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加入會員獨享優惠

創造對創新「友善」且「有利」的環境

何曜宏
user

何曜宏

2017-09-26

瀏覽數 9,250+

創造對創新「友善」且「有利」的環境
 

企業要追求獲利有兩個方向,一是降低成本,一是提高營收。從財務報表的角度來說,前者指的是Bottom Line,後者稱之為Top Line。

控制成本的能力,讓缺乏天然資源、地小人稠的台灣,自二十世紀起從勞力密集產業、輕工業、重工業,乃至於2000年之後的高科技產業,建立全球舉足輕重的地位。毫無疑問的,建立並維持「具有高度競爭力的Bottom Line」,一直是台灣企業的強項。

然而,在全球製造業產能過剩、供過於求的趨勢下,透過控制成本來維持企業競爭力,很快就會遇到瓶頸。要走出產業困局,需要的是提高「Top Line」,也就是找到新的市場、新的商業模式。而這種「對創新友善」的經營環境,靠的是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

以稅改議題為例,台灣長期對「未分配盈餘」課稅,也就是說,企業的獲利若是不分配給股東,就必須納稅給政府。在這樣的稅制下,很自然就限制企業對長遠投資、創新布局的意願,因為那些做為長期戰略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在稅制上是不被鼓勵的。政策是一個框架,多數企業的決策在框架底下運行。若是框架本身只圍繞著「除弊」,又怎能期待整體產業能夠「興利」?這是主政者值得思考之處。

另一方面,企業主也要打造「對創新有利」的組織環境。過去很多企業採取「利潤中心」的經營概念,的確讓很多分散的事業單位,產生強烈的動機去創造利潤的極大化。但是我們都知道「利潤」是「營收」減去「成本」,利潤中心的觀念發展過頭之後,追求短期績效的經理人用盡各種方法降低成本和費用,因為那是短時間內最容易「擠壓」出來的利潤。越想控制成本,對投資越是卻步,便形成了壓抑創新的決策思維和企業文化。

毫無疑問的,當全球陷入「悶經濟」的泥沼之中,突破、創新、轉型已經是刻不容緩、迫在眉梢。但是舊思維的企業主聽到「創新」一詞,第一個回應是:「我們都已經被『微利』壓得喘不過氣,連賺錢都很困難了,怎麼還會有資金來做創新的布局和投資?」很顯然這就是把創新當成損益報表上的「費用」來看待。繼續緊縮費用的結果,當然難以開創新局。

舉例來說,近幾年製造業的產品生命週期縮短,少量多樣、快速生產是一大挑戰,生產線若是沒有投注資源在新模具、新技術、新人才的培養,很快就會失去競爭優勢。但是這樣的趨勢也同時壓縮企業的獲利空間,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一是「因為微利,所以減少投資」,在技術停滯不前的情況下,和市場脫節越來越嚴重。另一種是「因為微利,所以增加投資」,透過技術升級來「擺脫」微利的困境。這就是短期思考、長期思考之間最大的差異。

但是如果我們跳脫財務報表的框架,把發展創新相關的資金、資源視為一種「投資」,那麼它才是真正能讓企業脫困的方法。當企業改變了僵化的組織習慣、點燃員工的熱情、找到新的成長元素,原本被視為「負債」的部分,就會變成「資產」。

換句話說,在微利時代繼續緊縮「Bottom Line」,並不會找到新的出路。如何投注在創新發展,改變「Top Line」的本質,才有機會改變一家企業,甚至是一個產業。

國際名廚江振誠宣布引退 可以吃不到RAW,但他的畢生力作《工作美學》非收藏不可>>>

圖片來源:unsplash Helloquence

你可能也喜歡

2024最佳大學排行》「地名大學」競爭力躍升,如何辦到?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