黑格尔认为,意志都是单一的,它在外在事物中寻求自己的特殊性与满足,它要占有,这就产生了“私有制”,从而出现了个人与自己的所有物、与他人的关系,物成为个人与他人关系的连接点。为了处理主体间的关系,就需要双方签订契约,使双方的意志形成一致,一方交出所有权,另一方接受所有权。但是契约中也包含着偶然性的意志,这是不合法的,因此出现法与非法的关系。代表非法的特殊意志会进行犯罪,为了要人们守法,有时需要惩罚。

道德性

道德性没有谈论伦理学中的善恶标准和义务问题,而是涉及到人的意志、动机和行为的理论。

伦理

黑格尔在伦理性当中表述了他的社会学和国家理论,相当于是他的政治哲学。

伦理的实体首先是从家庭开始。家庭是最初的、直接性的伦理实体,是以爱为纽带的自然形式的伦理关系。它包括:由于意识到自我与他人相统一而形成的一种伦理契约的家庭、支撑家庭关系的物质基础的家庭所有物,子女承认之后脱离家庭而形成的家庭分化。由家庭分化出来的独立个体的共同体便是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是许多个人及其独立的极端和特殊利益的集合。它首先是一个满足个人需要的系统,因为个人需要的满足取决于社会的总体联系,人通过劳动制造产品进行交换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产生了劳动的分工。而按照社会分工、劳动和产品分配的关系,会形成农业、工商和管理三个等级。为了平衡各等级利益的冲突,就需要一些通行有效的准备,就形成了司法。法则则是被设定和认可的东西,目的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它是一种人人必须遵守的形式普遍性,不涉及道德和伦理意志。为了满足需要,就有警察来保护这种外在的普遍性,还有同业公会,这是市民作为个人为了自己的特殊利益而建立的组织。但是,同业行会只能维护某一个具体行业的共同福利,而警察只能从外部维护社民社会的利益,市民社会本身还需要一个更真实的基础来使自己获得根据,这就是对市民社会的扬弃,即国家。

国家是伦理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整个客观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同时,黑格尔也认为,“国家是现实的一种形式,个人在它当中拥有并且享有他的自由。”,国家是自由的最后实现。黑格尔对于国家的一些观点也让他得到了“普鲁士官方哲学家”的名号和批评。黑格尔把国家的存在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它的内在形态作为自己与自己相关的发展,即内在的国家法或者说宪法;然后国家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处在于其他特殊特提的关系中,即外在的国家法或者说国际法;最后,国家作为特殊的精神,只是精神的普遍性理念在其现实中发展的一个环节,即世界历史。

在实际的国家政治中,黑格尔赞成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它是一个由王权、行政权和立法权三部分组成的政治体系。王权的任务是做最后的决断,对外代表国家,对内有赦免罪犯的权力。行政权包括审判权和警察权,行政人员不取决于出身,而是取决于他的知识水平和才能。立法权或议会应由三方代表组成,即贵族、官方和民众。

在国家的对外关系上,黑格尔认为战争使一个国家的独立性受到威胁,但也促进各民族开始相互承认。

世界历史

黑格尔将世界历史的进程按照精神演进的逻辑次序,而不是具体历史阶段的发生次序,分为四大部分:东方王国、希腊王国、罗马王国与日耳曼王国。

东方王国主要涉及到中国、印度和波斯这三大文明。黑格尔认为,这三大文明都是从家长制的自然整体中生长出来的某种未经内部分裂的、朴素的实体性存在。具体而言,中国代表某种抽象的统一,印度代表某种杂乱与分裂,而波斯代表统摄着多民族之杂多性的某种更为丰富的统一性。

希腊文明则是世界文明的青年期。这一时期,道德原则被烙上个人的印记,同时,个体的自由还是被保持在某种理想的状态,而未经过自觉的反思的加工。

罗马王国作为希腊王国的取代者被视为人类历史上的壮年时代。在这个阶段,伦理被无限地分裂为私人的自我意识与抽象的普遍性这两个极端。

日耳曼王国作为罗马王国的取代者被视为人类的老年期。精神的老年时代是完满的成熟和力量。

绝对精神

黑格尔对于绝对精神有这样的定义:“绝对精神既是永恒地在自身内存在的同一性,又是不断地返回着的和已经返回自身的同一性。”除此之外,绝对精神分为三个环节:艺术、宗教和哲学。

