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加入會員獨享優惠

AI時代如何讓孩子愛上數學、強化邏輯腦?師大教授:家長可做這3件事

未來Family
user

未來Family

2024-06-06

瀏覽數 8,400+

數學是科學之母,卻也是最多孩子害怕的科目。(情境圖)Photo by Chris Liverani on Unsplash
數學是科學之母,卻也是最多孩子害怕的科目。(情境圖)Photo by Chris Liverani on Unsplash
00:00
00:00

數學是科學之母,卻也是最多孩子害怕的科目,而補習、刷題等方法,多是治標不治本,若希望孩子對數學有信心、有興趣,根本之道是在生活中培養數感,而這有賴於父母的陪伴。

數學是科學界的共通語言,也是最重要的工具,可以說,想親近科學,必得親近數學。

但,數學卻是多數台灣人「好感度最低」的科目,不僅許多孩子害怕數學,就連對數學有學習創傷、有心理陰影的大人,亦不在少數。

為了讓更多人樂在學數學,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名譽教授林福來近年來積極倡議創新教學法,率領師大數學教育中心團隊,研發出一系列的數學小遊戲,也設計了玩法,用於正課開始之前的暖身,希望讓學生能在玩中學,自然而然打好數學基礎。

曾任教育部政務次長的他,在數學圈德高望重,早已能退休,卻仍積極推展數學教學,主因有二,第一,是看到台灣學生對數學總是處於「會考試、興趣低、沒自信」的情況,盼能改變。

第二,是林福來在陪孫子玩的過程中,意外發現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想贏,若能善加把握引導,便能化為學習的動能。

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名譽教授林福來近年來積極倡議創新教學法。未來Family提供

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名譽教授林福來近年來積極倡議創新教學法。未來Family提供

台灣學生對數學「會考試、興趣低、沒自信」

台灣學生的數學表現,在PISA等國際評比中,向來都頗高分,卻也是全世界最「兩極化」的國家,好壞差異大,而且,學生普遍不喜歡數學、自信心低落。

為什麼很多人聽到「數學」,就感到害怕呢?林福來認為,關鍵在於考試制度,「考試是有時間限制的,要回答得又快又好,平常就得練習,重複寫同類型的題目,沒有自己的思考,當然無趣,考試成果不是好、就是壞,也會帶來壓力。」

他直言,考試讓很多人對學習失去興趣與信心,不僅覺得數學索然無味,最後還會怕,這是逐漸累積的;觀察到這一點,當年大考中心在成立時,林福來就曾建議,重點是要測學生「知道的有多少」,而不是「不知道的有多少」。

不過,無論制度如何變革,多數人還是很在乎成績、排名,許多父母為了在升學之路上取勝,讓孩子的人格都扭曲了。

為什麼很多人聽到「數學」,就感到害怕呢?林福來認為,關鍵在於考試制度。(情境圖)Photo by Chris Liverani on Unsplash

為什麼很多人聽到「數學」,就感到害怕呢?林福來認為,關鍵在於考試制度。(情境圖)Photo by Chris Liverani on Unsplash

父母應調整心態,別再總是分數至上

林福來建議,若希望孩子更有學習動機,家長不妨從自身做起,調整心態,「打個比方說,假如看到孩子考92分,多數人會問『為什麼會被扣8分』,而不是看到孩子已經拿了92分;家長要思考,該如何多鼓勵孩子、多從正面去看孩子,而不是總是不滿意。」

他強調,要維持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得讓孩子有犯錯、調整的空間,正常的學習過程都必須經驗錯誤,才能慢慢發展出內在調整機制。

教育的目標,正是要讓人能學會思考,學會自我覺察、自我調節,知道「我學會了多少」、「我成長了多少」,進而有能力來處理真實世界的問題、面對人生的各種壓力。若能理解這一點,就比較不會把教育的目標簡化成「考高分」。

如何養出數學腦?在生活中提高孩子對數學的好感度

想要養出數學腦,除了「避凶」,避免成績至上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還能進一步「趨吉」,在日常生活中陪伴孩子提高對數學的好感度。

這聽來有點困難,畢竟數學總給人「嚴肅學科」的印象,但林福來說,數學並不只是算術,還有許多層面,「我常說,每個人的每一天,都充滿數學,從早上你去買杯咖啡、看公車班次,到水果要怎麼買、會議時間如何安排等等,都跟數學有關。」

很多人認為「數學無用」,林福來直言,其實只是多數人沒有察覺到生活中的數學罷了,只要跟「數、量、形」這三元素有關的事物,就牽涉到數學。

父母能做的第一件事:多閱讀,善用「三層次提問法」

林福來強調,閱讀是最重要的學習方法之一,父母一定要想方設法陪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而且保持愈久愈好。

現在數學相關主題的兒少讀物很多,不乏內容有趣、引人入勝者,「如果希望孩子讀,關鍵在於父母陪伴共讀,有些人會擔心,自己數學也不好,怎麼有辦法教孩子呢?其實,你不一定要懂,就一起讀就好,大人不懂還一起讀,孩子說不定還覺得更好玩。」

在閱讀之後,父母還可透過提問跟孩子討論,林福來分享,提問的三個層次分別是:

1. 是什麼:這本書在講什麼呢?

