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太极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61.230.75.134留言2008年11月12日 (三) 15:04 →‎资料来源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太极宫皇宫名。为唐代皇帝在京师长安的正官,故又称京大内大内;又因其位置在大明宫之西,亦称西内。建于开皇二年至三年(582年583年),大兴宫改称太极宫。位于宫城的中央,东临东宫,西连掖庭宙,南接皇城,北抵西内苑。东西宽1285米,南北长1492.1米,面积1.9平方公里,约相当今北京故宫的近三倍。宫墙四面共有十门。南面五门,中为承天门,次东为长乐门永春门,次西为广运门永安门。东面一门,为通训门。西面二门,南为通明门,北为嘉猷门。北面二门,中部稍西为玄武门,偏东为安礼门。宫内建筑采取以中轴线安排主要殿堂。其他建筑分列东西,左右对称的布局.根据传统曲前朝后寝的皇宫建筑制度,朱明门以外,以承天门太极殿为主,是皇帝举行大典活动和主要视朝听政之处。朱明门以内,以两仪殿甘露殿为主.是皇帝日常接见大臣之处。宫中另有武德殿承庆殿万春殿立政殿千秋殿神龙殿凌烟阁功臣阁凝云阁彩丝院归真观望云亭等殷、亭,院、阁三四十所,并有山池院、山水、池阁,四海池等多处风景园林建筑。隋文帝唐高祖太宗均居住于此宫听政。为隋初和唐初时期封建政治活动中心。此后,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僖宗昭宗,亦曾在此宫居住听政。唐太极宫遗址位于今西安城北部,东西自北大街至老关庙什字,南北自莲湖路以南80米至自强西路以北处。

资料来源

  • 《唐代长安辞典》

太極宮建於隋初。隋稱大興宮,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改稱太極宮。因其為唐京的正宮,故又稱京大內或大內;又因其位置在大明宮之西,亦稱西內。唐-太極宮實際上是太極宮、東宮、掖庭宮的總稱,位於唐長安城中央的最北部。近年已經過勘探,其東西寬2820米,南北深1492米,分為中、東、西三部。中部為皇宮,即大內,東西寬1285米,面積1.92平方公里,約相當今北京明清故宮的近三倍。東部為太子東宮,東西長,南北短的長方形,寬833米,西部為服務供應部分及作坊的掖庭宮,寬703米。宮城南面隔橫街與皇城相望,北面為西內苑,東牆外為興安門街,西牆外為芳林門街,宮城中太極宮、東宮、掖庭官南北宮牆長度相齊,即南北宮牆長度相同。

太極宮東、西、南、北四面共開有十個城門。其中南面開有三個城門,中為承天門,次東為長樂門、永春門,次西為廣運門,永安門;西面和北面各開有二個城門,西面南為通明門,北為嘉猷門,也是掖庭宮的東門;北面中部稍西為玄武門,偏東為安禮門;東面通向東宮只開有一個城門,名通訓門,也就是東宮的西門。東宮南北尚開有四個城門,南面二門,為廣運門、重明門、永春門;北面一門名玄德門。掖庭宮因為宮女所居,故只開東西門,不開南北門,西面門只稱西門,無他名。

承天門位於太極宮南牆的正中,門址底下皆鋪有石條和石板,建築極其堅固。門上有高大的樓觀,門外左右有東西朝堂,門前有廣三百步的宮廷廣場,南面直對朱雀門、明德門,寬約150米一155米的南北直線大街,位置十分重要。承天門為太極宮的正門,是封建皇帝舉行“外朝”大典之處。如元旦、冬至,設宴陳樂都在此處進行。比附周代宮殿之“大朝”或“外朝”,門外左右建高大的雙闕,闕外為朝堂。朝廷遇有赦宥,或除舊佈新,或接待萬國朝貢使者、四夷賓客,皇帝至承天門聽政。唐太宗冊李治為皇太子、睿宗即皇帝位、玄宗受吐蕃宰相尚欽藏獻盟書等,都在此舉行大朝會,承天門樓還是皇帝歡宴群臣之處。             

太極宮的北門玄武門,亦以其重要的政治、軍事地位稱雄當時。其地居龍首原餘坡,地勢較高,俯視宮城,如在掌握:是宮城北面的重要門戶。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誅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玄武門之變”就發生在這裡。貞觀十二年,太宗李世民又下令,於玄武門置左右屯營,以諸衛將軍領之,其兵名之飛騎,後經不斷擴充,從百騎、千騎到萬騎,武則天垂拱元年改為左右羽林軍,因此,這成了中央禁軍的屯防重地,也就成了歷次宮廷政變的策源地,在平靜之時這裏仍然是皇帝舉行盛宴、歌舞昇平的重要場所。

太極宮是都城長安第一處大的宮殿群,有殿、閣、亭、館三四十所,加上東宮尚有殿閣宮院二十多所,整個構成都城長安一組富麗堂皇的宮殿建築。大內部分自南而北分朝區、寢區和苑囿三大部分。朝區為處理國政、舉行大典的辦公區,象徵國家政權;寢區是皇帝的住宅,代表家族皇權。承天門內正北為朝區主殿太極殿,東隅置鼓樓,西隅置鐘樓,是皇帝朔望(初一、十五兩日)聽政之處,比附周代宮殿之“中朝”或“日朝”。殿四週有廊廡圍成巨大的宮院,四面開門,南門為太極門。