艺术

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要显现自己,首先就得通过感性形象这一媒介。能够承担这一重任的感性存在者就是艺术品。黑格尔的艺术哲学分为三大板块:

一是对艺术美的理念的阐发。他对于艺术美的论点是:作为艺术品内容的理念决定了艺术品所采取的形式;只有用合适的形式去表达理念,艺术美才能得到完美的展现。

二是对艺术美的各个特殊类型的阐发。其中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象征型艺术,这种艺术从艺术材料出发去表现理念,却又反过来受制于材料自身的有限性。例证便是东方古代艺术。第二类是古典型艺术,这种艺术以较为完美的形式完成了象征型艺术所无力完成的材质与理念的统一。古希腊的雕塑既是例证。第三类是浪漫型艺术,这种艺术直接展现内心澎湃的感情生活。基督教艺术便是例证。

三是对具体艺术部分的逐个分析。黑格尔将艺术部门分为三类: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浪漫艺术。建筑艺术用固体物质为手段,经历了东方象征式、希腊古典式和基督教浪漫式三个由低到高的阶段。雕塑艺术用形体为手段,栩栩如生地表现人物表情和性格。浪漫艺术部分又包括三个部分:绘画、音乐和诗,而诗又分为三个部分:史诗、抒情诗和戏剧诗。

黑格尔对于艺术的讨论终结于诗。诗采用的物质材料最少,那么它在所有艺术形式也就更适合表达无限的、不受感性世界拘束的自由理念。但诗歌无法摆脱外部物理而表现,因此它对于理念的表达能力依然是受限制的。要更全面地抵到绝对精神,就要扬弃艺术走向宗教。

宗教

黑格尔将宗教视为以“表象”为中介对理念的显现,并且,他将宗教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然宗教,对应艺术中的象征型艺术。这种宗教是以较为低等的对象为崇拜对象,包括:直接性宗教,如原始武术。崇拜抽象实体的实体宗教,如崇拜抽象的天的中国宗教、崇拜无形式的一的印度教与崇拜绝对的无的佛教。过渡性宗教,崇拜二元对立的普遍实体,如拜火教、叙利亚宗教和埃及宗教等。

第二阶段是精神个体性宗教,对应艺术中的古典型艺术。这种宗教以精神个体为崇拜对象,其中包括崇拜唯一人格神耶和华的犹太教、崇拜美的对象的希腊宗教和崇拜有实用价值的神灵的罗马宗教。

第三阶段是基督教或绝对宗教,对应艺术中的浪漫型艺术。基督教直接以肉身化的、绝对的上帝(即耶稣基督)为崇拜对象。在这一阶段,三位一体的上帝达到了绝对就是的普遍性、特殊性和个别性的统一。

哲学

黑格尔将哲学理解为对艺术和宗教的双重扬弃,因为在艺术和宗教中,绝对精神通过感性与表象的方式来显示自己,而在哲学中,精神到达了最彻底的自由,即精神能够在哲学中成为自我反思着的精神。

重要概念

辩证法

辩证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黑格尔认为,辩证法的创始人是爱利亚学派的芝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也被认为是辩证法的先驱。而费希特关于命题的“正——反——合”三步骤也被认为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有直接影响。

一般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涉及到三个步骤:第一步,一个或多个概念或范畴被定义,同其他概念或命题有着明显的区分。这是知性的阶段;第二步,当我们反思范畴,一个或多个矛盾从中呈现,这是辨证理性或者否定的理性的阶段;第三步,辩证法的结果是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范畴从涉及之前范畴的矛盾中呈现,并能解决之前的矛盾。黑格尔暗示,新的范畴是“对立面的统一”。

黑格尔在其《逻辑学》当中使用了这一方法,例如他对“有”、“无”、“变易”这些范畴的讨论;辩证法在贯彻于他的哲学体系中,例如在其法哲学当中,黑格尔对于“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讨论也体现了其辩证法的思维。

扬弃

扬弃,aufheben,在德语中有三种涵义:举起、取消、保存。黑格尔对扬弃的使用含有“取消”和“保存”的意思,“扬弃是否定并且同时又是保存”。黑格尔认为,保存某物就涉及到将其从其直接性中移除,使其暴漏于外在的影响下,所以这一词汇只是看上去有着似乎自相矛盾的含义。