國際名廚江振誠宣布引退 可以吃不到RAW,但他的畢生力作《工作美學》非收藏不可>>>

2. 為什麼:為什麼它要這樣講呢?

3. 換你說: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講呢?

這三個層次,其實也正是閱讀理解的「提取訊息、推論訊息、詮釋整合」。林福來提醒,即便孩子天馬行空,或講得不一定很好,父母也要多鼓勵孩子講,當孩子能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時,就表示真的學到了。

林福來強調,閱讀是最重要的學習方法之一,父母一定要想方設法陪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情境圖)取自Pixabay

林福來強調,閱讀是最重要的學習方法之一,父母一定要想方設法陪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情境圖)取自Pixabay

父母能做的第二件事:多跟孩子聊天,談生活中的數學

另一件父母能做的事,就是把握各式生活情境,啟動孩子的數學思考。

林福來舉例,現在超商常有咖啡促銷活動,而且每家店的優惠方案還不同,例如,A店是打七五折,B店是買二送一,不妨跟孩子聊聊,在哪一家店買比較划算?

「買二送一是打66折,乍看之下比較划算,但要買比較多杯,該怎麼做決定呢?另外,如果你是老闆,你會推出哪種優惠呢?是賺比較少、但賣比較多杯,還是賺比較多、但賣比較少杯呢?」

買東西時、點餐時、規劃旅行時、選營隊或補習班時、收到水電帳單時…各式情境,都能跟孩子展開類似的討論,引導孩子多想一點、想深一點,從不同角度來看待事物,並練習運用數學來幫助自己思考。

林福來強調,如今科技發達,別說計算機,連量子電腦都出來了,學數學不能只停在計算層次,而是應該讓孩子懂得自己找概念、找方法去解決問題。

父母可把握各式生活情境,啟動孩子的數學思考。(情境圖)Photo by Hannah Tasker on Unsplash

父母可把握各式生活情境,啟動孩子的數學思考。(情境圖)Photo by Hannah Tasker on Unsplash

父母能做的第三件事:多跟孩子玩耍,啟動邏輯思考

林福來帶領的「Just Do Math」數學奠基計畫,強調讓孩子在玩中學,最初靈感,就來自於他跟孫子間的小遊戲。

他回想,當孫子還是小學生時,有次爺孫倆用圍棋玩「長方形數」遊戲,輪流用不同的數字出題,看誰能用圍棋黑白子排出最多的長方形。(詳細玩法請點此看影片)

第一次玩的時候,林福來的孫子搞不清楚狀況,總是輸,玩十多分鐘就不玩了,「沒想到,過一個禮拜,他竟然主動來找我,玩了一個多鐘頭,還一直贏。」林福來當時心中大喜,心想,過去這一個禮拜中,孫子腦中一定總是在想,該怎麼樣才能贏,而這正是最真實的學習。

跟孫子玩的經驗,讓林福來開始思考數學教育的本質為何,後來也推出了在玩中學的數學奠基計畫。

他說明,以「長方形數」遊戲為例,牽涉到的數學知識有「質數」與「合數」,如果能在正式上課之前,先玩過遊戲,孩子就能具體的感受到質數是什麼、合數又是什麼,有些初步的理解,學起來就會比較順利。

又例如,「分數」是許多孩子學數學時的卡關點,因為很抽象,但倘若用視覺化的遊具,先讓孩子實際操作過,用眼睛看過1/2、2/4、3/6…都等於1的一半,後續在學分數時就比較有概念。

數學奠基計畫團隊已陸續研發出許多遊戲,而且使用的遊具大多很容易取得,例如用撲克牌學對稱(詳細玩法請點此看影片)、用色紙學等腰三角形(詳細玩法請點此看影片)等,林福來很推薦父母試著跟孩子玩玩看。

如今坊間也有不少數學桌遊、卡牌遊戲等等,只要有心善用之,數學也可以有趣又有感。

延伸閱讀:

1. 沒這麼多時間溫柔而堅定怎麼辦?面對崩潰失控的孩子,幼教媽媽4步驟平息情緒風暴

2. 每天將媽媽做的便當倒掉的資優生:「媽媽都說是為我好,不管我要不要。這是我唯一可以反抗母親的方式。」

3. 雨路》為人父母修行是一輩子的事,修什麼視每個孩子的不同而異;相同的是,我們都在學習「有所為有所不為」

4. 羅丰苓》你的愛枯竭了嗎?凡事「剛剛好」就好,母愛亦如是

5. 紙容器回收再生教育計畫三年有成,回收分類觀念深植人心,向永續環保生活邁進

(原文刊載於《未來Family》;本文獲授權轉載;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台灣教改魔咒如何擺脫?6大轉型基因讓大學華麗變身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