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m Hauptinhalt springen

「肌」不可失! 及早预防肌少症、骨质疏松

「肌」不可失!  及早预防肌少症、骨质疏松

本港人口持续老化,政府统计处推算,65岁及以上长者人口由2021年约21%,将上升至2046年36%,即每3名港人中便有多于1名长者。随年龄增长,身体会陆续出现变化,有些变化会较为明显,凭肉眼已能察觉,例如中央肥胖、皮肤松弛或头发变白;但有些变化却是无声无息,当察觉时或许已经太迟,包括肌肉减少及骨质流失。

 

肌少症(sarcopenia)和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常见的长者疾病,两者均与年龄增长、肌肉和骨骼衰退有关,并有相互关系,除均可导致长者行动不便,影响自理能力,还会增加跌倒、骨折,甚或死亡的风险,情况不容忽视。

骨质疏松症

肌少症与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因素十分相似,例如缺乏维他命D、营养或运动不足,故同时患有该两种疾病的情况颇为常见。骨骼与其他身体部分一样是活组织,会对运动作出反应,当骨骼受到运动造成的压力时,便会向身体传递信号,使骨骼生长出新的细胞,从而变得强壮。因此,长期缺乏运动会令肌肉流失,同时亦增加患上骨质疏松症的风险。由于骨质密度减少会令骨骼结构变得脆弱,容易导致脆弱性骨折(fragility fracture)。如肌少症持续恶化,日常活动能力减弱、身体功能退化,容易再次跌倒引致更多脆弱性骨折,需住院接受手术。情况严重更有机会进入恶性循环,增加死亡风险。

 

与肌肉流失的情况相似,骨质密度一般在20至30多岁时达到顶峰,到近40岁骨质开始明显流失;与此同时,更年期的女性因体内雌激素下降,会加剧骨质流失。当骨质流失的速度较正常快时,便会增加提早患上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机会。根据本港一间机构在2021年发表的研究报告,在为1,800名65岁或以上妇女进行的临床评估及骨质密度检查中,发现约24%被诊断患有骨质疏松症,另有约27%被诊断为骨质稀薄及有高骨折风险。

 

除了更年期妇女容易患有骨质疏松症之外,其他高危人士包括长者、体型瘦小、家族中有骨质疏松症患者、吸烟、长期摄取钙质不足、缺乏维他命D、过量饮用含咖啡因饮品(例如咖啡、浓茶)、过量摄取钠质(盐分)、缺乏负重运动、酗酒及有其他疾病,例如妇女因化疗、电疗或手术而提早停经引致雌激素不足、男性的睾丸素过低、内分泌失调病症(如甲状腺机能亢进)或长期服用高剂量类固醇药物。

 

由于患上骨质疏松症的初期没有明显的征状,一般X光检查并不容易察觉。现时较常用及精密的检测方法是透过双能量X光吸收仪诊断及监察治疗效果。测量部位通常是腰椎骨及股骨,将量度所得数值与健康年轻成人平均骨质密度进行比较,从而计算出一个比较值,称为T评分(T-score),如果T评分低于-2.5,可诊断病者患有骨质疏松症(见表一)。若病者已发生了脆弱性骨折,在临床上排除了其他原因引致骨折的情况,亦可诊断已患上骨质疏松症。检视的12间私营医疗机构以双能量X光吸收仪进行的骨质密度检查,收费由$600至$2,600。

 

如何介定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最危险之处是病征不明显,患者往往因意外跌伤骨折才发现自己有骨质疏松。由于严重骨折可以致命,故又被称为「无声杀手」。最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股骨关节(包括股骨颈和转子间)、手腕骨及脊椎,其中以手腕骨骨折的影响较轻微,股骨骨折较严重,并可以导致高的死亡率,原因是股骨骨折患者大多为年长人士,并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在住院或手术期间较容易发生其他并发症而增加死亡风险。不同海外研究指股骨骨折患者在骨折发生后1年内的平均死亡率约为20%;即使手术成功可以出院,当中约有半数患者可能会失去活动及自理能力,需要别人照顾。脊椎骨折亦有其他后遗症,包括脊椎骨因塌陷而令背部弯曲,形成驼背及变得矮小,影响外观,部分患者亦会出现背痛,不能从事较持久的活动,令生活质素变差。