影响

Am Kupfergraben 5號屋(德國·柏林)前的黑格爾紀念碑

黑格尔学派

黑格尔死后,他的影响力便开始衰减,而他的追随者也开始分裂。大卫·施特劳斯(David Strauss,1808-1874)将黑格尔的追随者,也就是所谓“黑格尔学派”分为“左”、“中”、“右”三个派别。他的划分方法主要是基于宗教立场:右派将黑格尔哲学理解为基督教的捍卫者,中派则是将宗教信条同黑格尔哲学相协调,左派则在宗教问题上尤为激进、对宗教问题也多持强烈的批判态度。也有学者会将黑格尔学派划分为老年黑格尔学派和青年黑格尔学派,或者将根据这些人物的政治立场对他们进行划分。总的来说,老年黑格尔学派多是黑格尔的学生和弟子,以传播和发展黑格尔哲学为己任,而青年黑格尔学派则更注重批判黑格尔哲学。

老年黑格尔学派

老年黑格尔学派主要由黑格尔亲密弟子组成。他们推崇黑格尔的逻辑学和辩证法,认识这是使黑格尔哲学成为科学的基本保障。

米希勒

米西勒(K.L.Michelet)和黑格尔关系密切,曾是黑格尔子女的家庭教师。黑格尔死后,他创办柏林“哲学协会”,并担任该协会刊物的主编,致力于传播黑格尔哲学。谢林来柏林大学任教后,他坚决捍卫黑格尔哲学,反对谢林的非理性思想。晚年,他试图从实证主义和科学的角度,重新阐释黑格尔哲学。

甘斯

甘斯(E.Gans)是犹太人,在法哲学领域有一些建树,曾经出版著作以法学史上的问题为例,具体解释黑格尔法哲学的基本原理,并批判萨维尼的“历史法学派”,认为他们的历史主义立场还不够彻底,没有展示全部的世界历史。黑格尔曾经让甘斯代他讲授法哲学,但因为甘斯在课堂上宣扬共和思想,被当局命令重新改由黑格尔授课。黑格尔死后,甘斯编辑出版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讲演录》。

据考证,马克思听过两次甘斯的讲座课。虽然没有证据表示两人之间有亲密关系,但是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以及“哲学的现实化”可以在甘斯那里找到痕迹。

罗森克朗茨

罗森克朗茨(Rosenkranz)不是黑格尔的学生,而是通过朋友关系进入到黑格尔学生的小圈子中。黑格尔去世之后,罗森克朗茨积极参与了“友人版”黑格尔全集的编纂工作,编委会将撰写黑格尔生平的工作交给他,因此他得以看到黑格尔大量手稿。他也是第一本黑格尔传记的作者,记录了不少资料。但遗憾的是,罗森克朗茨当时能得以查阅的手稿,如今大部分都散佚了。

埃德曼

埃德曼(J.E.Erdmann)的主要工作领域在哲学史,他和他的学生费舍尔在哲学史这个领域都留下一些有影响的著作,助推了书写哲学史的风气。

青年黑格尔学派

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成员大多是黑格尔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他们最初被黑格尔哲学所吸引,继而希望从中得出反教会、宣传民主革命的结论。青年黑格尔学派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组织或者学派,随着时局的动荡以及个人思想的变化,这一学派也迅速分化。费尔巴哈有一段时间也属于该学派。马克思也曾经积极参与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各项活动,但最后还是分道扬镳。

大卫·施特劳斯

施特劳斯是黑格尔的同乡,曾拜访过黑格尔,但只听了两节课黑格尔就去世了。1840年,施特劳斯出版了《耶稣传》,在这本书中,他考察了福音书的内容,逐一指出其中的矛盾之处,并对基督教的产生以及耶稣的生平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他认为,福音书前后矛盾,耶稣是根据神话虚构的人物。这一激进的立场让当局剥夺了他的教职。

布鲁诺·鲍威尔

鲍威尔(B.Bauer)1828年就开始在柏林大学读神学和哲学,他听了黑格尔宗教哲学和美学的课。黑格尔曾经给他指定了论文题目,他的论文和结论都受到了黑格尔的夸奖。黑格尔去世之后,鲍威尔参与了《美学讲演录》的编辑工作。

鲍威尔一开始反对施特劳斯对于神学的批评,后来他转变了立场,认为福音书只是艺术作品,纯粹是作者的个人创作,耶稣是人的自我意识异化后虚构的产物。因为对于宗教的批判立场,他被当局剥夺了教职。