太極殿一組宮院之東西側建宮內官署,東側為門下省、史館、弘文館等,西側為中書省、舍人院等。太極殿外左延明門之東有宏文館,武德四年置,聚天下書籍,蓋為隋觀文殿之後身。太極殿後為宮內第一條東西橫街,以朱明門、肅章門、虔化門等宮院牆門爲朝區和寢區的分界線。橫街北即寢區,正中為兩儀門,門內即寢區正殿-兩儀殿,也由廊廡圍成矩形宮院。此殿是皇帝隔日見群臣聽政之處,比附周代宮殿的“內朝”或“常朝”。兩儀殿東有萬春殿,西有千秋殿,三殿都各有殿門,由廊廡圍成宮院,與兩儀殿並列。萬春殿前為萬春門,千秋殿前為千秋門。

兩儀等殿之北為宮中第二條東西橫街,街東端有日華門,街西端有月華門,橫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寢宮,大臣等不能進入。此部分正中為正殿甘露殿,甘露殿是皇帝在內宮讀書之處,也是第三大殿。殿東有神龍殿,殿西有安仁殿,三殿並列,以甘露殿為主,各有殿門廊廡形成獨立宮院。前後兩列,每列之殿是寢殿的核心,有圍墻封閉,其中兩儀殿和甘露殿性質上近於一般邸宅的前廳和後堂。寢區日華門、月華門之東西外側,還各有若干宮院,是宮中次要建築。建有弘文殿、承慶殿、百福殿、立政殿、大吉殿、武德殿、承乾殿等建築。

武德殿,在隋代即較有名,它與東宮鄰接,唐初李淵賜李世民居承乾殿,賜李元吉居武德殿,這更方便了他與太子李建成的勾通往來。先天元年李隆基即位之初,還曾在此殿聽政,可見地位也不一般。百福殿,玄宗開元四年,太上皇睿宗逝於此殿。宣宗大中元年二月,修百福殿院八十間。

甘露殿之北即苑囿,有亭臺池沼,其北即宮城北墻,有玄武門通向宮外。建有延嘉殿、承香殿、咸池殿、淑景殿、鶴羽殿、昭慶殿、彩絲院、淩煙閣、紫雲閣、凝雲閣、凝香閣、凝陰閣、功臣閣、山水閣、歸真觀、望雲亭、毬場亭、千步廊、景福臺、山池院、山水池閣、山水池、四海池等建築。

淩煙閣,因功臣圖形于其中而有名,它是功臣的畫像閣。貞觀十七年,太宗曾為長孫無忌、杜如晦、魏徵等二十四人圖形,表彰其政績以及輔弼之功。這就是所謂的“淩煙閣二十四功臣”。朝寢兩區各主要門殿承天門、太極門、太極殿、兩儀門、兩儀殿、甘露門、甘露殿等南北相重,與延嘉殿、承香殿,共同形成全宮的中軸線。

另建有紫微殿、長樂殿、延恩殿、臨照殿、文思殿、觀德殿、薰風殿、就日殿、翔鳳殿、望仙殿、乘龍殿等建築。太極宮的東西兩側分別為東宮與掖庭宮。兩宮面積均小於太極宮,為縱長方形結構,建於隋初。掖庭宮是宮女居住和犯罪官僚家屬婦女配沒人宮勞動之處。大致分三個區域,中部為宮女居住區,其中也包括犯罪官僚家屬婦女配沒人宮勞動之處。掖庭宮的北部為太倉,西南部為內侍省所在地。內侍省是宦官機構,所謂“內侍奉,宣制令”,掌管宮中的一切大事小情。

東宮為太子居住之處,亦稱春宮、儲宮。從隋太子楊勇、楊廣到唐高祖時原太子李建成、後太子李世民及太宗時太子李治等都居住在這裏,從玄宗以後,皇太子往往隨其父皇住在皇宮內別院。

東宮中的最主要宮殿為明德殿。隋時稱嘉德殿,唐初更名為顯德殿。後因中宗李顯為太子住東宮,避其名諱,改稱明德殿。為東宮第一正殿,是皇太子接見群臣和舉行重大政治活動的地方。武德九年八月九日,太子李世民在高祖李淵遜位後在此殿舉行登基儀式。當時太宗即在此殿聽政,一直到貞觀三年四月,太上皇李淵由太極宮遷居大安宮後,太宗李世民才到太極宮中太極殿聽政。

明德殿又北,為崇教殿、麗正殿、光天殿、承恩殿。崇教殿東西為左春坊、右春坊。麗正殿東為崇仁殿,西為崇文殿、崇文館。光天殿東為命婦院、典膳廚,西為內坊。承恩殿東為宜春宮、宜春北苑,西為宜秋宮。

東宮中的崇文館也是一處非常重要的正殿。它建於太宗貞觀十三年,本為皇太子讀書之處。唐代在此設“崇賢館學士”,以侍講宮中。崇文館又是唐代的貴族學校。 唐制規定:“崇文館生二十人,以皇族中緦麻以上親,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親,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實封者,京官職事從三品中書黃門侍郎之子為之”。另外,崇文館也是宮內秘笈圖書校理之處,是一個大型的皇家圖書館。

太極宮是初唐政事活動的中心,高祖、太宗在這裏君臨天下,成就了一代聖制,“貞觀之治”政令皆由此地發出,貞觀君臣論政的許多著名故事也都發生在這裏。高宗龍朔以後,政事活動中心東移大明宮,然中宗、睿宗、玄宗、僖宗與昭宗仍有部分時間在西內聽政,這裡仍保留著唐代重要的政治中心地位。唐太極宮遺址位於今西安城北部,東西自北大街至老關廟什字,南北自蓮湖路以南80米至自強西路以北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