鲍威尔对于人的自我意识有着自己的理论。黑格尔认为,劳动的本质是人树立自己的对象,并通过对象认识自身,所以人是自身劳动的结果。鲍威尔高度评价了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因为它使人作为自己的造物主,这就产生了人的解放的理论。但是鲍威尔认为,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还只是绝对精神-世界精神的一个环节,还有赖于一个更高级的东西。鲍威尔认为,必须放弃世界精神这一概念。

卢格

卢格(Ruger)是青年黑格尔学派中的积极活动分子,曾经和马克思一起在巴黎创办了《德法年鉴》,宣传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政治主张。

卢格认为,是黑格尔让自由原则成为时代的意识,黑格尔哲学的真正内容是人道主义及其批判方法。

施蒂纳

麦克斯·施蒂纳(Max Stirner)1826年进入柏林大学哲学系学习,听过黑格尔讲授哲学史、宗教哲学和精神哲学。施蒂纳早期同鲍威尔等人一样,认为黑格尔主义的实质是无神论,黑格尔左派是黑格尔的真正继承者。随后,施蒂纳出版发表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在这本书中,施蒂纳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展开了批判,认为他们所谓“人的本质”、“普遍的自我意识”是对个体的自我意识的压制,他宣扬一种彻底的、个体的自我意识,认为“我自己就是一切”。他的立场曾遭到马克思的批判。

赫斯

摩西·赫斯(Moses Hess)曾经同马克思关系十分密切,有学者认为,赫斯提出的“交往异化”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劳动异化”讨论的直接来源。而“异化”这一词汇在黑格尔的作品也有着诸多使用。

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1824年来到柏林,在1824-1826年间,他参加了除美学外黑格尔的所有课程,他同黑格尔也有私人交往。费尔巴哈虽然是黑格尔的学生,但很早就表示了对黑格尔体系的怀疑。在他1841年出版的《基督教的本质》中,费尔巴哈更是提出了“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其无神论和唯物主义倾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费尔巴哈反对一切思辨和概念游戏,反对依据任何假定的前提进行推论,主张完全诉诸感性、自然和直观。

马克思

马克思自己本人承认,他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同时批判黑格尔的观念论(idealism,或译为唯心主义),“在他(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

马克思起初对黑格尔哲学的兴趣并不大,认为它似乎是普鲁士的官方哲学。他对康德和费希特关于法的理论倒有兴趣,想遵循他们的方法创建一个先验的法学体系。在建构法学体系失败后,马克思开始靠近哲学,希望通过哲学解决自己的困难。受到甘斯和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影响,马克思开始接触黑格尔哲学。在早期的一些文本中,马克思展开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尤其是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的讨论,黑格尔认为国家是市民社会的完成,马克思则将其颠倒过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考察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其中的神秘主义成分进行了批判。到了晚年,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承认黑格尔是他的老师,他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列宁也指出,想要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必须首先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

也有学者指出,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的过程,这种看法似乎在人类历史背后预设了一种自由不断实现的目的论,尽管马克思摈弃了其中的观念论,但马克思对人类基于合作能力通过劳动来改造自然的过程,近乎再现了黑格尔关于精神自我发展的解释,其中的相似之处,表明了马克思始终是黑格尔的门徒。

新黑格尔主义

除了德国之外,黑格尔的哲学也传播到了其他地区,如意大利、英国、美国等。其中的一些追随者也被称为新黑格尔主义者。但他们并非全盘接受黑格尔的哲学,而是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

克罗齐(Benedetto Croce)是意大利新黑格尔主义的代表,他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创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克罗齐的主要影响体现在美学上,他的美学是关于直观的学说,他认为一切直观都是抒情,但直观同时也有认识功能。

在英国的新黑格尔主义也会被称为英国观念论(British Idealism)。英国的新黑格尔主义者们认为,绝对是一个涵盖一切的体系,这个体系同时又是认识论意义上和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理性不仅能揭示绝对,而且理性本身就是绝对。他们拒斥多元论,赞同一元论的立场,认为认识的对象在根本上都是同一的。新黑格尔主义在英国曾经盛行一时,但是罗素、摩尔等人很快开始拒斥这一传统,这一对新黑格尔主义的拒斥也被认为是分析哲学的肇始。

在美国,新黑格尔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罗伊斯(Josiah Royce),他把存在等同为有效的观念,同时,他把存在所要满足的目标等同为观念的辨证发展过程。根据黑格尔关于真理是全体的思想,任何存在都开始于片面的、不完善的观念,逐渐向全面的、完善的、绝对的观念发展。

黑格尔与欧陆哲学

在德国,黑格尔死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他被视为“死狗”,或是不受重视,或是受到诸如克尔凯郭尔、叔本华、尼采等非理性主义者的强烈批判。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起,黑格尔也受到了重视。法兰克福学派是其中的代表。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方法是马克思哲学的前奏,同时,马尔库塞强烈反对将黑格尔视为法西斯主义或极权主义的盟友。阿多诺(Theodor W.Adorno)则进一步声称,黑格尔的辩证法应该在其否定性的环节中就终结掉而不是继续发展为合题,他认为资本主义(正题)应当受到其暴露出来的内部矛盾的批判(反题),但是任何所谓的合题都最终会回到资本主义这一正题中去。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则认为黑格尔缺失能够使现代社会和思想中多种倾向相互和解的资源,黑格尔只是声称理性能够使这些倾向相互和解,但是理性还没有充分地可交流化、可对话化。

在法国,受到科耶夫(Alexandre Kojève)的影响,黑格尔曾经风行一时。二十世纪初,科耶夫在课堂上讲授黑格尔的哲学,巴塔耶、拉康、梅洛-庞蒂等人都参与科耶夫的课堂。科耶夫认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核心是主奴辩证法,并且,科耶夫也从中挖掘中其他重要概念,如劳动、承认和历史的终结等。他于1947年出版的《黑格尔导读》对法国的存在主义、现象学、精神分析等思潮都有影响。波伏娃(Simone Beauvoir)受其影响,认为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和男性同女性之间的关系是类似的,其中,男性是主人而女性是奴隶(非本质的他者)。萨特(Jean-Paul Sartre)则认为,主奴辩证法可以描述普遍意义上的人类关系,个体陷于自欺因为他们否认他们能自由决定他们是何人,他们将自己屈服于物以便逃离自由带来的焦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科耶夫的影响逐渐褪去,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开始盛行,其中的代表人物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福柯(Michel Foucault)等试图逃离黑格尔的影响。德里达承认逃离黑格尔的困难——任何对黑格尔的批判都容易落入到这样一种立场上,这种立场黑格尔早已超越并且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中。福柯则说,“我们的所谓反黑格尔主义可能只是黑格尔针对我们的一个小把戏,在最后也许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就在那里静静地等着我们”。

在当代黑格尔也仍然有着影响。齐泽克(Slavoj Žižek)将黑格尔哲学和其他三个领域联系在一起:当代流行文化(尤其是电影)、拉康的精神分析和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他认为,左派唯一可以进步的方式就是通过黑格尔的基本思想来推进。齐泽克不是要回到黑格尔而是认为黑格尔应该重新介入到当代语境中。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也受到了黑格尔的影响,她的著作《性别惑乱》(Gender Trouble)被认为是一个典例。她认为性别不是自然的,而是被建构的。

黑格尔与分析哲学

分析哲学的肇始可以追溯到罗素、摩尔等人对新黑格尔主义的批评,而罗素本人对黑格尔的评价非常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分析哲学中,黑格尔都是作为反面典型出现的。而匹兹堡学派的出现,尤其是塞拉斯(Wilfrid Sellars)、麦克道威尔(John McDowell)、布兰顿(Robert Brandom)等人。

塞拉斯是分析哲学的重要人物,但是他对哲学史没有敌意。塞拉斯的所谓“所予神话”(the myth of given),即,他否认个体能够获得外在对象的即刻知识,他认为知识是由概念中介而构成的。在这一点上,他认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对“感性确定性”的讨论。

麦克道威尔则追随塞拉斯和黑格尔,批判康德对于直观和概念的区分。他认为,并不是先有所谓的经验然后经验再被概念化,实则,经验在经验到的时候就已经被概念化了。

布兰顿则将自己的讨论同黑格尔的承认概念相结合,他认为所谓的给定的逻辑的实践都是社会性的。布兰顿认为,当一个人有能力做出相关的推论时,我们就在承认他已经知道某些事情了。

黑格爾的墓碑,位於多榮帖恩小鎮墓園德语Friedhof der Dorotheenstädtischen und Friedrichswerderschen Gemeinden,今日柏林市的中央區

评价

正面评价:

马克思:“正当我写《资本论》第一卷时,今天在德国知识界发号施令的、愤懑的、自负的、平庸的模仿者们……把他当作一条‘死狗’了。因此,我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关于价值理论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资本论》德文第二版跋

列宁:“要义: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1章。”——《哲学笔记》

马尔库塞:“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包含着关于进步思想和运动变化的敏锐洞察力……对于威胁自由和理性的暴力,以及对于欧洲已经获得的社会制度有密切关系的暴力,黑格尔比他的评论家所认识和领悟得更深刻、更透彻。”——《理性与革命》序

负面评价:

罗素:“关于中国,黑格尔除知道有它外毫无所知。”“这便是黑格尔的国家说——这样一个学说,如果承认了,那么凡是可能想象得到的一切国内暴政和一切对外侵略都有了借口。”“这是一个错误,由这个错误产生了他的整个巍峨堂皇的大体系。这说明一条重要真理,即你的逻辑越糟糕,由它得出的结论越有趣。”——《西方哲学史》

卡尔·波普尔:“黑格尔的哲学受到了不可告人的动机的驱使,即受到了他复兴威廉三世的普鲁士政府之利益的驱使,因而不能过于认真看待它。”——《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以赛亚·伯林:“尽管黑格尔的思想存在种种缺点,但他创建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一直支配人类的心灵。至于说自由,它在一个控制严格的模式里是不可能存在的。”——《自由及其背叛》

当代争论

传统形而上学的解读方式

在传统形而上学的解读方式中,黑格尔被视为宗教神学家,试图用形而上学的方式,将上帝作为绝对精神,通过有限的质料性造物来达到自我实现。而这正是康德所批判的那种形而上学。黑格尔的某些文本似乎也支持了这一解释,他在柏林时期的讲座中声称,哲学“除了上帝外没有其他对象,它在本质上是理性神学”。一些学者,如查尔斯·泰勒在其著作也可以找到类似的解读。

而这种解读方式通常也和黑格尔的历史主义联系在一,似乎黑格尔提供了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以及最终必然到达的结局。一些批判者,如卡尔·波普尔认为,黑格尔的历史主义和目的论最终会导致极权主义。

非形而上学的解读方式

一些学者认为,黑格尔的某些单独著作,比如说《精神现象学》,或者某些特定的领域,尤其是他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可以从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体系当中独立出去。

一些学者,如皮平、平卡德等人则更进一步,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解读方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即使是他的哲学体系,也不是所谓的目的论式的精神一元论,他也不是康德所批判的那种形而上学。这些学者认为,黑格尔是扩展了康德的批判哲学,他将康德先验哲学中的普遍性维度和具体的文化语境相结合,才导致了充满争议的精神概念。在此意义上,黑格尔根本上是在尝试着回答康德关于理性人类心灵具有何种条件的疑问。

新形而上学的解读方式

一些学者,如霍尔盖特等认为,黑格尔的哲学仍然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形而上学,但是和传统的那种精神一元论式的形而上学并不相同。他们在承认康德对黑格尔的影响的同时,也强调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即,康德本人也没有完全免于那种传统的形而上学立场,而黑格尔则是沿着康德的批判哲学继续前进,并实现或者完成了康德批判哲学的目标。

注释

[a] 黑格尔是否是集大成者,这一点存在着争议。海德格尔认为谢林才是德国观念论哲学的顶峰,舒尔茨也有此观点。(见海德格尔《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和瓦尔特·舒尔茨《德国观念论的终结》。)

[b] 1917年,罗森茨威格发现了这个出自黑格尔笔记的手稿,但是他认为这只是黑格尔抄写的一份东西,作者是另一个人。由于觉得只有谢林才能这么大胆的想法,所以他认为谢林可能是原作者。1926年,波墨提出,荷尔德林才是真正的作者,因为该作品把诗学提到最高的位置。也有人认为,谢林是作者,其中关于“美”的思想荷尔德林才是创作者。1965年,珀格勒提出,黑格尔才是作者,他在到达法兰克福前后受荷尔德林的影响写下了这篇短文。它和黑格尔早期思想的发展是相吻合的,许多用于可以在黑格尔其他作品中找到,尤其是其中关于“理性的神话学”的思想,为黑格尔独有。

[c] 其中的一些短文是否能置于《德国法制》名下,还存在着争议。

[d] 罗森克朗茨认为这部手稿是黑格尔建立体系的尝试,大概是1801年开始构建,完成于1802年冬至1803年春。受他影响,一些学者如哈里斯也有同样的观点。也有学者如迈斯特(Meist)反对这种看法,他认为这部手稿只是黑格尔为批评费希特的法哲学而写下的一份学术演讲准备稿,而且正式成稿也要早一点。

参考文献

  • 若克斯·阿蘇爾門迪英语Joxe Azurmendi "Hegel: Volksgeist historia unibertsalean" (Hegel: Volksgeist in universal history) In: Volksgeist. Herri gogoa, Donostia: Elkar, 2007. ISBN 978-84-9783-404-9.
  • Frederick C. Beiser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egel.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ISBN 0-521-38711-6(The Cambridge Companions are always a good way to start learning about a particular philosopher, and this Companion is no exception.)
  • R.G. CollingwoodThe Idea of Hist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 ISBN 0-19-285306-6(includes a powerful statement of the case that Hegel authorized an over-powering state, i.e. that his philosophy is a dangerous opponent of individual liberty)。
  • Laurence Dickey, Hegel: Religion, Economics, and the Politics of Spirit, 1770-1807.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ISBN 0-521-33035-1(Provides a fascinating account of how "Hegel became Hegel", using the guiding hypothesis that Hegel "was basically a theologian manqué".)
  • Michael Forster Hegel and Skepticis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ISBN 0-674-38707-4
  • Michael Forster Hegel's Idea of a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ISBN 0-226-25742-8
  • Jean-Luc Gouin, Hegel ou de la Raison intégrale. Suivi de : « Aimer Penser Mourir. Hegel, Nietzsche, Freud en miroirs », Montréal(Québec), Bellarmin, 2000, 225 pages. ISBN 2-89007-883-3
  • Justus Hartnack, An Introduction to Hegel's Logic. Indianapolis: Hackett, 1998. ISBN 0-87220-424-3
  • Herbert MarcuseReason and Revolution: Hegel and the Rise of Social Theory. London, 1941(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Hegel, devoted to debunking the myth that Hegel's work included in nuce the Fascist totalitarianism of National Socialism;the negation of philosophy through historical materialism
  • Kenneth R. Westphal, Hegel's Epistemology: A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Indianapolis: Hackett, 2003. ISBN 0-87220-645-9
  • Terry P. Pinkard, "Hegel: a biography".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0521496799(Lucid biography by a leading American Hegalian philosopher. It debunks popular misconceptions about Hegel's thought.)。

研究书目

一般性导论

泰勒, 张国清, 朱进东. 黑格尔[M]. 译林出版社, 2002.

霍尔盖特. 黑格尔导论[M]. 商务印书馆, 2013.

弗雷德克里·C.拜塞尔.黑格尔[M]. 华夏出版社,2019.

刘创馥.黑格尔新释[M]. 商务印书馆,2019

传记

张慎.黑格尔传[M].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特里·平卡德.黑格尔传[M]. 译林出版社,2015

青年黑格尔

黄金城.有机的现代性·青年黑格尔与审美现代性话语[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朱学平.古典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

耶拿时期

余玥.从自然时间到精神历史[M].商务印书馆,2022

《精神现象学》

科耶夫.黑格尔导读[M].译林出版社,2021

罗伯特·皮平.黑格尔论自我意识[M].华夏出版社,2022

罗伯特·斯特恩.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哲学体系

斯蒂芬·霍尔盖特.黑格尔《逻辑学》开篇:从存在到无限性[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W·T·司退斯.黑格尔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外部链接

黑格尔著作(英译本)在线版本: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index.htm

斯坦福哲学百科黑格尔词条: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hegel/

斯坦福哲学百科黑格尔美学词条: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hegel-aesthetics/

斯坦福哲学百科黑格尔辩证法词条: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hegel-dialectics/

《德国唯心主义的最初的体系纲领》在线版本:https://ptext.nju.edu.cn/bb/32/c12237a244530/page.htm

《黑格尔全集》历史考证版出版情况及各卷次目录:https://www.pe.ruhr-uni-bochum.de/philosophie/i/hegel_edition/works/works.html.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